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强者意识




  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做出优势策略选择,如果实力相差很大,那么实力强大的斗鸡理所当然会选择“进”,而相对而言,实力弱小自然会选择“退”,这就是实力小的优势策略。但是当两只斗鸡实力不相上下的时候,进退就变成一种预测,只能通过探望,才能得知,而这种探视同样需要付出代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秦朝覆灭后,中原地区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无暇再顾及北方。与此同时,匈奴部落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分散走向了统一。匈奴人先前分为许多个小部落,彼此之间也经常互相攻伐。其中有一个较大的部落,酋长叫头曼。他有2个儿子,大儿子是前妻所生,叫冒顿,小儿子则是后妻所生。头曼非常喜欢小儿子,打算把酋长的位置传给他。他故意疏远冒顿,甚至狠心地想借别国之手杀死他。为此,冒顿对老爹恨之入骨。

  不久,冒顿发明出一种射出时能发声的响箭,他下令给他的部属说:“以我的响箭为令,响箭射什么,你们也射什么,不射的处死。”开始,冒顿用响箭射猎物,响箭射出后,发现有未跟着射的,立即杀掉。有一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马,部属有不敢跟射的,也立即杀掉。又一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妻子,部属又有不敢跟射的,再立即杀掉。过了一些时候,冒顿用响箭射他父亲的坐骑,部属们不敢再不跟射,发箭将马射死,冒顿知道已训练成功。公元前201年,在一次打猎时,冒顿突然用响箭射他的父亲,部属们跟射,头曼遂死于乱箭之下。随后,冒顿杀掉了他的继母与弟弟,宣称自己是“单于”,意为全匈奴的首领,建立起了匈奴汗国。

  冒顿单于野心极大,且能力超群。他统率匈奴骑兵四面出击,不但征服了匈奴各部,还重新收复了被秦朝夺走的河套地区,向东打到辽东半岛,向西一直打到新疆,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及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冒顿也像他的先人们一样,把目光盯向了富庶的南方。他找了个借口,自称是中国古代夏朝人的后代,中国有他们的一份,开始率军入侵中原。

  此时,楚汉战争已经结束,刘邦建立起了西汉王朝。刘邦不能容忍匈奴人的侵略,他挟统一中国的余威,于公元前200年,亲自率领大军34万北征匈奴。冒顿采用计策,率军撤退,引刘邦追击,然后突然切断汉军后路,将刘邦团团包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无奈之下,刘邦听从谋士陈平的计策,用重金买通冒顿单于的阏氏,使她说服冒顿,终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白登之败后,刘邦认识到,天下刚平,国力疲惫,无法支撑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他采用了和亲的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并与冒顿约为兄弟,暂时缓解了匈奴的威胁。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登基,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尔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汉武帝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汉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

  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不满足于王朝贵族固步自封的做法,希望能有大的作为。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政治上锐意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势力;在经济上征收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将天下财源收归中央政府;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大养战马,加强骑兵队伍建设,选拔有才华的年轻将领作统帅。汉武帝认识到,要想彻底摧毁匈奴,解除边患,战争极可能持续几十年。为了一雪前朝之耻,彻底解决北方之患,他苦心经营,从各方面做好了战略反击匈奴的准备。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与匈奴开战。鉴于初次作战,不能冒然北进,他计划诱敌深入。汉武帝选择了与匈奴有商业往来的马邑作战场,派大将王恢统军30万,埋伏在马邑左右山谷之中。然后派间谍去向匈奴人告密,说马邑太守已被人杀死,请匈奴乘虚进击。匈奴军臣单于信以为真,亲自率领10万骑兵,奔马邑而来。在距马邑已不到100公里时,军臣单于只见牛羊遍野,不见牧人,感觉到有点异样。于是命人去俘虏了一个汉军士卒来审问,结果问出了全部机密。军臣单于大惊,急令撤退。汉军马邑之谋遂告落空。

  马邑事件后,汉匈之间维持了60多年的邦交破裂,匈奴汗国又恢复从前那种大规模的侵略行动。不过,汉朝再也不会消极防御了。汉武帝决定,汉军进行全面反击,将战争引向敌国土地。

  公元前127年,匈奴攻入上谷、渔阳,杀死太守,掳掠百姓。汉武帝当即命大将军卫青率军5万从云中沿黄河北岸迅速向西北挺进,意在乘匈奴注意力在东北方,一举收复河南地。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地区,是大漠以南的黄河南岸气候最为温和,水草最为丰美的地区。它楔入长城,直接威胁汉朝都城长安,既是匈奴重要的经济基地,又是进攻中原的跳板。卫青出身于养马奴隶,后因姐姐嫁给汉武帝而一跃成为国舅。不过他可不是酒囊饭袋之辈,此人胸有韬略,是个难得的将才。卫青率军日夜兼程急进,在匈奴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举攻占军事要塞高阙,切断了占据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所部与匈奴王庭间的联系。随后,卫青又沿黄河西进,直下陇西,完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战略包围。匈奴二王极为惊慌,放弃河南地,率残部逃出塞外。汉武帝随即在河南地设置了朔方、五原二郡,修筑城堡,并从内地移民10多万在这里屯田戍边,从此河套地区并入中国内地。汉武帝收复河南地成功,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北伐大漠的进攻基地。

