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澳门文学

  澳门在历史上也有辉煌的一页。澳门主要是由澳门半岛和凼仔岛、路环岛两个离岛组成,面积二十多平方公里,人口四十多万。原本是一个极小的渔村,可在十六世纪末期一跃而成为东西交通和贸易的世界性大港。《明史》记载,当时澳门“高栋飞甍,比邻相望,闽粤商人,趋之若鹜。久之,其来益众”。澳门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
  当时主要有三条航线:一是从澳门经果阿至欧洲里斯本;一是从澳门去日本长崎;还有一条从澳门经马尼拉至美洲墨西哥。输出的有生丝、丝织品和瓷器、黄金,输入的则是充当货款的白银和珍异品。“每一舶至,常持万金”(周玄
  《径林续记》)。当年澳门的地位,可与西部“丝绸之路”的辉煌媲美。就是当下,澳门经济状况也很可观,据联合国一份综合评估报告,澳门目前在全球排列第二十六位,从1980年开始,澳门本地生产总植平均以7%的年速度增长,至1995年人均本地生产总植已超过18 万美元,高于“四小龙”中的台湾地区和韩国,澳门已形成以出口加工、旅游博彩、地产建筑和银行保险为四大支柱的多元经济结构。 1995年底,澳门国际机场的通航,更促进了澳门对外的国际交往。
  在文化上,澳门也是当时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重镇。意大利的利玛窦、法国的金尼阁、德国的汤若望、葡萄牙的徐日升、比利时的南怀仁等大批传教士,都是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的。他们一方面把西方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建筑学、语言学、哲学以及艺术等介绍给中国,改变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崇尚空谈的玄学之风,使明清的经世致用之风气开始盛行;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神观和重农思想介绍到西方,这直接影响了德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和法国哲学的无神论、唯物论和民本思想,也影响到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将澳门造就成了一个富有特殊的文化意蕴的活标本。今日考察澳门文学就应该从这历史文化渊源出发,才能探寻到澳门文学的深厚底蕴和社会的审美的价值。

  一 澳门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澳门文学的分期大致也可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前期为旧文学即澳门的古代文学。
  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就将澳门作为海南郡之一部而纳入中国版图,但能见诸文献记载的有关澳门的文学创作,在明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到明末清初成一高潮。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月,江西临川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为澳门留下的多首律诗、绝句,被认为是澳门诗史也是文学史的开卷篇章(见施议时《我看澳门当前诗词创作》,载香港《镜报》,1997年5月8日第86-87 页。)。明万历十八年,汤显祖因上书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而被贬官为广东徐闻典吏,次年赴任途中特意拐道香山(今中山市)而在澳门(辖属香山)作短暂游历,时他身患疟疾,欲到澳门向贾胡求灵药。今介绍几首诗篇如下,可见当时澳门的风物人情及华夷商贸在汤显祖笔下,表现得多么栩栩如生。
  《香澳逢贾胡》
  不住田园不树桑, 珂衣锦下云墙。
  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南海江》
  病余扬粤夜,伏槛绕云烟。
  阁道晴穿屐,溪桥夜出船。
  时时番鬼笑,色色海人眠。
  船上兼灵药,吾生倘自存。\;《听香山译者》之一
  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
  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州山。
  《听香山译者》之二
  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
  尽头面海新生月,日出东林倒桂香。
  在《牡丹亭还魂记》的第六出《帐眺》和第二十一出《谒遇》中,描述柳梦梅到澳门求见钦差苗舜宾,于香山澳的苏宝寺见到海商、番回与通事(翻译)等情景,这都是关于澳门的最早的文学记录,也是记载澳门中西交往的最早文献之一。明崇祯年间,澳门禅院大汕和尚从事过规模很大的诗文创作。大汕和尚能诗擅画,著有《离六堂集》和《海外记事》六卷,堪称澳门文学的开山祖师。明末清初一批反清避难来到澳门的文化人,在澳门也留下了文学墨迹,(见吴国昌《澳门文学的可行性考察》,载《香港文学》第53期,第73页。)据史料记载,南来澳门的骚人墨客数以百计,其中著名的有方凯恺、张穆、屈大均、吴历、印光正、何绍基、康有为、丘逢甲等,他们都为澳门留下了传世诗篇佳作。
