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莱布尼茨:难以企及的人物

作者:蔡天新




  另一方面,虽然由于“优先权之争”莱布尼茨与英国学术界闹得很不愉快,但他始终对英国人怀有好感。莱布尼茨十分赞赏一度旅居巴黎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论断——所有推理都是计算,这或许是他发明计算机的一个动力。同样,这一论断也推动了他在逻辑学方面的大部分工作。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的,它融会了数学家和哲学家的智慧。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三段论和换位理论等古代逻辑学基本原理,但那是直接的而非推理的形式。莱布尼茨则重视建立在思想字母表上的普遍语言,一般的推理演算和一般方法论,同时成功地用数学方法解释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更重要的是,莱布尼茨建立了纯形式的逻辑演绎系统,在一篇名为《真实加法的计算法研究》的论文中,他给出了二十四个命题,包括今天我们熟知的一些逻辑学结果。例如,A在B中,B在C中,则A在C中;A=B且B≠C,那么A≠C;A+B≠A+B等等。
  在逻辑学之后,莱布尼茨致力的研究目标是形而上学,康德称其为是所有科学和哲学的女王。在莱布尼茨四十岁的时候,他的哲学思想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不仅区分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还给出了真理的充分理由原则和实体的同一性原则。
  由于美因茨选帝侯及其前任首相的先后过世,莱布尼茨不得不离开了巴黎,他应下萨克森的腓特烈公爵之邀,北上到汉诺威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同时为公爵撰写家史。那一年他批评了笛卡儿关于运动规律即力学的描述,成为新的表述方式的创始人,这种新的表述被称为动力学。几年以后,他改进了自己的二进位制理论,提出了位置分析这一拓扑学的基本原理,成为后来非欧几何学的一个重要工具。
  莱布尼茨声称,宇宙是由无数不同程度上与灵魂相像的单子组成的,这种单子是终极的、单纯的、不能扩展的精神实体,是万物的基础,这就是他著名的单子论。这意味着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生物与非生命存在物的区别也是如此。笛卡儿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只有人类拥有意识和理性。对此莱布尼茨并不反对,但他却指出,引发我们行为的因素通常是潜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比自己所想象的更接近于动物。
  莱布尼茨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前面谈到的数学、逻辑学、物理学、语言学以外,他广博的才能还波及地质学、植物学、法学、历史学、神学等各个领域,甚至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宗教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可以说他(先于伏尔泰)是第一个对中国文化真正感兴趣的西方大思想家。莱布尼茨认为古代中国的“礼”、“道”、“太极”等因素构成了支配宇宙的一种精神力量,他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提出的中国传统形而上学可以与基督教相统一的观点十分欣赏,并亲自撰文予以捍卫。巧合的是,在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之后,让莱布尼茨毕生倾力而为的第三个目标是,他所信奉的路德新教和天主教这两种对立宗教的统一,可惜这一努力注定是徒劳的。
  
  德意志民族的崛起
  
  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和德国一样仍比较落后,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一六七三年,莱布尼茨因为带了一篇论文和一台自制的计算机到伦敦做了不到三个月的旅行,便被英国皇家学会招募为外籍会员;而尽管莱布尼茨在巴黎居留了四年,并在那里完成了主要的数学发现,但是直到一七○○年,巴黎科学院才选举他为外籍院士(牛顿也是在那一年才当选)。也正因为落后,才发生了莱布尼茨与牛顿之间所谓发明微积分学的“优先权”之争。由于在这场争论中,法国人始终站在莱布尼茨一边,使他在英伦备受责难的同时(英国数学界此后中断了一个多世纪的对外学术交流),在欧陆名声大振。
  在莱布尼茨之前,已有过四个伟大的德国人,他们是十五世纪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人谷登堡、版画家丢勒、宗教领袖路德和十六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虽然从事科学研究,但并没有在人文和思想领域产生多大的影响。可以说,是莱布尼茨开启了近代德国的科学和哲学,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难以估量的影响力赋予了大器晚成的德意志民族智力上的自信。
  写到此,我不禁想到,远在莱布尼茨降临人世之前,中国已有过不止四位世界级的伟人,比如孔子、老子(他们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获得了最广泛的敬仰)、秦始皇(德意志民族因为缺少此类人物迟迟未能统一)、蔡伦(造纸术的重要性甚于印刷术或行星运动定律)、李白(其酒神气质和艺术成就均在丢勒之上)。虽然作为个人他们中有的历史地位或知名度超过了莱布尼茨,可是较为单一的成就只能在某个方向树立起一座丰碑,无法引导一个民族向上的智慧。在我看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莱布尼茨都是中华民族难以企及的人物。
  在世界主要文明中,唯有日耳曼民族的起源不详,他们确切的史料起始于纪元前半个世纪罗马人的征讨。即便到了十六世纪以后,日耳曼人仍是一盘散沙,整个民族处于分裂和混乱之中。虽然罗马皇帝中有几位流淌着日耳曼人的血液,但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德意志人,且因通婚和趣味爱好等原因,在精神上趋同于外族。例如查理五世,他一度拥有欧洲最大君主的气派,可是内心里却把自己看成法兰西人或西班牙人。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北方人大多有了新的信仰,而南方人则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摇摆不定。大约在莱布尼茨步入中年后,北部的普鲁士邦才开始崭露头角,一七○一年,腓特烈一世就任普鲁士国王并定都柏林,日耳曼民族才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尽管离开德意志的统一仍然十分遥远。
  作为一名全才的科学家、哲学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莱布尼茨理所当然地成为柏林科学院的创立者和首任院长,彼得堡科学院和维也纳科学院也是在他的倡导下成立的,据说他还通过传教士给中国的康熙皇帝写信,建议成立北京科学院,可惜未被采纳。莱布尼茨充分认识到,学者们各自独立从事研究既浪费了人力又收效甚微,因此他竭力提倡集中各方面的人才。据说为了建立柏林科学院,他通过自己的学生、奥古斯都公爵的女儿对她的丈夫——未来的腓特烈一世施加了影响。很快,柏林科学院便成了欧洲最有影响的四个研究机构之一,它先后吸引了十八世纪最杰出的两位科学家——欧拉和拉格朗日。在此以前,莱布尼茨还领衔创办了近代科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拉丁文杂志——《学术纪事》。
  诚然,德意志的崛起依赖于普鲁士王国的强盛,但在莱布尼茨逝世后的七十二年间,德国接连诞生了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叔本华等大哲学家,德意志思想界可谓群星璀璨。相比之下,德意志在科学方面的兴盛略迟一些,可是,在比黑格尔晚七年出生的数学王子高斯成年之后,世界数学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从巴黎转移到了哥廷根。从那时起直到现在,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中断以外,德国一直是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强国。
  
