第十三章 初唐的诗歌

  初唐诗坛,是唐诗的准备时代。当日诗歌的趋势,有两种显著的现象。一种是宫廷诗人的作品,仍然蒙受齐、梁旧风的影响,追求辞藻与格律;其次是一批新起的青年诗人,在旧风的影响下,力求创造与解放,克服落后的部分,吸收优良的部分,在缓慢的过程中,向前进展。前者是虞世南、杨师道、上官仪、沈期、宋之问等人,后者是四杰。再如隋末唐初的王绩,诗风独标一格,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到了陈子昂,才正式提出反对齐、梁,诗风为之一变。
  
  ○一 齐梁馀风
  
  李唐建国初年,文物制度基本上是继承陈、隋旧业。当日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思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等人,俱为陈、隋旧人。他们文风,决不能因为在政治上换了一个朝代,便能立刻有所改变。因此他们的作品,仍然表现着陈、隋宫体的馀风,无论诗的格调与内容,还是齐、梁一派的影子。例如:
  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杨师道初宵看婚)
  寒闺织素锦,含怨敛双蛾。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还恐裁缝罢,无信达交河。(虞世南中妇织流黄)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结叶还临影,飞香欲偏空。不意馀花落,翻沉露井中。(孔绍安咏夭桃)
  这种作品,都是陈、隋时代的馀响,并无新意。李百药的秋晚登古城、晚渡江津,虽稍有古意,然其妾薄命、火凤词、戏赠潘徐城门迎两新妇、咏萤火示情人诸篇,轻艳淫靡,风格卑弱。这些遗老们的作品有这种情形固不足怪,就是唐太宗和他的臣僚,同样也沈溺在这种宫体的诗风里。据唐诗纪事所载:“帝(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昭。’”虞世南主张诗要雅正,似乎是不满意前代的华靡,但他本人的作品,酷慕徐陵,时有侧艳之篇,上面所举的中妇织流黄一首,便是例证。太宗文采颇高,然其所作,大都是点缀花草、精巧细密之词,王世贞评他的诗无丈夫气,是不错的。如采鞭蓉、咏烛、咏雪、秋日效庾信体诸篇,正是这一类作品。再如李义府、长孙无忌,亦多宫体之作。例如:
  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李义府堂堂词)
  阿侬家住朝歌下,早传名。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玉佩金钿随步远,€罗雾逐风轻。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长孙无忌新曲)
  在当日的宫廷诗人中,惟有魏徵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情调。其暮秋言怀、述怀两篇,确有清正音,格调高远。如述怀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论证复论。”然其作品不多,无力改变当日的风气。在唐代初期的诗坛,宫体馀波,还保存着相当大的势力。一些作家,大都不能跳出那种香艳华靡的诗风而有所创造。
  并且这些人大都是皇亲贵族的高官学士,如长孙无忌为文德皇后之兄,杨师道尚桂阳公主、封安德郡公,魏徵封郑国公,其他诸人,都居显职。他们日夜围绕着皇帝,因此集中多为应制奉和的诗篇。在这种环境下,要他们在诗歌上有所改革,自然是不容易的。清叶变在原诗中云:“唐初沿其卑靡浮艳之,句栉字在古非律,诗之极衰也。”如果只就这些宫廷诗人的作品看来,说是诗之极衰,是并不为过的。
  在宫廷诗人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上官仪。
  
