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小岛




  1、南岛,我的一块“心病”

  我曾经有一块心病。或者说,在提出“全球同源”后使我吓出一身大汗的一件事情是:我使用全球语系基本分类后发现,大洋洲以及太平洋里面以及沿岸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明显和中东有地理或交通上交接的“困难”。假如这一环不能连接,那么“全球同源”就是一句空话。

  在我的整个探索之旅中,与其说我在重读历史,毋宁说我在重新复习地理知识。我还被迫开始研究人类交通史和生物史。当我昨天举着一张大约两尺见方的塑料世界地形图回家时,或许很多路人会猜测我是个地理老师呢。我身边最常见的工具不是别的,是各种各样的地图。遗憾的是,网络上相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信息非常少。另外,人们把目光集中投向了亚洲、欧洲和美洲,却忽视了大洋洲,之前出现的是非洲。这就给我带来了更大困难,这身大汗闷了许久出不来,干着急。

  有关这个问题我作了一连串的探询,首先是从地理学、地质学上寻找可能的联系,并对地球“板块说”、“漂移说”等作了一番研究,但收效甚微,因为时间差距过大,整个地理上的结合或分离起码需要上亿年的时间,而我的目标范围只是近万年左右。所以必须另觅他途,气候历史资料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多大帮助。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我越来越多地碰到一个词汇:“南岛”。接着是“南岛语”和“南岛族”,再接下来是“波里尼西亚”这个词汇的频繁出现,最后是南美洲、印加人、复活岛等。我看到了一丝渺茫的希望,接着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曙光。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对于历史语言学及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有了一点了解,因为广大“南岛”区域内的人们之所以被证明有联系,多半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功劳。

  南岛(Austronesia)地区生活着2亿人,但是南岛的区域范围却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它北到台湾,南到新西兰,西到非洲东岸,东到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属秘鲁),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所谓“波里尼西亚地区”则是指包含在“南岛”之中的一个三角区域:夏威夷、新西兰和复活节岛三点画出的三角区域,又因为这个区域非常著名,所以南岛语(Austronesian family)又被称作“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系(Malayopolynesian)”。

  目前的地球几大语系的划分实质上是一种人为假设,它潜含着这样一个定义:同一语系的人们在族源上是可能有关联的。但这并不能推断说,不在同一语系的人们就一定没有族源联系。实际上不是同一个语系的人们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分开了太久而已,比如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语言学家芒·牧林先生曾经在《蒙古语言文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他在比较“汉藏语系”和北方“阿尔泰语系”后认为,他们之间有关联。这个研究作为一个新闻也曾经报道过,标题为《汉藏、阿尔泰语系可能存在“亲戚”关系》。这个学术的突破可能引起众多领域的反应,它意味着蒙古族、新疆等地许多少数民族都与中国中原的人们有族源联系。

  其实在查知南岛语系的范围之后我这颗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尽管这个区域范围广大,但是却包含了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南岛”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同源说”造成致命的打击,因为我认为人类的文明核心起源就在中东附近(包括北非地区),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解释“南岛人”的起源也是在非洲地区。至于怎么来解释那些海洋“天堑”,怎样来解释人们当初使用的交通工具,甚至包括年代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放在那里,已经说明了广大区域内“南岛人”之间的固有联系,那些文化特征接近的人们明明生活在各个地理上不相连接的区域,他们本身就是证据。

  从对于南岛文化浅层次的一些了解,比如宗教、祭祀、色彩偏好、动物崇拜、服装、人种等方面来看,我的结论依然是:这些“南岛人”与其他我们关心过的区域的人们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同源合乎逻辑。

  我总体对于“南岛语系”以及族群的生活了解还不是很多,但是一本名叫《走过南太平洋》的书给了我很多触动。刚翻这本书,印象很一般,觉得这是一本以讲述海上历险为主题的一本书籍,基本上没有讲什么土著人的情况,价值可能不大。看到最后我认为我错了,恰是这样一本看似浅薄的普及类书籍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它从“技术”角度证明了更多我想证明的东西——古代人征服地理障碍不成问题。