  清末民初,孙中山曾以澳门为反袁基地,而前清遗老、遗民诗人,相继来澳,加之后来军阀混战,来澳避居者大增,其中不少名士、学者和艺术家。如前清遗民诗人汪兆铨、汪兆镛等,又如王韶生为著名中国文史教授,朱希祖为史学教授,黄节乃岭南一代诗宗,著名诗学教授,黄尊生为文化学教授,陈洵为岭南一代词学大师,詹安泰为词学教授;名士如章士钊、叶恭绰、王惶岸、李供林、夏敬观、陈融、陈蝶衣、廖平子、郑哲园、韩树国等等,他们留下不少寄寓澳门文人情怀之诗作,或吟唱澳门风光,或见物伤情,或感慨身世,诗词功底深厚,情真意切,然其思想观念,不少已落伍于时代矣。
  综上所述,从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古代文学在澳门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大都是以古典诗词为表现形式,而每当内地改朝换代之际,澳门就成了不少文人名士的避居之所,他们的诗作大都充满着悲痛情怀的故国之思。澳门作家历来流动性大,流寓作家的作品成了主体,直至民国以后,本土化和土生土长的作家才开始生成发展起来。

  澳门的新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草创的三四十年代,沉寂的五十至七十年代,繁荣兴盛的八九十年代。
  澳门的新文学虽然仍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但却是明显的滞后了近十年。就在包括台湾、香港整个中华大地新文学浪潮风起云涌之际,澳门却由冯印雪、冯秋雪兄弟等人创立了第一个旧体诗社--雪社,而且成绩斐然,在澳门这块“文化荒漠瘠土”上大放异彩。
  这也说明中国古典诗词在澳门根基之深,而又因地处僻远导致的信息之不灵。
  澳门新文学活动应该说是在“九一八”救亡运动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爱国人士陈少陵从日本归来,开设了一间供应新文艺书刊的“小小书店”。著名学者穆朗山教授,组织过多次专题报告,辅导青年学生阅读爱国文艺作品。后又有史良来澳宣传抗日救国,一些救亡文艺团体“起来读书会”、“大众歌咏团”、“前锋剧社”、“晓钟剧社”、“绿光剧社”
  纷纷成立,演话剧,唱救亡歌曲,写宣传抗日文艺作品,做文艺宣传工作。另外在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不少进步作家如茅盾、张天翼、夏衍、端木蕻良、杜埃、秦牧、紫风、于逢、华嘉等等,或路过澳门,或短暂居住过,这些人对澳门本土文化教育界人士追求进步起了一定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澳门新文学的发展。
  太平洋战争期间,先后出现了“艺联剧团”和“中流剧团”,进行半职业性演出,由于当时电影片源中断,故演出上座率颇高。剧作《明末遗恨》鼓舞了人民的爱国民族精神,大获成功。国语班同学会组织“修社”,团结业余青年读文艺书,出版不定期油印文艺刊物,从广州、中山迁来澳门的学校学生,成为运动骨干,各校同学通过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提高爱国觉悟,不少同学毕业后投身敌后游击队,如“东纵”的东流剧团和“珠纵”的流星队等,以文艺为武器,进行抗日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祖国内地大片土地以及香港均沦陷于日寇,惟澳门保持中立,敌未来犯。故大批爱国志士文人避难于此,他们运用手中之笔宣传抗日,创作出不少民众欢迎的抗战诗篇、剧作和散文。这成为战火环绕中的澳门的一大文学景观。
  这种“避难文学”(姑妄称之,欠妥)较之历代来澳避难的文人感怀身世的文学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这种文学尚处萌芽状态,较稚嫩,但毕竟是一种开始,一种转机,是充满着爱国民族精神的,是属于全社会性,全民性的,它推动了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五十至七十年代澳门文学相对比较沉寂。虽然五十年代澳门本土成长的作者开始走进文坛,也曾出现过附在人家报刊里发行的“新园地”、“镜海”等文艺副刊,甚至还有自费手工油印刊物出版,然而,由于澳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偏失,文学仍处于一种孤苦无援的摸索阶段。澳门长期缺乏一家定型的有规模的出版社,从1950年至1985年,三十六年来澳门还没有出版过一本公开售卖的文学杂志。由于发表园地不足,促使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到香港发表。据统计,二十年间澳门过海在香港发表作品的作者有雪山草、李丹、隐兰、陶里、江思扬、汪浩瀚、韩牧(诗作)、李涤非、李心言、金予、江映闻(散文)、楚阳、楚山孤、锷未残、游静萍、谢草园(小说)等三十多人。他们大部分已成为今日澳门文学的中坚。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即到澳门以外地区去发表作品)和“离岸作家”(移居香港或海外但仍保持与澳门密切关系的澳门作家)。
