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北宋时已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宋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元英宗至治年间刊行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已初具仁演义》的规模。
  
  元末明初,罗贯中运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历史资料,结合民间艺人的创作成果,加上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影响深远的章回小说。
  作者罗贯中,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等材料,可大致推断出他的生活年代。他经历过元末动乱,一度参加反元斗争,有理有抱负。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始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集中展示了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间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通过这些互相利用又互相残杀的复杂交叉的斗争,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小说一开始就展开了外戚何进与宦官集团"十常侍"的利害冲突;何被杀死,重臣袁绍又诛灭了宦官;封疆大吏董卓赶走了袁绍,新兴力量曹操又会集诸侯讨伐董卓;而在讨董会师时,诸侯又各怀异心,坐观成败:董卓被杀后,他的部下也分裂为两部,互相厮杀,矛盾还直接渗透到统治阶级的家庭内部:袁绍死后,他的儿子兄弟之间同室操戈,刘表的儿子刘琮,一直和其兄刘琦争夺继承权,曹操一死,曹丕与其弟就同根相煎;刘封不救关羽,也是孟达亲疏立继的利害问题打动了他。罗贯中所描写的这些矛盾斗争,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纲常伦理的实质。正是这些矛盾所酿成的连年战祸,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二)《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刘备的刻划,表达了作者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想。
  
  1、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三绝之一: "奸绝"。作者对曹操的刻划,紧紧抓住"奸雄"这两个字。他从小就"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游荡无度",他幼时就设计诬叔骗父,使他父亲再也不相信叔叔的话,从此越发"恣意放荡"。他对父执老翁,皇后重臣,无辜百姓,孕妇孺子,都任意杀戮,公然宣扬"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自私的处世哲学。他装睡杀死卫士后,又厚葬死者,以示仁义心肠;行军时忽然放声大哭,说是思念典韦去年在此战死,于是祭奠典韦,亲自"哭拜,昏绝于地",使大小军校无不下泪。这都表现了曹操驾驭军将的权谋。他借黄祖的手杀死祢衡,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死杨修,因怀疑而杀死名医华佗,写出他奸诈多疑,极端利己,虚伪狠毒,凶暴残忍的一面。但同时曹操又是个能安天下的命世之才。作者在曹操第一次出场时,就借别人之口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纵横交错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群雄此伏彼起的大动荡中,都显出了曹操的远见卓识与雄才大略。当董卓弄权肆虐时,他揭露其阴谋野心,发难讨伐,得到天下响应;当各路诸侯只顾眼前互相吞并时,他能高瞻远瞩,乘时度势,显出与众不同的器度;他豪放机智,在青梅煮酒,与刘备共论天下英雄时,对拥兵据地,炫赫一时的人物,一一作了独具远见的精辟评价;他善于用人,不论出身门第,不计恩怨,广纳贤才,因而"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在官渡之战中,他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势胜优势的著名战例。所以很快战胜敌手,统一了中原。
  2、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站在曹操的对立面的一个礼贤下、仁民爱物的"仁君"。他出身贫苦,曾"贩履织屦为业",了解民间下情。桃园结义时,就发出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愿。他的思想言行的核心就是"仁义",在《庞统献策取西川》中,刘备说:"今与吾小大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为此不忍也"。作者用诗称赞他:"不因小利忘仁义,便是当年尧舜心。"他信守"人无信不立'"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处处以宽仁待民。他初任安喜县尉,就能"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而"远得民心,近得民望",当阳撤退时,十几万难民随他渡江,情势万分危急。为了黎民,他把身家事业放在第二位,也要和扶老携幼的难民一道,患难与共。取西川时,他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受到人民焚香礼拜的欢迎。当初,他正流落无依,而一般据地自重者正对土地求之惟恐不得,可陶谦三让徐州时,他却再三礼辞;明知"的卢"妨主,也泰然处之,不肯嫁祸于人;刘备刚得徐庶。如虎添翼,上下相得,初次取得胜利,可当曹操挟持徐母,来书骗徐时,刘备说:"使人杀其母,吾独用其子,乃不仁也;留之而不使去以绝子母之道,乃不义也。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放徐归曹,丰富了刘备形象中仁义的一面,走时又恋恋不舍,长途相送,又丰富了刘备重情爱才的一面。刘备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集中地表现在对待诸葛亮身上。三顾茅庐,细腻地刻划他对贤才的爱慕与敬重,诸葛出山后,刘与他"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议论,心地开悦,共议天下之事",推心置腹,言听计从,使明君贤相,相得益彰。刘备的义,还集中表现在对待结义的关羽、张飞和"甚相敬爱"的赵云身上,生则相爱相信,死则义不独活,指日报仇。既突出了结拜的义气,又反映了作者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3、《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
  