  从人群分布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南岛居民散落在万里海域,其中的许多岛屿孤零零周围千里无人。这个特征说明,冒险、航海就是“南岛人”祖先的生存根基,没有了船只、没有了冒险精神,这些“南岛人”就不可能分布在这么广大的区域内!我甚至怀疑,远古时代的这些“南岛人”在人类的东迁壮举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特殊角色。古代中东曾经活跃着一个“海上民族”,由于缺乏确切的记载,他们一直是个谜。这个海上民族曾经重创埃及帝国与亚述人,但无人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古代是专业的搬运队?还是只是以航海冒险为乐趣?他们是曾经受雇于人?他们为什么如此爱海、爱船?他们的航海技术到底怎么样呢?古代人真的有能力横穿汹涌的太平洋吗?通读这本书,我的许多疑问打消了,收获大于我想获得的。

  2、读到一本好书

  书的作者“泰瑞·马泰阿塔”(南岛的一位酋长给他取的名字)是现代挪威人。看着他的故事,在情感上我觉得我和他几乎是在做重复劳动,只不过他的探索在海洋里,而我的探索在计算机上,汹涌澎湃是一样的,面对的冷漠、不信任或者热情、激励也都有相仿的一面。

  我读着他的叙述,不止一次地想:“这太传奇了,不会是骗局吧?”这大概也是许多读者看到我的研究时的疑虑。无论如何,我与这个“泰瑞”的动机一样地偶然,我是因为买了一本谈论三星堆的书籍,他是因为在太平洋上的马克萨斯群岛生活时听到当地的土著民提到神话中的酋长“铁基”。“泰瑞”突发奇想:这个岛上的“铁基”是不是南美洲的“铁基”?尤其是他看到当地岛上的巨大石像时他认为这与印加文明里的石像接近。但是,要证明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必须证明运用原始的航海技术的人们确实可以从几千海里外的美洲大陆越过汹涌的大海来到这里。这位来自挪威的男人马上决定了:去揭开这个秘密!

  开始时,他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因为这几乎是拿生命来作赌注。他父亲大为震怒,家人都不同意,几乎所有的朋友也都不太理解。

  “泰瑞”原是一位研究太平洋岛民历史的人,时值二战刚刚结束,他的军人气质、学者的执着可能都为这个人的行为注入了特殊因素。“泰瑞”详细描述了他是怎样异想天开地具有了初步的计划,然后一步步引起社会的关注以求助社会的经济、物质的支援,然后是选择合适的同行伙伴,甚至动静闹到美国国防部,并惊动了秘鲁总统。一切行动计划都完美无缺,最后他克服万难下海了。

  “泰瑞”认为,在广大的“波里尼西亚地区”各个隔离的小岛上人们讲着同一种语言,他判断他们来到这些小岛上的时间应该不超过一千年,而“铁基”是他们共同的祖先。“铁基”意为“太阳之子”,多么熟悉的词汇啊,“太阳之子”,从中东到希腊,再到中国的“三代时期”,所有的统治者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宣称自己是“太阳之子”。不过,“泰瑞”并没有进入“同源”体系,他还生活在1947年,他只是要证明这些太平洋小岛与南美洲之间的联系,而惟一使他起疑的不过是一个文化现象:“铁基”。当然,我们可以说他是轻率的,但是我确信在这个可以说得出口的判断之外他一定有着其他丰富的却不便表达的理由,因为他本来就是研究太平洋岛民历史的。有时候我们说“直觉”是不科学的,似乎“直觉”不应该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利用的条件。但是我认为“直觉”对于一些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就很重视我的“直觉”。我在做一个判断的时候假如写下来了10条理由,实际上我会在背后有50条理由在支持,但是不好表述或者不被传统方法所采纳与理解,为避免更多的纷争我就不会把所有的50条理由都罗列出来,但那并不表明那些理由不重要。我曾经碰到过一些“神探”,他说这个案子大约3天后能破,事实果真如此。实际上就是大量的知识经验在做他判断的后盾,他不是“神汉”,他只是“神探”,他不能撇开经验和知识来做判断,但是你让他解释为什么说具体给出了这个结论,他会说:“直觉”。“神探”比较好做,没有人要他把判断过程写成论文,但我就比较倒霉了,不仅需要写,而且要按照学究们的格式来写,否则你无论怎样都叫“不科学”、“不正确”。后来意识到,我的埋怨只有部分道理,因为一个神探可以抓出凶手来证明他是对的,而我这里“凶手”永远不会出来,更不会坦白从宽,我要替代“凶手”说话,我做这个“侦探”确实有点难的。