  本阶段澳门文学思潮更多地是与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社会人生的写实主义是文学的主导。因而,“文革”时期,澳门文学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极左文艺思潮影响,吹“样板戏”,搞“三突出”,宣扬个人迷信,致使澳门文学日渐萧条,惟报纸副刊的连载小说和“框框”
  短文成为澳门作家广泛尝试的文体,这多少显现出澳门都市文学的一点光彩。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人的思想解放,自我意识复苏,精神个性的意识强化,对澳门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密切,大量内地新移民涌入,给澳门带来了新的思想,澳门固有的文化秩序产生松动,社会经济也已复苏,原有家族式的手工业开始慢慢地改变为半工业性质的转型,使澳门经济空前发展,也给文学发展带来十分良好的契机。
  文化开放和移民潮对澳门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1984年澳门文化界举行“港澳作家座谈会” ,诗人韩牧提出建立“澳门文学形象”问题,使作家自觉地凝集成一股气势来迎接澳门文学的春天。在1986年由东亚大学(1988年重建为澳门大学)中文学会主办,《澳门日报》等单位支持的“澳门文学座谈会”上,首次就本土文学在新诗、小说、散文和戏剧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并结集成《澳门文学论》(1988年由澳门文化学会澳门时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最早出版的澳门文学论。在会上,李鹏翥等人提出加强文学活动,扩展文学园地,壮大创作队伍的主张。1983年《澳门日报》开设了澳门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周刊《镜海》。1987年澳门的文学团体《澳门笔会》成立,从组织上将作家们聚集起来,对推动本土文学活动起了积极作用。1989年“五月诗社”正式成立,创办了《澳门现代诗刊》。1989年底,《澳门现代诗刊》和《澳门笔汇》两本杂志的创办出版,在提高澳门文学的层次、品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回归的联合声明签署,确认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自此,澳门进入了过渡期,澳门文学也飞速发展起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
  的形式,澳门作家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在中国内地举办的各类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澳门作家身影,他们也积极参加台湾、香港及海外的华文文学研讨活动。1991年在广东中山市第五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澳门文学第一次被列入议程,澳门作家代表也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华文文学研讨的国际讲台。1992年懿灵、苇鸣等澳门作家应邀出席了在台北举行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大会。1994年,黄晓峰出席了在香港举行的“中华文学的现在和未来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澳门文学从题材上看也开始拓宽了,除了表现热爱祖国,景仰悠久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怀乡恋土等传统题材之外,还出现众多描写本地风土人情,世态习俗方面内容的作品。澳门文学开始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新时期。

  二 各类体裁的创作
  (1 )诗歌
  当代澳门文学,在各类体裁的创作方面,作品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首推诗歌,尤其是传统的古典诗词引人瞩目。六十年代以来,澳门从事诗词写作并出版过个人诗词专集的就有陈融、金曾澄、月溪、王志澄、陈勉云、郑春霆、梁披云、马万祺、佟立章、万宽烈等一大批人。1990年10月,澳门出版社隆重推出一部《澳门四百年诗选》(李毅刚选编)。这部厚重的诗选收录了澳门自开埠以来的诗词佳作,在华文文坛颇有影响。八十年代出版的《马万祺诗词选》和《晚情楼诗》(佟立章著),是澳门传统诗词创作的重要收获。