  "拥刘反曹"思想的主要表现:首先从内容上看,小说塑造的刘备的形象,总是仁民爱物,忠君信友,宽厚谦让,以恢复汉室为政治目的,以忠于桃园结义为生活信条,以解救百姓疾苦为行动准则。写曹操,是作为刘备的对立形象来处理的,处处都显得奸诈猜忌,凶狠残忍。他杀人不眨眼,不仅在争权位,报私仇、掠土争城时杀人如麻,连吕伯奢这样的与其父有八拜之交、而当他危难时仍当贵客款待的忠厚老翁,他也要杀其全家;为他贴身警卫的内侍、给他治病救命的医生华陀、患难中舍身相助的陈宫以及名士,如孔融、杨修等,都一一死在他手中。其次,从结构上看,小说把刘备放在主导地位,有近五分之三的回目是写刘蜀,开章第一回就引出刘备,拉开了帷幕;等刘备托孤时,全书已演述了三分之二,到刘禅投降,姜维败死,三国即已解体,小说只剩一回尾声了。而曹魏显然处于次要地位。再次,从语言上看,作者爱憎分明,仅在称谓上就表明了主观感情。在回目上多次称刘为玄德、皇叔、豫州和先主,只有一处称作刘备;而对曹,直称曹操算是客气的。当然也常称孟德,而多处却直呼小名阿瞒,最能看出鲜明立场的是在回目中称曹为"贼"、"汉贼',和"国贼"。刘备死时,回目为"刘先主遗诏托孤儿","拦"、"诏"都意味尊为正统帝位,以"遗诏"、"托孤"暗示死,深寄讳言和惋惜之情:写曹操死,回目为"传遗命奸雄数终","奸雄"成了盖棺的定论, "数终"实有称快之意。
  (三)关于刘、关、张义气的描写,反映了一定阶层的道观念。三人桃园结义、立志报国安民,誓同生死。即使时间推移,局势发展,地位变化,他们始终忠于誓言,体现了重友谊、重然诺的可贵品质;人称关羽"义绝",在桃园三英中,刘备突出是"仁",张飞突出了"猛",关羽尤其突出了"义",成为"义"的化身。他申明降汉不降曹,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歌颂了义重如山的优秀品质,关羽身上还体现了"春秋大义"的封道德观念,在处理和曹操的关系时,也受到个人恩怨的支配,就暴露了关羽性格上的弱点,也显露出《三国演义》中"义"的局限性。
  
  (四)《三国演义》在描写波斓壮阔的斗争中,概括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历史人物的高超智慧,这都集中体现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于建安十二年从隆中出山,至建兴十二年去世,前后二十七年的活动,在书中占了二分之一以上的文字;这部分文字中又有二分之一的内容是专写诸葛事迹的。他未出隆中,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地作出精噼分析,提出占荆据蜀、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初出茅庐,在博望坡初次用兵,小试蹈略,就取得全胜,奠定了在军中尤其是关羽、张飞诸将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钦佩与尊敬;荆州新败之后,他只身入吴,结好鲁肃,智激孙权,团结周瑜,舌战群儒,力促孙刘联盟,实现了联合抗曹的大计;在赤壁大战前的风云变幻的复杂局面,在与敌友的周旋中,在艰巨的战前准备与战斗部署中,他步步采取主动,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远远胜过周瑜和曹操。终于取得了赤壁的大捷;随后他三气周瑜,稳定荆襄,西取益州,实现了隆中的预言:在巴蜀辅佐刘备,内修政理,外出秦川,智取汉中,夏侯授首,阿瞒退兵,在政治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白帝城托孤后,他忠于王业,料事如神,细致谨慎,知己知彼,多谋善断,随机应变,没有辜负刘备生前的知遇和临终的恳托;在安居平五路,弹琴退仲达,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诸役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成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千古贤相的典型。
  
  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一)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三国演义》是以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它允许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可以不拘泥于史实。如曹操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但作为艺术形象,曹操却被描绘成"奸雄"的典型。在个别情节上,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突出,和谐统一,而把史实作了改动。如"怒鞭督邮"一事,按《三国志》记载,本是刘备所为。小说作者把它移到张飞身上,既保持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前后一致的性格,宽厚、仁和又使猛张飞的性格更加丰满。在情节安排上,《三国演义》常常抓住史料中几个字、一句话而大力渲染。如诸葛出山,在《三国志》中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十二个字,在罗贯中的敷衍下,就成了曲折动人的"三顾茅庐"的著名故事。
  
  (二)人物众多,形象鲜明。《三国演义》一书共出场一千-百八十三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有鲜明个性。作者塑造人物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随后逐渐加强刻划。如张飞性格的基本特征是莽与猛,作者从外貌言行上写他"豹头环眼"、"声若巨雷",打仗时不是"大喝一声",便是挺起丈八长矛,"更不答话,举枪便搠"。通过鞭督邮、战吕布、长坂坡、古城会、夜战马超等情节,不断地渲染。在突出了他勇猛的一面以外,也写了他义释严颜这勇中有谋的另一面。特点之二是善于用烘托、夸张的手法。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孔明出山,赵云单骑救主,张飞吓死敌将、喝退曹兵等,都是运用烘托、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
  
