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作者:马建强
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是这样评价晏阳初的:“你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而赢得崇高的声望和舒适的生活。然而你却毅然地离开了条件优裕的环境,而走向民间,走向农村,无私地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自己的祖国成千上万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从未进过校门,因贫困和目不识丁,他们世世代代任人摆布。
“你已经准备了一套不但能在中国,而且能为世界任何地方平民改善生活,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你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
赛珍珠一生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她了解中国,她热爱中国,她更知道晏阳初所做的一切对中国的意义。
晏阳初为什么会选择平民教育?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县人。1916年他来到美国,考入世界名校耶鲁大学学习。西方发达的经济与先进的教育、文明的社会,开阔了晏阳初的视野,更促使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祖国这么落后?为什么华人被人看不起?经过反复思考,晏阳初发现:主要原因在教育落后。这不但是华人的悲哀,也是世界上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一切民族的悲哀。这时的晏阳初已经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特别是平民教育对一个落后国家的重要性。
而真正使得晏阳初立志毕生从事平民教育的,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赴法国战场参加华工服务的经历。“一战”期间,华工到法国服务的就有20多万人,其中90%以上目不识丁,没有受过任何教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军官催促一批华工去做工,对他们大声说:“COme on,let’s go!”这几个英文字,只有一个字华工听来耳熟,那就是“go”。他们猜想,这军官叫他们狗,欺人太甚!为了两个钱,我们来此冒生命之险,还被人当狗唤来呼去!我们今天就不替你做工!军官又重复了一次命令,但华工越发不理。军官不知所以,有口难言,因为他不会用中国话说:“我们走吧!”
诸如此类的故事,漂洋过海传到了美国。当时在美国各大学有许多中国学生,他们兼通双语,是现成的翻译人才,于是他们纷纷要求到欧洲战场为华工服务。
晏阳初到达的地方是法国北部的布朗,那里有5000余名华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华工最需要的一项服务,就是替他们写家信。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几十上百人来找晏阳初给他们写信。一个月之后,晏阳初觉得,这样下去,自己的工作量实在太大了,于是他灵机一动,召集了一个大会,把5000名华工都拉去开会。晏阳初站在台上,对他们说:“从今天起,我不替你们写信了!”可是台下华工这时却大笑起来,以为他是在讲笑话。晏阳初继续说:“从今天起,我要教你们识字、写信。”底下又是大笑。他又说:“谁愿意跟我学,请举手,愿意学的人,今晚就来找我。”5000名华工中只有几个人举手。
那一晚,是晏阳初平生最难忘的一晚:几个华工围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数字,先学中国字“一二三四五”, 再学阿拉伯数字“12345”。
第二晚,有十来个华工来了,第三晚,有数十个了。四个月后,已有35位可以自己写家信了。为了鼓励他们,晏阳初特地邀请了一位法国将军来主持他们的毕业典礼。35个华工各自从将军手里领得一张大红纸写的毕业证书。这是当时欧洲战场上的一个重大新闻,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在识字班的华工们身上,晏阳初发现了一种新人。他说:这新人的发现,比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还要重要。几千年来,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工,都被认为是没有脑筋的人,是愚蠢的人。其实你只要走近他们,你就会发现,他们不是没有脑筋,而是没有机会,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中国过去的教育完全是士大夫的教育,平民教育从来没有人去发现去关注去重视。从这个时候起,晏阳初便立志将来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而要从事平民教育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劳苦大众。
晏阳初是怎样推行平民教育的?
1920年8月,怀着满腔的热血,抱着一心一意在中国推动平民教育的信念,晏阳初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习,回到了祖国。
经过全面缜密的调查,晏阳初发现办平民教育要克服三大困难:第一是穷难——因为他们穷,无钱接受教育;第二是忙难一他们终日忙碌,没有多余时间上学;第三是文难——中国文字太难学习。要解决这三种困难,必须使平民教育成为经济的——以最少的金钱、收最大的效果;简单的——以最短的时间, 获得充分的知识;基础的——授予最实用的知识技能,像看报写字等,才能易于执行。
识字教育是开发民众知识的基础,首先又得从事“选字”工作。选字时晏阳初动员了50余人,尽量搜集民众日用的文件以及中国白话丈的书刊,如小说、戏剧、民歌、账簿、文契、告示甚至街名、店名、招牌,等等。他们一共搜集了150多万字的材料,统计各个字出现的次数,以出现次数多的字,选为常用字,最后选定1000多字,晏阳初用这些字亲自编成了《平民千字课》。在平民学校上课时间,晏阳初决定每天安排一个小时,因此解决了平民的“忙难”;1000多个字的识字量解决了“文难”;三分钱一本的《平民千字课》解决了“钱难”。
为使平民学校使用《平民千字课》能够迅速推广,晏阳初又选定长沙等几个地区进行试用。在长沙,晏阳初一开始的设想是“1000人认1000字”,孰料三个下午就招来了1300多个平民。学生有了,接着找校舍,最后找教师。1300多个学生,共计需要150名教师。于是在长沙召开了一个全城中小学教师会议,这些中小学教师都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当年正在长沙做小学教师的年轻的毛泽东也积极参加了这项教育活动。以识字教育为基础的平民教育,让广大平民获得了实际而又经济的收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也极大地鼓舞了晏阳初的工作热情。
1928年,在全面指导全国平民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晏阳初开始集中人力物力选定河北定县从事平民教育的实验研究工作。河北定县有40万人口,刚好代表当时4万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