  对于“波里尼西亚”和秘鲁之间的文化历史,“泰瑞”是这样描述的。他认为在公元500年的时候,南太平洋里群岛上还荒无人烟,大约在公元1100年左右时才有第一批居民漂移过来。他认为移民是从东而西的。从我个人的眼光而论,南太平洋地区的小岛星罗棋布,这些居民与其考虑是从南美跨海而去,还不如说是从大洋洲过去更方便容易,但是“泰瑞”手里有“铁基”,所以他从最难的地方证明起。勇敢的人是应该受到赞扬,在跨越那样遥远的距离来证明人类确实可以相互来往之后,我不得不说,古代的人们是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航行了,这个探险队将要证明的航行距离是我们可以设想的地球上最遥远的一段距离,并且他们使用的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航海方式。

  《中国文物报》2004年10月13日4版登载了著名历史学家严明复先生《海洋考古的矢》一文:“……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在比哥伦布早得多的年代,许多沿海地区的居民驾着小船或木筏,竟然把浩瀚的太平洋上成千上万的小岛一批一批地发现和开发出来,那是多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成就!语言学家们早就指出以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大群岛为主体,东到复活节岛,西抵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存在着一个讲“南岛语系”的巨大族群,并且推测原始的南岛语系的民族可能是生活在东南亚乃至中国东南沿海的古代居民。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不过,同时严先生借用澳大利亚大学的贝尔伍德教授的考古研究指出,“南岛语系的人最早在中国东南,包括台湾一带”。

  “在1950年代,从埃及的大金字塔旁边发掘出100英尺长的适合海洋操作的4500年前的舰船。”“在1991年在上埃及的Abydos发掘出更为古老的一个完整舰队的船只。”①这些似乎也说明了当时的航海能力是可以穿越大海的。即便不能从逻辑上肯定那些跨越大海的人就是古埃及人,但是我肯定还暂时不能同意他们的总司令部是在台湾附近,因为无疑这样的行动是需要强大的集团支持的,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做后盾是不能长期继续的。当时具有这样实力的只有中东人。

  “泰瑞”要远航而去的马克萨斯群岛(或塔希提岛)在大洋洲边缘,它与夏威夷的距离比南美洲的距离为近。假如要以马克萨斯群岛为中心画圆的话,最近的是大洋洲诸岛,然后是夏威夷,最后才是美洲;并且,从墨西哥、南美洲距离马克萨斯群岛的距离基本上相同,但是“泰瑞”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从南美出发,因为传说中“铁基”就是从那里扬帆西行。除了“铁基”之外,“泰瑞”一定还有其他的考虑与判断。

  几百年前西班牙人到达秘鲁时,当时的印加人告诉西班牙人:他们周围那些巨大的建筑不是他们所建,那些建筑由一群高大的白人所建,他们从北方而来(也就是中美洲与北美洲),这些白人教会了当地人建筑、农业和礼仪,然后突然消失,他们去了西方。而西方恰好就是太平洋。巧合的是,欧洲人抵达太平洋上的群岛时,他们碰到的原始人大多就是印加人描述的白人,和今天的闪族人一样!不过书中的图片告诉我们,今天那些生活在“波里尼西亚”的人们多是和我们中国人相貌接近的人们,甚至他们的装束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不陌生。很明显岛上的土著居民呈多种族倾向,既有白人,也有我们熟悉的印第安人的面孔,但是有关白人的神秘传说一直在当地流行,“铁基”就是个白人,“康铁基”是“大祭祀”和“日神”,他还有许多的名字。据说在一次部落间的战斗中,“铁基”在南美洲战败,然后逃向茫茫大海。“泰瑞”推断他们就是来到“波里尼西亚”的第一批居民。他认为第二批居民和他们的融合发生在公元1100年前后,他们从北美洲首先到达夏威夷,然后与第一批“波里尼西亚人”汇合。这里的石雕文化很发达,但是他们不会使用车轮、不懂陶器、不会织布。

  3、为什么不?