  (三)战争描写丰富多彩、气势磅礴
  
  1、《三国演义》描写了接连不断的战争,在大大小小四十余次战争中,兵力对比、战争进程、规模、结局。各不相同,在作者笔下,写得千变万化,不雷同,不死板,不单纯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着重叙述战争的起因,将帅的性格,正确的和错误的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兵力的配备,转变的契机,胜败的各种要素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有机联系。作者准确地抓住这些,写出了战争的特点。
  2、《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因小说的生动刻划而妇孺皆知。
  (1)赤壁之战展示了历史事件的戏剧冲突。赤壁之战的结局是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遏制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使刘备赢得了时间,获得了立足之地。这是一场三方各为消长的主体战争。当时曹操剪除群雄,统一了北方,兵精粮足,声势浩大,率领百万大军,席卷荆襄。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大有不可抵挡之势。刘备新败之后,喘息未定,进无可攻之力,退无可守之土。
  孙权实力弱小,强敌压境,战和举棋不定。从悬殊的力量对比来看,曹操战胜孙吴和消灭刘备,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作者交代了这些形势后,抓住了孙、刘与曹操的占主要地位的矛盾,暂时缩小了孙、刘之间的占次要地位的矛盾,笔锋一转,揭开了孙刘联盟的帷幕,展开了历史事态的新转机。诸葛亮精确地判断了曹操的兵力,智激雄辩,设喻析理,消除了一些人的疑虑;周瑜也客观地估汁厂曹兵的威力并非锐不可当。诸葛亮、周瑜利用长江天堑,发挥水上优势,协力共谋,终于击溃了曹兵。在写大战之中,又穿插一些小规模战斗;在写战场烽火的间隙,又用很多笔墨写刘备、鲁肃、孙权、诸葛亮、周瑜之间多次的交谈、密议和舌战;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又写出群英会、临江盛宴和宁静山庄的庞统夜读,把战争气氛与和平景象,战场烽火与客厅溅叙。大战的动态与小室的静态纵横交织,既有战场的真刀实枪,又穿插有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传奇之笔。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场景。
  (2)赤壁之战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书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在这次战争中露过面。曹操曾自诩"吾任天下以智力",向人夸口"曹公多智",他拥有几倍于对方的兵力,却落个一败涂地。从阿瞒横槊赋诗的插曲中,那不可一世的骄横,已展示了他必败的性格因素。周瑜的一生事业中,赤壁时期占很大比重,作者用力刻划了他的性格特征。他年富气盛,聪明好胜,识大体而昧大局,大敌当前而又时时暗算盟友,长于水军训练而短于指挥大型战斗。对于曹军,他能认识到并非不可战胜而敢于请命迎战;对于东吴前途他能看出可战不可降;但对于孙刘联盟的长远利益的看法,他就显得狭隘和短视了。大敌逼临江岸,他被迫和诸葛亮合作,但第一次接触,就因忌封而出现矛盾,他对诸葛亮是畏其智而忌其能,他们共事的全过程,就是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他拒曹是正确的,敌视诸葛亮是错误的。他依靠正确决策取得了胜利,又因错误措施而招致赤壁之战以后的失败。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通过赤壁之战的战争描写来表现的。
  (四)《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1、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点。作者吸收了我国古代文言的精华,使之适当地通俗化,改变了原来用文言作为唯一描写手段的局面,完成了文学语言的一种解放。作者把古代规范化的文言和当代运用的方言口语汇于一书,熔于一炉,达到互相取长补短,雅俗共赏的效果。《三国演义》出现后,立即就有人"争相誊录,以便观览",推动人们模仿这种文中白的文体来进行创作。《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简洁明快而又通俗的语言,在文学创作上起了创新作用。
  2、作为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在语言运用上,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稍显粗疏,往往能以景写人,以事状情。如三顾茅庐时,写隆中景物,风峦形胜,稍加点染,就画出了诸葛亮的高洁志趣;曹操的横槊赋诗,几笔勾勒,就让人感到一个骄横的战胜者就在眼前;诸葛亮临危抱病巡视军营,只用"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一声悲叹,就勾画出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老臣的感人形象。
  3、对话有声有色。青梅煮酒一节,刘备每以不同内容提出一个有不同成就的人物,曹操都从不同角度来加以否定,层层深入,最后道出主见"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舌战群儒一节,出语各具个性,声情并茂,咄咄逼人,有力有理,妙语连珠,而诸葛亮据理力辩,准确有力,论证严密,言辞犀利,变被动为主动,化守势为攻势,势孤而理不孤,把东吴藻臣驳得或"无言以对",或"满面羞惭",或"低头丧气而不能对"。张松在书中露面不多,一次是反难杨修,一次是反讥曹操。他听到曹操的矜夸炫耀之词后,说:"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克,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繍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猛张飞的快人快语,总是让读者如见其人。徐州见了吕布时,就直接说出"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叫我哥哥杀你"。在古城见封关羽,不理会他的解释,拍马上前,就要"我今与你拼个死活"。
  《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为中国的长篇小说,为章回体,为历史演义小说开了先河,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大量串材,它的众多人物形象和生活故事广为流传,战略和智谋都有借鉴意义。《三国演义》早在十七世纪就有日译本传到国外,引起国外读者的广泛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