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1期

一个“高考奇才”成长背后的教育现实

作者:柯 进




  由于三进两出北大、清华,四川考生张非被媒体视作“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和“考霸”;由于两度退学与网瘾之间的一段特殊关系史,以及今年高考再进清华的“神奇”,张非又成了被众多媒体不断追逐的“奇才”。
  然而,对于张非来说,可以带走的,是二进清华深造的难得机遇;带不走的,却是发生在他身后令人深思的教育故事。
  
  被媒体称作“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的四川南充考生张非,三次参加高考,先后被北大、清华录取,又因网瘾很快被两度退学。今年2月,张非返川复读两个多月后,以677分的成绩,名列南充市理科第二名,再次考入清华。
  7月24日,对张非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把家里一百多平方米的地面反复拖了几遍;因为,这一天,他开始主动上街买菜;因为,就在这一天吃过晚饭后,他主动要求陪父母一起外出散步……
  然而,此前他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小就跟一般孩子不太一样”
  
  张非的父亲张道谊,虽是广安市岳池县大佛乡初中物理教师,但他从未辅导过儿子,也从未给他买过一本教辅书。对于张非这样一个学习主动性很强的孩子,张道谊唯一能想起的“经验”只是:从孩子两岁多开始,每天给他讲10至20分钟的故事。
  “张非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张道谊清楚地记得,在张非三四岁时,若是哪天没给他讲故事,他便吵着不睡觉。白天,父母上班后,他便躲在家里翻阅书柜,查找父亲讲过的故事。若是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句子,他都一一标记,等父亲下班后再逐一求教。倘若遇上父亲工作忙,小张非只能耐心等待。
  目不识丁与强烈的阅读欲之间的矛盾,使小张非萌生了上学的愿望。上学后,张非的求教对象更多了,除了父亲,他会很主动地去问高年级同学。“老师”的多元化,使张非的阅读欲进一步“膨胀”。每天放学,邻居家的孩子大多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玩,而小张非就像一根木桩,三四个小时地“钉”在书桌前。母亲祝明灿担心儿子弄坏眼睛,常常“没收”张非手上的书,“赶”他出去玩。即便被“赶”出了门,但在路上看到一张纸,他也会捡起来仔细瞧个遍;偶遇地上的蚂蚁搬家或者找食,他也能蹲下来瞧上半天。
  在张非家,记者看到了张非的许多停留在照片上的历史:高中以前,张非经常作为学生代表在学校发言。可以说,如果将眼前的张非,放在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个让家长放心、老师省心的好孩子。但,就是这么一个从小备受呵护的好孩子,最后还是没能让家长放心。
  问题到底出在哪?
  
  “家庭代劳的心是好的,方式是错的”
  