  △上官仪
  上官仪(约六一六~六六四),字游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进士,官至秘书少监兼弘文馆学士。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所为诗绮错婉媚,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他的地位以及他的诗风,正是宫廷诗人的代表。所谓绮错婉媚,正是他的诗的特徵。在他现存的诗中,十之八九是应制之作,诗的价值自然是很低的。然而他在律体诗的运动上,却起了一些推动作用,这便是六对、八对的当对律的创立。
  所谓六对是:
  一、正名对 天地日月。
  二、同类对 花叶草芽。
  三、连珠对 萧萧赫赫。
  四、双声对 黄槐绿柳。
  五、叠韵对 彷徨放旷。
  六、双拟对 春树秋池。
  八对是:
  一、的名对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二、异类对 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
  三、双声对 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四、叠韵对 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
  五、联系对 残河若带,初月如眉。
  六、双拟对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七、回文对 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
  八、隔句对 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诗人玉屑卷七引诗区类格)
  这些对法,六朝诗人,大都已初步应用,到了上官仪,始正式归纳起来,给以定名,于是这些法式,便成为后人作律诗的一种定规了。在上官仪本人的诗中,虽很少这种完美的律诗,但是这种规格的创立,对于律体的发展,很有影响。并且这种法则,在当日考诗的制度上,却作为评定甲乙的标准。
  
