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建国




  当拓跋珪来到贺兰部之后,许多以前的部族首领也陆续赶来投奔他们。这些人都是什翼犍在世时部落联盟的成员,其中一些还是从刘显处投奔到这里来的。公元386年正月,鲜卑联盟重新建立,各部落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牛川召开大会,推立拓跋珪为代王。过了不久,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建元登国,建都盛乐,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魏。这个国号来源于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和三国时代的曹魏,拓跋珪选择这么一个国号,正体现了他的雄心大志,这位年轻的游牧民族领袖已经有入主中原的打算了。

  但刘显并不会甘心就这样失败。什翼犍还有一个名叫窟咄的小儿子,刘显打算用他动摇拓跋珪的王位。在游牧民族里,由于君主的弟弟一般都比君主的儿子年长,所以在君主死后往往由弟弟继承王位,这样能更有效地保证部落稳定。有这个叔叔在,拓跋珪即位的合法性就受到了质疑。经过一番策划之后,窟咄带领独孤部武装侵入拓跋珪的领地,在新成立的联盟内部引起了很大波动。一些不够忠诚的部落开始动摇并倒向窟咄一方,还有人打算捉拿拓跋珪去送给窟咄以表示忠诚。在贺氏的辅助下,拓跋珪避开独孤部军队的锋芒,率领忠实于自己的部众转移到贺兰部,同时向后燕请求支援。

  后燕是慕容垂建立的国家。窟咄依附的势力是西燕,那也正是后燕的死对头。亲属关系和利害关系加在一起,慕容垂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拓跋珪一方。在慕容垂的支持下,拓跋珪打败了窟咄的军队。窟咄逃到铁弗部落,被刘卫辰杀死。

  由于窟咄的失败,刘显的力量也受到了影响。独孤部发生内乱,刘显的几个兄弟开始争夺权力。趁着这个机会,拓跋珪的魏军与慕容垂的燕军联合出击独孤部并大获全胜,刘显逃往西燕,独孤部的人口和财产都被燕魏联军瓜分。

  经过这两次战争之后,拓跋珪身边最直接的危险消除了,经济实力也增强不少。登国六年冬天,当年曾经被什翼犍打败的铁弗部卷土重来,刘卫辰的儿子直力鞮率领将近十万军队攻进魏国南部,包围了在外的拓跋珪。当时拓跋珪身边只有五六千人,但他临危不乱,以兵车为营稳扎稳打,步步向前,最后竟然反败为胜,打得直力鞮只身逃走。拓跋珪越战越勇,干脆乘胜一路追击过去,从五原渡过黄河,一直杀进刘卫辰的大本营。居民们惊惶万状,四散奔逃,整个部落顿时乱作一团。刘卫辰仓皇逃出城去,被部下杀死,拓跋珪杀掉了刘卫辰的子弟宗党五千多人,尸体统统抛进河里,把整条河都染成了红色。部落里只有刘卫辰的第三个儿子逃走,他就是后来建立了夏国的赫连勃勃。从此之后,河套地区就被纳入拓跋珪的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