  张道谊说,张非从小就很懂事,只要遇到父母忙,他就会主动帮家里洗衣服、擦地板,但母亲不仅总是抱怨他做不好,而且只要孩子干过的家务,母亲一般都要重新做一遍。甚至有时张非刚要动手干什么家务,母亲就立即翻出以前张非未做好的家务“旧账”,不停地唠叨,并叮嘱孩子“看书去”。久而久之,张非也就干脆不再“插手”家务,只管看他的书。
  当记者与张非父母聊得正酣时,张非突然从牙缝里蹦出几句话:“很多人说我懒散,是失实的。不是我不想帮家里干活,而是家里人总觉得我干不好,不要我干。既然干不好,还干啥子嘛。况且我做完后,妈妈还要做第二遍。”
  如果要寻找张非的成长与父母以及家庭教育的关系史,在张非24年的成长历程中,其实可以找到很多。
  2004年暑期,从北大退学后,张非进入南充市十一中复读。2005年高考,他以703分并列南充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北大退学的痛苦经历,让张非父母更加警惕儿子的网瘾。
  然而,进入清华后,张非只坚持了一个学期,网瘾便再次发作。为了敦促儿子顺利完成学业,母亲祝明灿专程赶到北京,租了一间房子,一边打工一边“给他洗衣服、管他的钱”。
  祝明灿的陪读,并未管住儿子,但她惊奇地发现,中学时曾被老师、同学、亲友赞不绝口的儿子,竟然在清华园的众多孩子中间,其缺点一览无余:经常缺课玩游戏,几乎不跟同学来往,穿脏的衣服紧紧地塞在桶里,与父母相处时基本都是话不投机。但是,对于儿子的“病因”,祝明灿并没有想明白。
  今年2月,旧伤未愈新伤又来。祝明灿的贴身陪读,仍然未能挽救儿子再次退学的命运。从清华返川后,父母几近绝望。想到这个家庭将来的前途,以及张非曾在南充十一中复读时最喜欢的蒲守春老师,退休后又返聘到南充十中,于是,父母合计让儿子去南充十中复读。
  办完入学手续,只等正月初五学校开学。正月初四那天,因孩子寄养在张家,张非的二舅便给了张母1000元现金,用以贴补张家的生活开支。善良的张母便以“二舅给你读书”为由,顺手将这笔钱给了张非。随后,两个长辈由闲聊孩子两度退学的前因后果,转而严厉斥责张非。
  当天下午,憋气的张非揣着母亲给的1000元钱,离家出走。当晚,看到儿子久久未归,张母以为儿子提前回校了。然而,第二天南充十中开学,张非压根儿就没到校!打电话挨个询问亲友,都说没见过张非的影子。
  该不会是网瘾又犯了吧?张道谊夫妇几乎同时想到这个谁都不愿揭开的伤疤。情急之下,夫妻俩按张非可能出入的网吧,对附近两市一县展开“大搜查”:从岳池县城到广安市,再到南充市,两人挨个盘查。三地的大街小巷几乎找遍了,还是没有儿子的下落。
  3月29日,高考报名的最后一天,神秘失踪36天的张非突然出现在南充十中的教室里。班主任张正川介绍,如果张非再晚回来几个小时,也许今年就与高考失之交臂,更不用说重进清华了。
  原来,失踪的这36天,张非是拿着母亲给的1000元钱,在网吧度过的。据张道谊描述,刚回到学校时,儿子面黄肌瘦,“整个人都显得没有精神”。
  “他妈妈平时总是对着孩子唠叨,对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放心。”张道谊说,有段时间张非与父母几乎无话可说,甚至连母亲做的饭都不吃。尤其是染上网瘾后,两代人的这种心理对立更加突出。
  
  “没有人生规划的教育,是残缺的”
  
  1997年中考刚结束,母亲出于让儿子早毕业、早工作的考虑,便提议让张非报考当时就业形势很好、学制4年的四川省邮电学校。最后,按母亲的“设计”,张非以广安地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省邮电学校。
  可是,让父母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直成绩优秀的儿子,在就读中专的第二个学期末,成绩竟一落千丈,不仅成了班里倒数几名的学生,而且还有两门课没有参加期末考试!
  无奈之下,父亲拨通了班主任的电话。然而,班主任的回答让张道谊简直不敢相信:从小嗜书如命的儿子怎么可能染上网瘾?但是,实际情况容不得张道谊怀疑。因为,电话的那一头,班主任的语气斩钉截铁。
  搁下电话,张道谊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那也是张道谊第一次打张非。“当时听到的消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张道谊说,从那以后,“我们几乎没给过他好脸色。在家里,我们骂他;上学了,我们打电话骂他,写信还是骂他。”
  父母的“恨铁不成钢”不但没有奏效,反而加深了两代人的心理隔阂。张母介绍:“那时听到我们的批评,他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成天闷闷不乐。尽管如此,但这孩子骨子里确实有股聪明劲儿。”
  染上网瘾后,张非平时很少去教室上课。即便去了,也是干自己的事情。每到考试,他的很多课程都是一路“红灯”。后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寒暑假,他一定会把上学期学过的课本背回家自学。
  开学后,他只要按学校规定的每门课交上5元钱补考费,所有挂科的科目都能一次性补考过关。
  此后,父母的斥责一直没有停过,但张非还是在属于他个人隐秘的网络世界里,继续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网络游戏有很多种,我并不喜欢枪战、凶杀等暴力游戏。因为,那里有太多竞争,太多的血腥味,没什么意思嘛。我一直玩的是策略型游戏,那里面充满着智慧和哲理。”张非如是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