  ○二 王绩及其他诗人
  
  在唐初宫廷诗人之外,还有些风格不同的诗人,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绩。
  
  △王绩
  王绩(?~六四四),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主文中王通之弟。他性爱旷达,喜酒如命。在隋代曾为六事丞,以嗜酒劾去。陈末大乱,乃还故里,度其隐居生活,与隐者仲长子光相善。唐武德初年,他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时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王静问他待诏快乐否,他说“待诏奉薄,况萧瑟。但良酿三升,差可恋耳。”(唐才子传)后来就由三升加到一斗,故时人号为斗酒学士。贞观初,以足疾罢归,欲定长住这计。当日太乐团史焦革家善酿酒,王绩自请为太乐丞,选司以非士职,不许,他再三请求,始授之。不到数月,焦革死,焦妻袁氏时常送好酒给他。一年多后,袁氏又死。他叹息说,是天不许我喝好酒呀!到此他无所留恋,便弃此小而还乡了。他述焦革酿酒法为酒经一卷,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酒谱一卷,并立杜康庙,以革配享,集中有祭杜康新庙文。另有醉乡记一篇,为其理想世界的描写。有东皋子集。
  王绩虽好酒,并不糊涂,他是一个有学问有品格的诗人。他反对束缚身心的封建法度与名教。因此对于孔子,只取其“善人道不践迹”与“无可无不可”这两名格言。他说:“故夫圣人者非他也,顺无阂之名,即分皆通之谓。即分皆通,故能立不易方;顺无阂,故能游不择地。......吾受性潦倒,不经世务。屏居独处,则萧然自得,接对宾客,则尔然思寝。......而同方者不过一二人,时相往来,并充礼数。箕踞散发,玄谈虚论,兀然同醉,悠然便归,都不知聚散之所由也。”(答程道士书)这是他的人生观的真实的自白。因此,他对于周、孔的名教表示嘲讽,而对于嵇、阮、陶潜一流人,大寄其景仰之情。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清流。礼乐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卧,时取醉消愁。(赠程处士)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醉后)
  旦逐刘伶去,宵随毕卓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戏题卜铺壁)
  阮籍生年懒,嵇康意气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田家)
  阮籍、嵇康、刘伶、毕卓、陶潜这一些人,都是两晋的名士,恰懊是王绩的理想人物,而对于被囚于诗、书、礼、乐的周、孔,寄万着讥讽,这就表现出王绩的思想与生活态度,这一些都成为他作品的基础。因此饮酒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咏酒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题材。他以饮酒来麻醉自忆,是隐寓着不满现实和愤世的意义的。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
  这四句诗是他的饮酒哲学的最好解释。“非关养性灵”这五个字是说得非常明显的。
  王绩的诗,语言质朴,洗尽了宫体诗的脂粉气息。表现他个人的生活和情感诗,真实自然,没有虚饰。他集中的张超亭观妓、咏妓和辛司法宅观妓三首诗,带着宫体的香艳气,全唐诗一说为卢照邻、王的作品,我想是不错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
  在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独酌)
  北场芸霍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莹飞。(秋夜喜遇王处士)
  这些诗都写得很淳朴,在唐初诗坛,是风格清新的优秀作品。如野望一首,完全是唐律的格调,比起徐陵、庾信们的诗篇来,不要说内容和风格不同,就是在声律体裁方面,也更为进步更为成熟了。
  在东皋子集里聊了那些诗篇以外,还有几篇散文,也是表现他的思想、生活的重要作品。如答冯子华处士书、答程道士书、答刺史杜之松书、五斗先生传、自撰墓志都是。在这些文字里,表明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人生的理想。他的自撰墓志,正哪陶渊明的自祭文、自挽诗一样,并非故作达语,确实是一篇真实的自白,而其中是充满着悲愤的: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目,曰无功焉。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一进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世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身死之日,自为铭焉。曰: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迳,堂惟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菽。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