  进入九十年代后,老诗人游情勃发,佳作联袂面世。1991年,梁雪予(梁披云)出版了《雪庐诗稿》,这是诗人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诗稿集锦。1992年,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会刊《镜海诗词》隆重推出首卷--《澳门当代诗词选》,集子中辑入马万祺、梁雪予、佟立章、冯刚毅、黄坤尧、谭任杰等当代澳门四十多位作家的七百多首诗词作品,可谓洋洋大观。1993年以来,又有曾铁明、冯刚毅、陈伯辉等老诗人纷纷推出诗词专集。澳门文学在整体上自然无法与香港文学相比,但澳门的旧体诗词创作却不会输给香港。
  澳门诗坛前辈们的诗词继承了自《诗经》以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和民歌的优良传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饱满的情感表达,是其创作的优势。他们的诗词以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并不刻意经营意象,于平淡中见精神。这些诗人均有扎实的古典诗文功底,炼字工夫颇深。老一辈诗人骨子里都很传统,但他们对诗坛不同风格流派的态度相当宽容,有些老诗人也热心于新诗的尝试。
  当今澳门诗坛呈现初步繁荣的景观,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已形成梯队,承上启下的中年诗人以陶里,云惟利、韩牧为代表,他们的诗在精神气质上大体继承了“五四”文学传统,而在艺术技巧上则比较开放,呈现多样化的风格。陶里的《紫风书》以柔美婉约的笔致衬托壮怀激烈的场景,诗中充满瑰丽的意象,多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抒发情思。云惟利的《大漠集》和韩牧的《伶仃洋》出版于1985年,收入澳门文学创作丛书,前者充满历史沧桑感和色彩斑斓的现实人生画面;后者思路纵横,对熙熙攘攘的尘世有冷静的观察和热烈的求索,技巧已显得相当圆熟。
  当今澳门诗坛表现最为活跃的是一群青年诗人,他们大胆突破了传统诗的结构和手法,拓宽了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的层次,在诗的构思、节奏、语言、韵律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开放,追求“前卫”是澳门新诗人最突出的特点。现代主义诗潮在澳门出现要比香港晚近二十年。直到七十年代末,现代主义诗人和现代诗才出现于澳门文坛。
  澳门青年诗人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对澳门的文化氛围难以协调的心灵碰撞上,于是借助现代主义艺术手法来抒发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对人生价值的体认。与香港相比,澳门社会显得较为传统、守旧,诗坛亦是如此,当这批才华横溢、富于现代意识的青年人登上诗坛后,如同向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吹进了一股劲风,使诗歌创作的美学观念出现新的变化。
  年轻的诗群已成为澳门诗坛的坚实的存在。年轻诗人的成长,与前辈的呵护、培养是分不开的。1985年,云惟利主编的《澳门文学创作丛书》中的《双子叶》,是青年诗人苇鸣、刘业安、林丽萍诗作的合集。1986年,黄晓峰编的《澳门现代抒情诗选》,收入了不少青年人的探索之作。在扶掖新人方面出力甚大的是五月诗社。五月诗社主办的《澳门现代诗刊》辟有《诗苗》专栏,为青年诗人提供“试验田”。五月诗社还出版了一系列诗选,不少青年诗人的处女诗集由该社出版。1990年出版的《五月诗侣》,是新老诗人的诗作合集,编辑不吝惜版面,收入许多新诗人的作品。1993年由舒望选编、黄晓峰作序的《镜海妙思》出版,收入谢小冰、冯倾、林玉凤、郭颂阳、黄文辉等五位年轻人的诗作。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3年,澳门诗人出版的新诗集就多达十六部,其中单是五月诗社就出版了九部诗集。弹丸之地的澳门在不到十年时间就有这么多新诗集问世,是颇为可观的。近年来出版个人诗集最多的是苇鸣,已先后出版了《黑色的沙与等待》、《血门外无血的沉思》、《无心眼集》、《传说》等。此外还有高戈的诗集《梦回情天》,颇有影响,懿灵也已出版了《流动岛》等诗集。
  澳门诗坛正处于一个蜕变期,从内容到形式出现一种求新、求变、渴望与外界交流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诗乃文学中最敏感的一种文体,它对时代风云变幻、现代思潮起伏、新思想新观念的崛起,必然会作出迅速的反应。今日澳门诗人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2 )散文
  散文是澳门文坛仅次于诗的重要文体。如今,单是在澳门各中文报副刊上经常投稿的散文作家就有三四十人。
  澳门散文创作队伍阵容较为整齐,有以鲁茂、李鹏翥、芳菲、梅萼华、胡晓风等为代表的老作家:有以陶里、林中英、东方一羽、南宫燕、凌棱、金子中等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玉文、陈浩星、黎绮华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就整体而言,澳门散文创作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有抒情散文,有偏重叙事的报告文学,还有随笔、社会速写、游记、小品、杂感、回忆录等。就数量而言,已颇为可观,但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并不多见,多数作品缺乏大气,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泛泛而论,属于消遣性的“小摆设”。