  实际上在看似卤莽的行动之前,“泰瑞”已经有了几年的深思熟虑,只是他没有时间公布于众,或许他想到用语言来证明他的猜想比较无力,所以他选择了使用行动的冒险使整个世界注意他的这一理论:“波里尼西亚人”来自南美。想到此,我不禁想,难道为了证明中国人是从中东来到中国的,我是不是也需要一次徒步旅行呢?答案是:我不会。

  他的目的达到了,全世界在他组建探险队开始就对他的事迹大加炒作,数个国家被迫卷进他的行动,甚至一些军方力量也参与了,除了大自然并不领情外,全世界对他的行动小组一路绿灯。当然也有劝阻他不要去送命的,有人在他临走之前还劝他:“你父亲会为你的死讯难过的”。但他丝毫没有犹豫。我在计划自己的探索时其实也有我自己的一套想法,并且我也达到了我的目的:让整个社会关注这个话题。只是泰瑞变成了英雄,而我成为“炒作”的“嫌疑犯”。

  当“泰瑞”第一次把他的“理论”告诉美国一位老学究时,那人说“绝对错了”,并且“不该把人类历史当作侦探小说中的疑案来看待”,这就像我听到过的大多数批评一样。一位资深学者听说我破解甲骨文起源的消息后愤怒地说:“历史研究不是写小说,不能主观臆断、联想附会”。“泰瑞”说:“为什么不呢!”老学究说:“科学任务只在于调查研究,不在于证明什么,尤其是古代人根本不懂造船,怎么会跨越那么宽阔的大海?”“泰瑞”反驳说:“他们会制造木筏!”老学究说:“那你就试试从南美洲到南太平洋上去吧。”

  一个本来不可能的伟大计划就这样诞生了,而“泰瑞”正是乘坐一个严格按照古代标准制造的木筏出发的,只不过制造这个木筏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并且这些木筏是由一种罕见的轻木做成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南岛居民虽然有许多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但航行与制造水上工具却是他们最拿手的,也是最讲究的,甚至有些玄妙的道理在我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最终证明那才是“科学的”。由于当时南岛人并没有掌握青铜技巧,所以这个木筏上也没有使用一根金属钉。

  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无名小辈,到一个世界关注的探险英雄,然后是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再到全方位的耐心解说,尤其是卓越的组织才能,是“泰瑞”成功的关键。最后登上木筏的6个人都不是只有赴死决心的卤莽汉,他们全部是具有特殊技术的专家:无线电爱好者、生物学专家、航海专家、画家、极地探险家。他们勇敢,但不是亡命徒,他们确实在冒险,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真正使命是科学研究,事实上他们一路上都在考察和记录。这是一支已经具备现代科学头脑的西方人探险队,我真羡慕他们的完美结合。

  在队员遴选和资金装备到位以后就是开始打造那艘神秘的木筏。然而这依然不是简单的事情,连砍伐这些特殊的木材都要冒生命的危险,因为他们要穿过土匪占领的区域,而且那一带的土著据说有“猎头”的嗜好。这些身有专攻的技术人员还要充当体力劳动者,自己伐木,自己运输。这时中国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的典型又出现在我的头脑里,体力劳动由于受到鄙视而被中国知识分子所不屑,这是由中国人一贯的等级观念所造成的又一特色。假如我对于自己民族的精英们过于苛刻了,那是由于我太钦佩这群与我们有着迥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雄们了。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的绝对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我认为中国人其实应该学习的是西方的文化精神,它包含了太多一时无法言表的东西。

  最后临行前,“泰瑞”还不忘记他的核心任务是考察种族迁徙,他写道:“码头上全是观看这艘怪筏命名典礼的人。这些人中好多人的肤色和面容特征说明他们的祖先曾乘木筏在沿海一带航行过”。他所指的这些人中包括秘鲁人、西班牙人、欧美人、古巴人,还有中国人。这艘船最后被命名为“康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