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滞留在现代化中途:转轨国家的农业之惑

作者:曹东勃




  把这一怪象化简,得到两个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针对全体国民基本温饱的粮食问题,对发达国家而言是针对农业部门的过度保护而产生的结构调整问题。而对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中间状态的国度而言,则还要多出来一个农民脱贫增收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不需多言;第二个问题的症结在于高度的投资使发达国家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资源转移特别是人力资源转移变得十分困难;第三个问题仍然基于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的扩大增加了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相对被剥夺感,整个社会舆论也会在某一时点聚焦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工业反哺农业的呼声开始出现。但此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仍未完结,仍然不足以承受过高的农产品价格和相应的工资价格,同时粮食问题也还是不时会再次出现在政府的议事日程之上,粮食供求处在紧平衡之中,故而此时向农业的补偿可能是杯水车薪,农民收入支持政策就只能处于萌芽状态。这一阶段是漫长和严峻的,它需要同时向饥饿和贫困这两种威胁宣战,设定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这似乎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
  直面现代农业的两难困境,要求人们重新寻找技术进步的源泉。农业技术进步不是一项私人投资和私人产品,它是具有很大正外部性的公共品。因此,农业技术的研发不会成为一项对私人有利可图的事业。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承担起科技研发和推广普及活动。进一步地,政府对农产品在价格上的保护和贴补政策,也应当让位于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投资,这正是世贸组织绿箱政策的要旨。现代化是从城乡分离起始的,现代化的源头必须从农民的需要、农村社会基础结构中去找寻。廉价食品的时代显然结束,全球抢粮的局面业已形成。面对农产品通胀,人类政策的拙劣表演也越发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但应当看到的是,对价格干预政策长期效果的自负可能会自食其果,因为廉价食品并不是永恒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