  八十年代的澳门文坛就出版了几本可观的散文集,如陶里的《静寂的延续》、叶贵宝、苇鸣、黎绮华合著的《三弦》、李鹏翥的《澳门古今》、鲁茂的《望洋小品》、冯为铿的《谈文字说古今一集》等。内地出版由袁鹰、曾敏之主编的散文集《海天。岁月。人生》中收入李成俊、李鹏翥、陶里、柳惠等澳门作家写的一批散文。1985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陶里的《静寂的延续》,使内地读者初识了这位澳门作家。书中收入的九十三篇作品,是从他所发表的五六百篇散文中精选出来的,题材广泛,反映的生活面亦相当广阔。诚如李鹏翥在序言中所说:陶里的散文“每篇作品都从不同的题材,令人感受到一颗炎黄子孙的心的跃动”。陶里阅历极丰,博闻广识,行文逻辑严密。他的散文有时选择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来阐述某种思想,有时列举各类材料来引证一个道理,努力发掘生活的深层内涵,从中揭示某种哲理或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九十年代,澳门散文集更是联袂问世。1990年,有徐敏的《镜海情怀》。1991年,由陈浩星主编的《七星篇》出版,书中收入林蕙、沈尚青、林中英、丁璐、梦子、玉文、懿灵、沙蒙八位女作者的作品,还有林蕙的《有情天地》、刘羡冰的《南欧风采。葡国教育》等。1994年,澳门星出出版社推出《人生大笑能几回》(林中英著)和《澳门风物志》,由澳门基金会出版。后者收入二百五十多篇文章,是从发表于《澳门日报》上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作品语言活泼生动,颇有可读性,有的属澳门史料钩沉之作。九十年代中期,澳门基金会出版的散文集还有冼为铿的《谈文字说古今二集》、章文钦的《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等。澳门基金会出版的上述散文集均由吴志良主编,冯少荣任副主编,吕平义为执行编辑。此外,陆续出版的散文集还有澳门青年文化协会出版的游记《世界奇观背囊游》、澳门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足迹的幻化》等。1996年9月,林中英主编的《澳门散文选》出版(由澳门基金会推出,列入濠海丛刊之一),共收入五十七位澳门作家的一百一十四篇散文佳作,从作者年龄来看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作品内容、风格琳琅满目,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不少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如冯倾城的《她的第二次爱情》、李丽青的《少年亚底尔斯的烦恼》,苇鸣的《与妹书》等都是写这方面题材的佳作。林中英的《女人情结》、寂然的《女朋友男朋友》、梦子的《你是什么样的女人?》等作品使读者看到: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的缘故,澳门作家头脑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与其生存状态相关的时空意识。写别具一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散文在书中也不少,如经裕的《澳门的秋天红叶》、黎绮华的《濠江的雾》、陶天权的《黑沙滩情怀》等,这些作品不仅有对澳门各种景观的细致描写,还每每将澳门景观与境外其他地域的景观相比较。文化与观念的比较,易于引发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这也是澳门作家乐于表现的题材,诸多篇章寄寓了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怀,对中国历史变迁的感喟。穆欣欣的《附庸风雅》、白思群的《且将茶叶漫年华》等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石城的《蛏子乡思》写乡思不是停留于单纯的“念旧”,作者从吃蛏子引发乡思,又联想到由于家乡滩涂污染严重,如今已不能养殖蛏子,为此深感“惨然、惋惜”,“毕竟种蛏可以养活许多人啊”。澳门散文家常以一颗爱心去关心广大市民的疾苦,在作品中展示了一种温柔敦厚的内心情怀,弘扬善良人性的光辉,充分体现了真、善、美的文学特征。然而,这种真善美的抒写每每于无形中局限了作家的艺术视野,令他们的艺术表现显得较为单一,缺少自我意识的张扬,主体意识得不到进一步深化。
  (3 )小说\;澳门小说主要是报载的长篇连载小说和短篇小说。早在三十年代,澳门报纸就有连载小说刊出,但那些小说都未结集出版,如今已无从寻觅。长期以来,澳门报纸副刊刊登的数量十分可观的长篇连载,居然没出过一本单行本,而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淹没了,这实在令人遗憾!
