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跨国公司的“隐身衣”

作者:张 淼




  据美方统计,二○○四年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顺差额为1620亿美元。J.P摩根(J.P.Morgan Chase & Co.)的分析师们预计,二○○五年中国贸易顺差将较二○○四年增加两倍以上,达到1010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更将达到新高。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历来较低,但今年也表现出了抬头的迹象。这种迹象使得欧美这些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异常恐慌,纷纷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连年攀升。面对滚滚而来的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发达国家大呼小叫,“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条款纷纷启动。“中国制造”正在遭遇全球围剿,陷入十面埋伏。据世贸组织统计,自一九九五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左右,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发达国家占对华反倾销案件的一半,美国和欧盟又是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的主体,高达75%。而美国又以对华反倾销案件最多,征收反倾销税最高而“荣登榜首”。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崛起中的日本,贸易顺差来自索尼、松下、丰田及佳能等本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我们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与外国跨国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关。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最新发表的《二○○五年白皮书》称,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
  二○○四年九月二十二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二○○四世界投资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在二○○三年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聚集地,二○○三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达530亿美元。外资拉动了我国出口的迅速攀升,使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得以摆上世界各国的商品架,中国亦成为了“世界加工厂”,加入了贸易大国之列。
  然而实际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所说,全球正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原料产自中东,假发产自日本,在美国和台湾地区加工成半成品,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而中国仅仅完成加工环节上很小的一部分。据相关报道,二○○四年外国公司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大约是57%,这一比重在过去十五年中稳步攀升。在高科技领域的出口中,外国公司所占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
  但是,出口统计数字记录的是出口总值,而不是附加值。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严重依赖部件进口,中国出口产品的本地附加值都相对偏低(许多高科技产品的附加值比例只有10%)。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个人电脑。二○○四年,中国个人电脑出口额达到600亿美元,是仅次于服装的第二大出口项目。据国际贸易账目,用基于电脑出口价格与进口配件及软件的成本之间的差额来计算,中国从电脑出口中积累了大量顺差。然而,由于在关键部件(软件、芯片、液晶显示器等)供应及整机销售上享有较高的利润率,因此从中国电脑出口中获利颇丰的却是那些跨国大亨们:微软、英特尔、AMD、戴尔和惠普。实际上,中国只得到了较简单部件制造及电脑最后组装部分的利润(不到生产一台电脑总利润的5%)。
  再看今年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与欧美的纺织品摩擦,统计表明,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中,七成是外资企业完成的,且中国出口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因此,尽管中国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很快,但中国并未得到利润的大头。
  由于现有的以原产地规则为主的统计方法无法反映出投资与贸易的真实关系,而给跨国公司很大的空当,在中国快速增长的出口额中,跨国公司所占比重、所得利润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欧美发达国家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利契机,利用一系列优惠与便利条件,在中国投资建厂,或是将制造业外包给中国,产品制成后再回国销售,获取巨额利润。《华盛顿观察》周刊二○○三年第八期有文章指出,中美贸易赤字上扬的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搬到中国,然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再出口回美国。虽然还是美国公司的产品卖给美国人,但是表象却是中国产品出口美国。而另一方面,这些贴着“中国制造”标签出口到异乡,为中国巨额贸易顺差“贡献”力量的产品,实际上又为中国带来多少利润额呢?随着全球化时代产业的大转移,中国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世界加工厂,出口多为低附加值产品,企业赚取低额利润,处于全球生产网络产业链中的底端,中国只拿到了极小部分的利润。不仅如此,在利润被别人拿走的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没有占利,因为,我们生产的是低端产品。
  统计表明,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美国柯达占有中国感光材料行业至少50%的份额,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芬兰诺基亚、美国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占有中国手机市场的70%,美国思科占有中国网络设备行业市场的60%……据国家工商局的资料,在中国多个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在华跨国公司的份额均不断上升。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在华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在买胶卷时,中国老百姓大多都会选择柯达或是富士。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感光材料(胶卷)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其中柯达公司50%,富士公司超过25%,其他如柯尼卡公司等占8%至9%。目前,国内企业生产感光材料的只有乐凯一家,市场份额15%左右。
  在化妆品领域,更是宝洁、雅芳、欧莱雅们的天下。从一九八八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宝洁公司在成功推出飘柔、海飞丝、潘婷、舒肤佳、玉兰油、碧浪、汰渍等系列产品后主导了中国日化消费品潮流。欧莱雅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大众化妆品品牌“小护士”和“羽西”收编在自己的囊中。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展开的一系列经营战略让中国本土品牌几乎毫无招架之力。美加净化妆品曾经是国内消费者十分喜欢的一种日用化妆品,但是现在市场上却难觅其踪迹;早几年占本土市场份额第一的“大宝”已基本在一级市场百货渠道消失踪影,转战农村市场。
  在包装领域,瑞典利乐公司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中国架构起了近一千条灌装机生产线。由于制造无菌包装机需要复杂的技术,目前中国包装企业尚未有一家有能力生产灌装机设备,形成了利乐在中国“一包独大”的局面。截至二○○三年底,利乐包装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95%。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巨头都使用利乐的无菌灌装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中国包装企业的市场份额缩小到2%。
  更有甚者,在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安全的银行业中也游荡着跨国公司垄断的身影。目前,从央行到四大商业银行,其核心业务平台和正在兴建的全国各地的数据处理中心,全部安装和使用IBM大型机;大型机安装后,其使用系统维护、管理、保养和故障排除以及续建、增容、升级等服务也全部由IBM提供,形成了IBM的“双重垄断”。
  可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业已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跨国公司通过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占有,亦完成了对中国的实际出口,实现了贸易顺差。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电视专访时指出,二○○四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达到了七百五十亿美元,在中国生产又出口到其他市场的还有七百五十多亿美元,这两项相加,超过了一千五百亿美元,这也是美国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获得的实际好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