  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王绩以外,还有王梵志也想在这里提一下。据冯翊的桂苑从谈中说: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真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
  这些神话式的材料,虽不可信,然而了给我们几个重要的暗示。一、王梵志的籍贯是河南黎阳(今河南县)。二、他是生于隋代的(约五九○~六六○)。
  三、他必是一个佛徒。因此他的诗大半是属于说理的格言,有些很像佛经中的偈语,但也有少数作品,写得自然生动,颇有特色。他的思想基础,虽与王绩不同,然在其以平浅的语言作诗和追求自由生活这些观点上,却略相类似。例如:
  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
  这是以语体的文句,来白描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朴质浅显,与唐初诗风迥然不同。王梵志及其作品,宋期以后虽沉晦无闻。然在唐、宋间却很流行。历代法宝记中无住语录引过他的诗,黄庭坚很推崇他的诗,范成大学过他的诗,如他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便是从王梵志的“世无百年人”及“城外土馒头”两诗而来。南宋人的诗话笔记里(如费衰的梁漫志,陈善扪虱新话等),也时常记述他的故事。这样一位沉晦已久的诗人,在唐初诗坛中,不受时尚,而又对后代大诗人发生过影响,在文学史上是应当给他一点介绍的。他的集子,久已失传。敦煌文库的出现,他的作品也有几卷杂在里面。现巴黎图书馆藏有王梵志诗三残卷,伯希和另藏别本一卷,有日本羽田享影印本。
  寒山子是王梵志诗的继承者。他的时代,我们无法确定。其生年约在唐永隆间,卒年约在贞元中叶(约六八○~约七九三),是一个享主寿的人。曾隐居于天台唐兴县寒岩(翠屏山),有人说他是僧人,也有说他是道士。常往还于清国寺,与寺僧拾得相友善。余喜锡氏四库提要辨证中曾对他的生平作了考证。他的诗全是采用通俗的语体,但偏于说理,思想则释案糅。拾得诗有云:“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诗偈不分,正是梵志、寒山门的共同特徵。不过因为他写的范围较广,而又时时加以自然意境的表现,因此他的诗,不如王梵志的枯淡。例如:
  亲自访高僧,因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再如一首白话体的诗。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傥不止,东边复西边。
  他用白话作诗是有意的,他反对当日诗风的讲格律声病,也是有意的。他在他的诗里,明显地表示他诗的意见。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曾鹤膝。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有个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曾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勿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由这些诗,可知寒山子反对当日诗风的鲜明态度,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也值得我们提出来。他也知道他这种不解平仄不曾蜂腰鹤膝的作品,在那些宫廷诗人的眼里,是要看作土俗不堪的东西的。
  
  ○三 初唐四杰
  
  在初唐诗坛,一面仍蒙受齐、梁馀风的影响,同时又力求创造与解放,在诗歌上呈现着新倾各新精神的,是诗史上所称的初唐四杰。
  四伙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都是七贳纪下半期很有才华的作家。王勃因溺水惊悸而死,年二十八;卢照邻因苦于病投水而死,年五十馀负;络五因政治运动失败而逃亡,也只有四十多岁;杨炯境遇较限,得以善终,但为时所忆,亦不过四十馀岁,可知四杰诸人,都为生活环境所困,遭受着悲惨的命际年都不很高。
  四杰的诗,虽未能脱尽轻艳华丽的宫体气息,但在他们那些乐府体的小诗、七言歌行和律诗的代表作品里,突破了旧宫体诗的狭小内容,初步洗去了前人的淫靡与庸俗,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风格,对于下一阶段的诗歌,起了很大的影响。
  