  澳门小说,较诗歌、散文似略弱一点,苦纵向比较,还是有长足的进步。八十年代出版的小说集有:林中英的《爱心树》、周桐的《错爱》、星显的《钱庄风云》和多人短篇小说合集《心雾》(收入再斯、叶贵宝、苇鸣、林丽萍、刘业安的作品)。九十年代出版的小说集有:李毅刚选编的《澳门小说选》,1991年由澳门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1986年澳门青年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以及1991年市政厅举办的妇女节小说作品评比的获奖小说共十九篇。林中英的短篇小说集《云和月》收有十二篇小说,内容和技巧都有可观之处。
  鲁茂和周桐是澳门当代最负盛名的长篇连载小说家。鲁茂生于1932年,本名邱子维,原籍江西,生于广东佛山,现为澳门濠江中学教师。从1952年起即用“维之丘”笔名在香港《文汇报》副刊发表小说、剧本。1967年后在《澳门日报》以“万山红”、“梅若诗”“鲁茂”
  “鲁牛”“余振中”等笔名发表了《辫子姑娘》、《百灵鸟又唱了》等十余部长篇连载小说,达百万字。鲁茂小说格调高,注意社会效果,情节曲折生动,可读性强,而且他还擅长戏剧,编、导、演样样都行,因而在小说中能借用戏剧冲突来处理人物情节与人物关系,悬念迭出,引人入胜。
  鲁茂新近创作的小说《可锋冷,热情未冷》暴露了澳门社会“重实利,轻历史”的痼疾,塑造了一个富有民族爱国精神的中学历史教师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写于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白狼》,更是他的代表作,在澳门小说创作领域中具有开拓意义。小说主人公黄白朗(谐音白狼)是葡籍官员的私生子,由于缺乏家庭教养,沦为黑社会走卒,作恶多端,可又由于官场腐败,白朗得到庇护,逍遥法外。后来被投入监狱,竟得知是黑帮陷害,他终于在血泪教训中幡然悔悟,决心重新作人。作品所塑造的白朗这人物是前所未有的,为澳门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富有澳门社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当然,对白朗的改邪归正的转变过程,描述过于简单,难以置信,不过也足见作家的那颗善良之心。

  周桐,生于1949年,本名陈艳华,笔名还有“沈实”“沈尚青”等,祖籍广东新会。她是典型的澳门本土作家,生于澳门,受教育,做新闻工作均在澳门。1968年开始创作,主要在《澳门日报》《华侨报》发表作品,也是位多产作家。从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
  《错爱》是她代表作,1988年12月在澳门星光出版社正式出版。她用生动细致的笔墨描写了现代都市男女常见的错综复杂的恋爱关系。写主人公由于一次在国外与一个外国女郎的一夕之欢的“错爱”,带来了个私生子。从私生子进入了他的家门之后,一个本来十分美满、温馨的家庭,遭到彻底的破坏,家庭出现了数不清的矛盾,濒于崩溃。古语曰“一失足成千古恨”在这小说中得到印证,给现代人敲起了警钟。小说不仅在情节设置中独具匠心,同时也塑造了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周桐创作特点是无论在悲剧或喜剧中都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趣。她有意识地用严肃小说的方式和态度来写通俗小说,做到雅俗共赏,她既善于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悬念手法,又有西方小说那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她能避免一般通俗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类型化的弊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不加掩饰地展现人物的灵魂,使之个个真实可信。如《错爱》中男女主人公李怀民、尤琴及小姨子尤铃、私生子小里蒙,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叫人难以忘怀。
  《错爱》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技法,小说随着一条情节的主线展开,过渡转换处设置悬念,人物刻画注重动作与个性化语言。小说堪称中西合璧的杰作。
  (4 )土生文学