  忙忙碌碌的异乡人
  
  在莱布尼茨生活的年代,他被公众看成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复兴晚期的人文学者。尽管如此,莱布尼茨并非全知全能,例如,他一直渴望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在整个一生中,他都为自己创作的诗歌感到骄傲,但这只能是一厢情愿。更有甚者,莱布尼茨并没有像笛卡儿、帕斯卡尔或牛顿那样完成一部特别为人称道的学术专著,而只是通过笔记、信件和文章留下一些片言只语的思想。罗素认为这是由于其哲学的二重性,即经常用形而上学和逻辑学来表达同一思辨,尽管逻辑学的著作要到他身后两个世纪才出版。
  作为一个尚且落后的民族蓦然出现的一位科学和哲学明星,莱布尼茨身上难免沾上一些不大容易被人原谅的陋习,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爱慕虚荣。晚年他一度被五个王室——汉诺威-不伦瑞克、纽伦堡、柏林、维也纳和彼得堡同时雇佣。而他本人也不断提出一些远超出其社会地位的惊人计划。例如,他认为通过引进丝织品的生产,德意志的经济就可能振兴,为此亲自在院子里栽下意大利的桑树种子。
  或许是因为莱布尼茨被形而上学左右了头脑,同时又把许多时间和精力花在讨好权贵等世俗事务上,他终生未婚,就像他所景仰的古代先贤——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他的同代人或智力对手——笛卡儿、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他的后世同胞——康德、叔本华、尼采那样。
  一七一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一个毫无特殊意味的日子,莱布尼茨在因痛风和胆结石引发的腹绞痛卧床一周后,逝世在他的秘书和马车夫面前。此时他的第二任雇主腓特烈公爵及弟弟奥古斯都已先后过世,奥古斯都的长子乔治·路德维希也因联姻而于两年前继承英国的王位移驾伦敦。而莱布尼茨因为与牛顿之间的“优先权之争”,更由于自己的年迈老朽,并没有能够随邀前往。莱布尼茨最后下葬在一座极为普通的墓地,只有他的秘书和挥舞铁铲的工人听到泥土落在棺木上发出的声音。
  将近一个世纪以后,拿破仑的军队侵入了德国,在汉诺威皇家图书馆里,法国人发现了大量莱布尼茨遗留下来的手稿,其中就有预备呈献给路易十四的那条征服埃及的锦囊妙计。其时,这项宏伟的计划已在几年前被拿破仑实施,据说他获悉莱布尼茨早就有此想法时非常懊恼。果然不出后者所料,这项意在威胁通往印度的道路、切断大不列颠财路的军事行动在取得短暂胜利之后即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埃及的军事失利还直接导致了法军在亚平宁半岛的全线溃败。另一方面,倒是拿破仑手下的几位士兵在亚历山大港附近的罗赛塔偶然发现了一块刻有三种文字的石碑,帮助后来的考古学家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进而揭示出了包含几何学在内的古埃及文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