  △王勃
  王勃(六五○~六七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绩侄孙,六岁能文。曾任虢州参军。他是一个才学俱富的青年诗人,其代表作品,是他的五方小诗,骈文则以胜五阁序为世传诵。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片尘。(别人)
  胜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珠廉暮卷西山雨。€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胜王阁)
  由这些诗句,可看出作者的真实心境。自然风景的描写,生活的歌咏,正是王绩的家风。胜王阁一诗,气势雄放,风格高昂,是他的名作。
  
  △卢照邻
  卢照邻(约六三五~约六八九),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任新都尉。在四杰中是身世最苦的。他活跃的生命,全被病魔所困扰,加以贫穷不堪,终于投水而死。因此他的作品,时多悲苦之音。读他的五悲、释疾诸篇,便可体会到作者的哀伤心境。他用宜于表现愁苦的骚体,来反覆曲折地歌唱自己的悲痛的感情。他自号为幽尤子,是很能说明他的心境的。幽尤是他的生活的象徵,也就是他的作品的象徵。他在释疾文的序中说:
  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寸步千里,咫千山河。
  每至冬谢春归,暑兰秋至。€壑改色,烟郊变容。辄与出户庭,悠然一望。覆帏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赋命如此,几何可凭,今为释疾文三篇,以贻诸好事。
  这也可说是卢照邻晚年精神状态的自白。不仅前途是无望了,连活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因此他在绝望的状态下,发出了最后的哀歌:
  岁钭晏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尤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粤若)
  岁去尤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千里。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悲夫)
  凄厉哀怨是卢照邻作品的一面,另外,他还写了一些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七言歌行。行路难、长安古意二篇,是他的代表作。在这此诗中,字句上虽仍残宫体诗的影子,但那种鄙俗的脂粉气灭少了,格调也就比较高了。如行路难云: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连,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誉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娃家不来折!娼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里骑。黄莺一一向花娇,青鸟双双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昨榆相蔽亏。珊瑚叶上鸳鸯乌,凤凰巢里雏。巢倾枝折风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条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不见朱唇将玉貌,唯闻青棘与黄泉。金貂有时便换酒,玉尘麈恒摇莫计钱。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苍龙阙下君不留,白鹤山头我应去。€间海上邈难期,赤心曾合在何时?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在这一篇长歌里,他所表现的,是那些王侯公子们的荒淫生活和他们衰败没落的命运。其中虽有不少的华丽字眼,然在整体上看来,却很通俗明白,并无难深之病。再有长安古意一篇,字数较多,其内容与此篇大略相似,不过铺写得更为热闹。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种思想当是卢照邻病前之作,否则作品中的颜色,没有这么鲜明。由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作二年时代焕发的才情和活跃的生命力量,而七言歌行也通过他而得到发展与提高。
  
  △骆宾王
  骆宾王(约六四○~?),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尤善五言。
  曾会临海丞等职。他是一个献身政治运动的实际行动者。武后朝,他曾以言事得罪,后徐敬业举兵,他为其府属,有名的讨武氏檄文即出自他的手笔。这一篇同滕王阁序是四杰的骈文中最流行的两篇文字。因他有这种生活,他的作品,较有豪迈英俊之气。古人虽多称道其帝京、畴昔诸篇,然其佳作,还是那几首小诗。
  城上风威队,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在军登城楼)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易水送人)
  寥寥二十个字,表现了积极的乐观精神以及怀古伤时的感慨。音调雄浑,气魄悲壮,同王勃那种描写自然景色和修闲心情的作品比起来,风格是很不同的。
  此外如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诸篇,是长篇的七言歌行,同卢照邻的行路难、长安古意有相似的风格,并且在这些诗里,也一样运用比较俗的语言,带着浓厚的民歌色彩。
  