  还有需要提及的是,澳门的土生文学,所谓“土生”是泛指澳门土生的葡人或中葡混血儿。 由于澳门四百多年葡人占领的历史,他们的生活、繁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既属葡人后裔或有葡族血统,又从小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都不同程度的在思维方式、情感心态、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至于语言风俗习惯各方面都有着东方文化的烙印。本世纪四十年代就出现了一批土生作家,从小说、诗歌、散文到戏剧,都有他们的作品,本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有若瑟(又名阿德,全名若瑟。多斯。圣托斯。费雷拉。父为葡人,母为澳门土生)和飞历奇(生于澳门、长于澳门、有葡伯爵头衔也有华人血统)。若瑟作为教师与记者,一生留下了诗、小说、散文等十七部作品,他的著名诗集《澳门,受祝福的花园》至今为人们所传诵。飞历奇的澳门爱情故事,如长篇小说《爱情与小脚趾》和《大辫子的诱惑》以及短篇小说《南湾》,以土生葡人为描写对象,表现他们与中国女性的情调和谅解,也寄寓了对东方女性崇高美德的敬重和热爱。两部长篇小说都拍制成了电影,并获得了中国和国际上电影节的大奖。此外,还有马若龙的诗集《一日中的四季》、李安乐的诗集《孤独之路》、江莲达的短篇小说集《长衫》、爱蒂斯的童年回忆《废墟中的风》等,均为优秀之作,这里只摘选一篇李安乐的诗《知道我是谁》,可见一斑:
  我父亲来自葡国后山省,
  我母亲中国道家的后人,
  我这儿呢。嗨,欧亚混合,
  百分之百的澳门人!\;
  我的血有葡国
  猛牛的勇敢,
  又融合了中国
  南方的柔和。
  …………
  我承继了些许贾梅士的优秀
  以及一个葡国人的瑕疵
  但在某些场合
  却又满脑的儒家孔子
  …………
  确实,我一发脾气
  就像个葡国人
  但也懂得抑止
  以中国人持有的平和。

  长着西方的鼻子,
  生着东方胡发。
  我上教堂,
  也进庙宇。

  既向圣母祈祷,\;又念阿弥陀佛。
  总梦想有朝能成为
  一个优秀的中葡诗人。
  …………

  三 澳门文学的前瞻
  澳门这个中国南部海岸边缘的一个蕞尔小半岛,从四百多年前开埠以来,已逐渐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一种独特的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地域文化,但其气质与中华文化传统始终是一脉相承的,正如澳门资深作家李鹏翥所说:“澳门文化根须是从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学树干伸延出来的。”(李鹏翥:《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及将来》,载《澳门文学论集》,第170页。)
  澳门文学对世界华文文学是作出了贡献的。这种贡献不仅过去有,今天也仍然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澳门文学,丰富了世界华文文学的色彩。1994年,澳门基金会出版了一本《澳门离岸文学拾遗》(凌钝选编),该书分上下卷,收入陶里、汪浩瀚、韩牧、江思扬、江映阑等三十四名澳门作家的诗、散文、小说、评论数百篇,这些作品并非有澳门本土报刊发表,而全部是在澳门以外的地区发表,主要从香港的文艺刊物中辑录。由此可见,澳门作家对香港等地的华文文学的繁荣也尽了一份心力。
  应当看到,近百年来,澳门文坛是相当沉寂的。中葡联合声明签署之后,澳门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至今澳门还没有一份纯文学期刊,至今未见在世界华文文学界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出现。澳门“九九”回归祖国后的澳门特区文学要开创新局面,仍面临许多问题。澳门作家在未来岁月中要加强团结,集思广益,增强凝聚力,而目前,澳门尚无一个将作家组织起来,形成坚实的群体力量的作家协会。澳门文坛的文学活动还太少,社会各界应关心支持澳门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学活动,如举办文学营、讲座、研讨会、创作比赛、邀请作家演讲,以培养社会读书风气,扶掖文学新人成长。应当尽快出版一本大型纯文学期刊,为作家提供创作园地,并借此大大提升澳门文学的地位,扩大影响力,增加与外界的交流。就目前澳门作家的素质与实力来看,争取澳门热心文学事业的企业家赞助,出版一本代表澳门文学形象的标志性的大型文学月刊(或双月刊),应该说完全有条件做到的。此外,文学史料的钩沉,文学大系的编选(对以往报纸副刊上发表的作品加以遴选,一定能淘出许多“真金”来),文学史稿的撰写,都有待组织、实施。
  香港已故作家何紫在1986年举办的澳门文学座谈会上提出:研究澳门文学有三种意义:第一,可以为中国文学这座百花园增添新株;第二,可以反映本地有异于中国本土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文化面貌;第三,逐渐铲除文学的殖民地色彩,抗衡恶质文化、渣滓文化。笔者在此基础上还想增加一点,即在澳门回归祖国的新形势下,研究澳门文学有助于激发澳门作家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心,增强其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