  匈奴失掉了河南地,从战略态势上已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军臣单于已死,伊稚邪继承匈奴大单于之位。他派遣军队连连进犯朔方郡,希望能夺回河南地。为进一步打击匈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再遣卫青率军出击,向北进入漠南,打击匈奴右贤王。在此之前,还没有过中原军队向北深入过沙漠,匈奴军毫无防备。卫青在做了充分准备后,北出边塞六七百里,长途奔袭,打了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俘虏匈奴小王10余人,男女15000人,牛羊数近100万头。右贤王狼狈逃往北方。漠南之战的胜利,巩固了河南地的防卫,切断了伊稚邪单于主力和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所部的联系。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度出定襄向北进击,歼灭匈奴匈奴军队1万多人,迫使匈奴主力退却至漠北一带,远离汉境。不过汉军这一次损失也很大,大将苏建所率领的3000骑兵全部覆没。另一大将赵信于兵败后投降匈奴,因赵信深知中国内情,伊稚邪单于像宝贝一样看待他,特地为他修筑了一座赵信城。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河西地匈奴。河西地即现在的甘肃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又称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域新疆地区的战略要地。当时河西地区还未属于中国,是在匈奴人控制之下。霍去病当年才19岁,在此之前并无战功,只因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才当上了将军。不过也是天佑汉武帝,这个小皇亲竟也是个战争天才,甚至比他舅舅卫青还要厉害。

  霍去病率骑兵数万人从陇西出发,越过乌鞘岭,突然出现在匈奴人面前,发动了猛烈攻击。匈奴军被这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打懵了,立时全面溃败。霍去病一路连破匈奴,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向西直进了1000多里,又大败匈奴休屠王、浑邪王于皋兰山下,杀敌9000余人,俘虏浑邪王子及大臣,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霍去病一战成名,率军凯旋。

  同年夏天,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从北地郡再次出击。他率军过居延海,翻越祁连山,深入匈奴后方2000多里,在黑河流域大破匈奴主力,斩杀32000余人,俘虏匈奴贵族59人,官吏63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地区。汉武帝在那里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从此河西归于中原王朝。焉支山所产的红色染料,可作为妇女的化妆品,中国“胭脂”一词,即由此而来。

  河西之战的胜利,斩断了匈奴进犯中原的右臂,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并为汉朝向西域扩展打通了道路。

  这一仗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千里奔袭之战,汉军全以轻骑作战,每人2匹马至3匹马,所过之处如秋风劲扫,让人想起了2000多年后纳粹军队的闪电战。霍去病谋勇兼备,堪称一代天骄。他的指挥风格也与舅父卫青不同,因是公子哥出身,并不体恤将士,也不顾及士兵伤亡。他在远征中还带了许多厨子,专为他烹制精美的肉食。大漠苦寒,士兵们常见饥渴。霍去病总是独自享用这些肉食,有时吃不完烂掉了,却也不肯给那些随他征战的兵士吃。霍去病先后6次出击匈奴,屡建奇功,封为冠军侯,日后“冠军”一词由此而来。汉武帝对他极为器重,要为他修建宅第,霍去病谢绝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公元前117年,这位功勋卓著的青年将领不幸病逝,年仅24岁。

  漠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汗国最重要的一战,汉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出征将士十损七、八,但摧毁性地打击了匈奴势力,使其再也无力大举南下。从此,匈奴远远北逃,瀚海沙漠以南再没有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和经济基础,使这个庞大的汗国走向了衰落。后世汉朝皇帝也一直坚持对匈奴的打击方针,200年后,匈奴残部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公元四世纪时,终于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推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原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哥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上游;原住在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向西侵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面对这些排山倒海而来的野蛮民族,无法抵御,而终于沦亡。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不但解除了汉王朝的边患,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化成就向四方传播,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推动了东西方间的文化交流。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通向远方。

  这场战争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极大的骑兵作战,对后世的军事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卫青,霍去病二员名将从此名垂青史,成为汉民族的骄傲。

  英雄造就了时势,时势也成就了英雄。一方面,汉武帝时代,汉朝确实具备了主动出击的经济实力。汉高祖时期,天子的车都凑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将相外出乘牛车。汉朝屡屡受害于匈奴,却只能选择和亲。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策已经具备了多种选择的条件。另一方面,汉武帝的决策无不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相同的外部条件,换一个皇帝,决策也许就完全不同于汉武帝。除性格原因以外,公羊学对汉武帝的影响也很大。公羊学是儒家中与法家结合得比较紧的学派,它讲究的是“大一统”、“尊王”,还有就是“大复仇”。所谓“大复仇”,就是后代对于先辈的耻辱,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复仇。黄朴民认为,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汉朝的盛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更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不要说张骞、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就连社会底层也不乏郭解这样的“豪侠”,连司马迁这种黄老出身的文人,也胸怀天下,锐气逼人。那是中国人精神锋芒外露的年代,是野性昭彰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天下绝不仅有汉武帝一个英雄——彼时英雄如潮,汉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汉武帝是具有世界情怀的中国人,所以他才得以从文化心理上、从基本疆土上确立了中国人是中国人。后来历史沧桑,我们的民族性中,野性成分越来越少了。撇开道德判断而言,一个民族毕竟是需要积极进取精神的。

  斗鸡博弈中的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是此时面临着两败俱伤的结果。不妨假设两只公鸡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两者的收益是-2个单位,也就是损失为2个单位;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获得-l的收益或损失1个单位,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获得-1的收益或1个单位的损失。当然这些数字只是相对的值。

  斗鸡博弈中,如果对手知道你的策略,并且你的策略是强硬的男子汉策略,那么你就会成为赢家。所以在斗鸡博弈中,间谍会成为受欢迎的对象。商业公司花天价作广告可以看作是斗鸡博弈的一种例子,可以说是用烧钱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