  △杨炯
  杨炯(六五○~?),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盈川令。凶负才自傲,自谓过于王勃。现集中多诗少,其诗大半为律体。七言没有,五绝仅一首。可知他在诗歌创作上,运用形式,没有前三人范围的广泛;即就诗才而论,亦较平弱。
  但他自己却非常自负,以居王勃之后为可耻。张说说:“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优于卢而不灭于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这似乎是指他的文章而言,若只论诗,他律体方面是比较有成就的。如从军行,以连塞为题材,发抒自己的抱负,气势颇为雄健。折杨柳、战征南,俱为佳作。
  律诗在四杰的集中,占着相当重要的部分。由其数量之多,可知他们对于这种新体诗的制作,都曾下过不少力量。由于他们大量创作,在促成律诗的成长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狱中闻蝉、杨炯的从军行诸诗,不只是形式,在思想、艺术上都是律诗中的优秀作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女共沾巾。(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乡易沈。无人信高杰,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雅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这些诗形式严整,音律和谐,抒情真实,意深厚,脱尽了六朝的风采,完全是正格的唐音了。杜甫诗云:
  “王、杨、卢、络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可知在杜甫时代,四杰的作品,已为时人所不满。那是佛他们作品中残留的那些华丽雕琢的风气说的,但是他们真有文采,有修养,有我优点,有许多进步的地方,有不少优秀作品,杜甫所说的“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评语,是应该从这一点来解释的。明陆时雍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诗镜总论)
  
  ○四 沈宋与律体
  
  沈期(约六五六~七一四),字€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间进士,官太子少詹事。宋之问(约六五六~七一二),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间进士。官考功员外郎。他两人都倾心谄媚武则天时的张易之、太平公主等权贵,以图富贵,前人多讥其无品。
  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说:“于时张易之等丞昵宠甚,之问与阎朝隐、沈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在这些话里,说明这些典型宫廷诗人的卑劣品质。他们的应制诗很多,都是歌颂之作。然而他们的律体谨严精密,对于五、七律的发展很有影响。自齐、梁以来喧种新体诗,经过无数诗人的试验制作,时时在进步成长的发育中,到了初唐,加以上官仪的六对,八对说的提倡,以及四杰们的大量写作,日益接近成熟的阶段。到了沈、宋,在前人培植的基础上,再加以琢磨,于是五律七律都完全成熟了。从此以后,这种体裁便成为律诗的定型,一千馀年来,保持着不曾动摇的地位。许多第一流诗人,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倚棹望兹川,销魂独黯然,乡连江北树,€断日南天。剑别龙初没,书成雁不传。离舟意无限,催渡复催年。(宋之问流吴江别王长史)
  卢家少妇郁金堂,紫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期古意呈站阙知之)
  由这些作品,可知律体到他们的手里,是完全成熟了。他们的作品,到了贬谪以后,由于生活情感的变化,这艺术上也有了进步。如沈期的夜宿七盘岭,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晚泊湘江、江亭我望诸篇,不仅在律诗的形式上非常完整,情意也很真实。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空留听,褒城闻曙鸡。(沈期夜宿七盘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俗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宋之问度大庾岭)
  前上是沈期南流州时途中所作,后首为宋之问南贬所为,皆抒情真挚,技巧精美,和他们早期的诗,风格迥然不同。又宋之问渡汉江绝句,亦为佳作。
  新唐书宋之问传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王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二君正是敌手。”
  又明胡应麟诗薮说:“王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为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他们对于沈、宋的批评,都能从其诗体的完成上立论,是较为公正的。
  与沈、宋同时,大力写作律诗的,俱出其手笔。他们集中,五律最多,可知他们都是律诗运动中的重要的推行者。李峤作律诗一百六十馀首,偏于咏物,天文、地理、禽鱼、花草以及文具用品,无不咏到,成为唐代第一个咏物诗人,而其作品颇少情韵。他的七古汾阴行,为传诵人口之作,然统观全体,并不甚高。
  苏、崔二人的诗的,亦俱平庸。只有杜番言的作品,在四友中较好的。
  杜番言(约六四五~约七○八),字必简,襄阳(今属湖北)人。咸享间进士,曾官修文馆直学士。他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集中五律占去大半,如登襄阳城、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等篇,可称佳作。七律很少,成就不高。他的七言绝诗,较有特色。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逆连。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赠苏绾书记)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渡湘江)
  这种诗富有情感,表现得也远细密,比起他那些故作华丽的律诗来是好得多了。不过在诗体的形成上,我们要注意一件事,便是五言排律,到了杜番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诗,上官仪、四杰、沈宋诸人都已作过,多是六韵八韵的短篇。至杜所作,有长至二十韵者(如赠崔融),有长至四十韵者(如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这种铺陈终始排比声韵的长篇排律,是很不容易见长的。
  不过后人为夸耀才学,每喜用这种体裁。如杜甫、白居易诸大诗人,也时有此体。
  然因其过于平滞,加之处处要受到韵律及对偶的限制,自然是不容易讨好的了。
  律体的最后完成,便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运动的最后完成。在初诗坛的百年中,诗歌的内容虽感贫乏,但律体的完成,五七言绝句的提高,七言歌行的发展,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 陈子昂与诗风的转变
  
