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曹振镛後,军机处领班大臣是穆彰阿和潘世恩。二位大佬不折不扣地继承和发扬曹氏老成持重的行政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此,道光一朝三十年间,便成为一个“不痛不痒之天下”。
苏州人潘世恩是个“全A生”;戏曲里津津乐道的的“状元宰相”,说的就是他这号人。他学习成绩好,政治素质高,拥有各种最高级别的文凭、证书和奖状,是全面贯彻“时代精神”的时代骄子。不幸的是,那个时代是一个“不痛不痒”的时代,他既然代表那个时代,也就注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具有“不痛不痒”的特征——荣耀及身而止,名字与身俱灭。同治年间,李元度编撰极具权威性的清代名人大辞典——《国朝先正事略》,潘氏名下除了任职经历、恩奖记录、世系子女以及生卒年月,便再无其他内容。後人眼中的他,不再是时代骄子,只是一个时代的影子。
满洲镶蓝旗人穆彰阿也是一个影子,不过,他是一片面积巨大的阴影,幾乎笼罩了当时大半个中国。道光晚期,凡在政坛上有名有姓的角色,绝大部分出自“穆党”。即在咸丰前期,穆氏倒台、穆党势衰以後,仍有很多经穆氏提拔的官员占踞着各条战线的重要职位。曾国藩就是穆门高材的杰出代表。道光二十七年,经过穆氏的“运作”,他由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超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正二品),连升五级,自叹“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同治七年——距穆氏逝世已十馀年——已是“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晋京面圣,在各类表彰庆典不暇接应的情况下,犹专程探问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的穆氏後人,馈赠巨款,聊报知遇之恩。
与三十多年前的“权相”和珅相较,二人势力在伯仲之间,但是,穆彰阿与和珅有本质区别:他不是好货之人。对他来说,权力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并不一定要成为敛财的工具。穆氏追求权力,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更大更持久的权力,并不准备用这些权力作一番与之相称的事业。他是一个为权力而权力的权迷。故此,作为军机领班的穆彰阿,思虑所及,不过牢牢把持手中的权力;而潘世恩之自我期许,亦不过安稳作个太平宰相。然则,任何对现状的改变,都为二人所不喜,自上而下的改革固然无从谈起,由外而至的事变也要讳莫如深。上行之,下必效之;于是,水旱灾变,民众暴动,都通过层层转报的公文系统,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皇帝有什么吩咐,也都唯唯诺诺,不作争辩,避免局面复杂化。最终,天子无事,天下无事,你无事,我无事,大家无事。
当日民间流传一副对联,戏仿穆、潘二人“面圣”情形,便是一幅生动的“盛世”君臣同乐图:
“喳喳喳,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