  在初唐诗歌的历史上,四杰的创作是有创造性和进步意义的,但他们的作品,仍不能摆脱齐、梁旧风的影响。七世纪末期,在诗坛上成为有意识的觉醒,树立文学革新的旗巾的是陈子昂。陈子昂在唐代诗歌历史上的重要价值,一面由于他的优秀创作,同时是他首先提出反对六朝华靡虚弱的文风、追求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的口号,对于诗歌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他的作品和理论,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史上,起了很大的转变和进步作用。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耐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兑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时于解三处,见明公咏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观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修竹篇序)
  在这篇序里,表露了他对于诗歌运动的明确见解。他反对内容空虚、采丽竞繁的形式主义;文学要有兴寄(思想内容),要反映生活,他推重安风骨和正始之音,这是唐代诗歌革命理论的开始。“梁、陈以来,艳薄斯极,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李白这几句话,是陈子昂思想的继承。所谓复古,实际是革新。后来韩愈、白居易在散文和诗歌上的革命,正是在陈、李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从这一点看来,就更可理解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的积极意义和重要地位了。
  
  △陈子昂
  陈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豪富之家。少学纵横之术,又喜修仙访道。据卢藏用陈氏别传云:“子昂始以豪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学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填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之风骨。”
  在这一段话里,说明他的生活性格,确实和李白有些近似的地方。他二十四岁中进士,曾任麟台正字和右拾遗。因为他的政治生活,都在武则天掌权和称帝时代,前人讥为不忠,这是一种封建的正统观点。实际上,他既不是李唐宗室一派,也不是武则天的忠臣。但他刚强正直,具有政治抱负和政统热情,在许多篇论政的文章里,表现他进步的政治见解和关心民间疾苦的胸怀。如安边、缓刑、除贪等等,一面揭发了当日政治上的弊病,同时也符合人民的利益。不过,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统治阶级并不信任他。陈氏别传说他“言多切直,书奏辄罢之”,因此他就辞官退隐,回到家乡,后为县令段简所害,冤死狱中,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两度出塞,参加战争。塞北自然风光的领会,边区人民苦痛生活和战士的思想感情的亲身体验,丰富了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了作品的风格,加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他的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和感遇诗中的一些优秀篇章里,是由初唐转变到盛唐诗歌史上的里程碑。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弱弱秋风生。匀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之二)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感遇之三)
  丁哎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生。昏а无书夜,羽檄复相惊。拳况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几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感遇之二九)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燕昭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在这些诗篇里,一面批判了现实,反映出人民的苦痛生活;同时通过吊古伤今的情绪,表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阮籍咏怀诗的风格是很接近的。但它的社会内容却比阮诗广阔很多,同时这些诗绝无齐梁诗的馀风,不有半点轻靡的浮薄的气息,只是用自然的音调,雄浑有力的语言,自由的格律去表现那慷慨悲凉的情感,然而诗中却蕴藏着一种高远的意境与豪放的气概,充满着清新强健的生命,正是备着他所说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特色。;他所提倡的复古,在这里得到了正确的解释与证明。新唐书本全传说:“唐兴,文章傅徐、庾馀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士)他们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在唐诗的发展史上,陈子昂是结束初唐百年间的齐、梁诗风,下开盛唐雄浑浪漫的一派,地位是很重要的。
  陈子昂以外,苏、张说、张九龄俱以诗名。其诗虽稍近古杂,究以宫廷诗人的环境(苏封许国公,张说封燕国公。朝廷大作,多出其手,时号燕、许大手笔)未能多所施展,故集中乐章之作,应制之篇,触目俱是。张说谪居岳州以后,其诗格较高。张九龄(六七三~七四○),身居相位,其五律也带着很浓厚的台阁气,惟其感遇诗十二首,作风与子昂相近。故后人论初唐诗之转变者,每以陈、张并称。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嘉客,奈何阻重深。连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不岂无阴!
  陈子昂所说的齐、梁诗“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弊病,在这种诗里,是革除得很乾净了。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诗,都是善用比兴手法,抒写怀抱,语言淳朴深厚,全无六朝绮丽之,比起初唐四子来,又前进了一大步。清刘熙载艺术亦云:“唐初四子沿陈、隋之旧,故虽才力迥绝,不免致人异议。陈射洪、张曲江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人文所肇,岂天连使然耶?”这些评语,很能指出他们的作品,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最后,还想介绍一下吴中四士。四士是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处。他们有的时代比较迟一点,已经到了盛唐,放在这里,作为一个附论。四士的诗风虽不尽同,生活的情调,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便是礼俗规律的大业民自由闲适的追求。贺知章(六五九~七四四),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一们曾居相位后为道士的达人。史书上说他清淡风流,晚节尤放旷,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张旭字伯高,苏州吴人,是草书大家。嗜酒如命,每醉后号呼狂走乃下笔,世呼为张颠。他俩都是杜甫醉中八仙歌内的人物。包融、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张若虚(约六六○~约七二○),扬州人,也都是性爱山水,喜与道士山水人来往,故得与贺、张齐名。或称“狂客”,可知他们的生活与人生观,都带了浓厚的狂放气质。在他们的作品里,同样反映出这样的情调来。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贺知章题袁氏别业)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叭有门头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之一)
  族人倚征翟,薄暮起劳歌。笑揽清谷月,清辉不厌多。(张旭清鸡泛舟)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何处边?
  (张旭桃花)
  武陵川径人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包武陵桃源送人)
  克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绵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朋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论证家今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廉中卷不去;寿衣砧上指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些诗完全跳出了初唐的范围,自成一种格调。贺知章所写的还乡论感慨,所歌咏的酒杯中的人生,张旭、包融所描写的深山幽谷的自然情趣,处处都有一种淳朴的意境,毫无那种华靡、尘俗的气息。张若虚的诗现仅存两首,以这首长篇歌行而著名。春江花月信箱一为古乐府诗题,此诗却有新的内容。全诗以清丽的词采,和谐的旋律,善于变化的文境,写出了春江月夜的美景和感染人心的画面,由此并联系到哲学的意蕴。其中虽也有闺情离愁的描写,但比起齐、梁宫体诗的经浮柔艳来,感情却要纯净得多,只是诗中还含有世事无常的消极因素。于有刘希夷,诗歌的风格与张若虚近似。他字延之,汝州(今河南临汝)人。是宋之问的外甥。其诗多写闺情。由他的代白头吟、代闺人春日、春女行诸作,可以看出他的诗风。相传他的代白头吟中有“年年匀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为宋之问所爱,知其示傅于人,向他恳求,他不肯,竟为之问用土囊压杀。死时年未三十。(唐才子传)这首诗有些辞句虽很清丽,但总的情调却很低沉,风格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