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证,就要证得准,证得实

作者:钱里月




  《荻岛静夫日记》手稿的收藏者把手稿的发现视为“一个十分重要且十分重大的事件”,因为这是一批“千金难求,旷世难得”的“真品”,“是当年日军侵华血腥罪行的铁证”(《寻找荻岛静夫》,1—2页);译者亦强调日记作为史料的珍贵:“他(指日记主人荻岛静夫——钱里月注)无心记载历史,却以一名下级军人的视野记录了许多历史的细节。将其日记与‘正史’通观,其中所记多有‘正史’所未言及者,至少可补‘正史’之不足,故弥足珍贵。”(231页)“读了这些文字,……你就向真实的历史迈进一大步了”(《译后记》,232页);而“编后的话”则更是强调“这些‘原生态’的图与文”所具有的“日军侵华血腥的铁证”(236页)价值。这些都是很好的话。所谓“真品”、“真实的历史”、“原生态”,强调的无非是历史原汁原味的“真”而已,故可以为“证”,且为不易的“铁证”。
  我相信,任何一位购买《荻岛静夫日记》的人都不会怀疑这种作为“铁证”的价值,笔者也因这种价值而为自己能在早些时候购得该书而感到高兴。那以日记原文纸面为装帧的发黄的封面,每一页的周边留下的铅色复印边框的装饰,以及一百四十幅照片——据说原影集里有二百零八幅照片(236页)——都无不在提醒读者,你是在读一本始作于六十八年前而止于六十六年前的旧日本军士兵的日记,可从中感知到出版者所下的一番功夫。所以,至少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荻岛静夫日记》会让你有那么种历史的感觉。
  然而,包装所带来的“历史感”和作为事实的文字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必须要确认读者所阅读的不是荻岛静夫日记的日文手稿原文,而是由日文手稿翻译而成的中译本。如果说“原生态”的话,当是指手稿原件,而由手稿翻译过来的中译本,只能算作“亚生态”。倘出示历史的铁证,那么也只能是作为文物的原件。据收藏者所言,日记原件由七册日记本和一册影集构成。现中文版所提供的信息是自昭和十二(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至昭和十四(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七日的日记,是否手稿的全部,不详,但这是目前通过中译本所能看到的此间荻岛静夫“阵中日志”(手稿原件语,参看封面)的全部内容。
  其次,这并不意味着中译本不重要,而是恰恰相反。在看不到手稿原件或即使看到原件而因不懂日文无法阅读的情况下,《荻岛静夫日记》的中译本,事实上就是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接近荻岛静夫日记“真品”以及其中所记录史实的唯一途径。如果说,荻岛静夫以手记留下了一段历史的“原生态”,且可为今日的“铁证”,那么,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中译本也就在客观上自然承担着“证”的一翼,是否能证得准,证得实,就全靠译文的忠实与准确了。
  然而第三,也就是本文所要着重指出的问题,恰恰是译文的质量令人非常担心。
  对译文的忠实与准确产生怀疑,最初是来自一些细小然而却又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如昭和十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日记:
  不知不觉今年就只有一天了,国内正忙着准备过年吧。这段时间里军队很悠闲,没有什么辛苦的事儿。领取了很多过年用品,有很多的饼,可以好好地饱餐一通了,还买来了小豆做好吃的。
  这里的“饼”,不应是中国的馅饼、油饼、烧饼、煎饼、月饼之类的“饼”,而应该是用糯米做的年糕,日文把这种年糕用汉字写做“”,读音mochi,是过年时一定要吃的食品。此处译做“饼”就不通了。然而糟糕的是,译做“饼”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而是多处,如“馅饼罐头”(九月二十七日,138页)、“行军饼”(二月十二日,166页)等,好像这个日本兵入乡随俗,打进中国就大吃起“饼”来似的。
  又如,一九三八年四月二日日记:
  ……在去巡查的那条街上,我看见了卖汤的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怎样艰苦地生活着。
  这“卖汤的店”的“汤”就很费解,它如何使作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怎样艰苦地生活着”呢?看不到原文,不好判断“汤”这个词是否译自“ス一プ”(即英文的soup),倘若是的,那么也就没什么问题,不过,我还是怀疑很有可能是把日文中的“”(读音yu)字直接变成了中文的简体字“汤”,倘若是这种情况的话,那就又错了。日文中的“”字,取汉字古义,做“开水”或“热水”解,没有现代汉语中“汤”的意思,故很可能是指卖开水的铺子。由生活在中国北方的经验可以知道,过去卖开水的店随处可见,而只卖“汤”的店却几乎闻所未闻。
  再如,一九三九年五月十四日日记:
  这几天又苦于痔疮和水虫。……
  痔疮可以懂,但“水虫”是什么虫呢?“水虫”在中文里大概只会被当作某种“虫子”来理解罢。其实,中文里并无这个词,“水虫”是日语词,读mizumushi,不是什么虫子,而是“脚气”之意。这句是说“这几天又苦于痔疮和脚气”。
  如果上述三例成立,那么就都属于望“字”生义,是日译汉当中的初级错误。
  另一类问题是中文表述上的明显语病。如,
  八月二十五日 晴 枫树下
  今天,第五中队带走了有敌人的密探怀疑,就三十多个人,进行严格拷问(216页)。
  看不到原文,实在不好妄猜意思,不过根据这个句子已有的内容推测,是不是要说这样的意思呢?——即“今天,第五中队带走了涉嫌是敌人密探的三十多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拷问”。
  又如,“在军人居住的地方,竟然还有电灯,太充分了。”(十二月二十三日,153页)这句要说的是什么呢?
  中译本当中的这两类明显问题,使我对译文的可靠程度产生了怀疑。
  能够推倒或证实这种怀疑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对照手稿原文。然而,据封面提示,手稿为“四川建川博物馆收藏”,不去那里似难见真品,因此,这也几乎使怀疑变成了无从检证的命题。还是得感谢中译本的装帧,它保留了三处日记手稿的复印图片,从而得以借助这些“复印件”来核对中译本译文(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作者检读整理后的日文手稿原文就不刊出了,下同——编者)。
  第一件手稿复印件是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日记。作为素材,这个手稿复印件在中译本的装帧中被用得最多,先后出现在封面、封二(作为背景)、第四十一和第一八一页四处。
  这篇日记的译文在中译本第四十一页。为便于说明,列译文对照如下。其中划底线部分为中译本漏译之处,黑体字部分是笔者以为中译本误译或值得商榷之处。如不做特殊说明,后面关于另外两幅手稿复印件的译文对照部分,均与此处相同。
  [中译本译文]
  昭和十三年(1938年)一月一日 晴 丰田纺织厂
  在江南的战地迎接元旦。—————今天我用新的照相机拍了些照片。下午三点左右,接到在南京路上发生了我军三名士兵死伤的事件,大家都很紧张,其实我们依然过的是一个战线上的元旦。今年又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对照译文]
  一月一日 晴 丰田纺织厂
  在江南前线迎来了元旦。一直下到昨天的雨,今早也一下子就停了,天空晴朗,仿佛在祝福战无不胜的皇国。从十点开始,遥拜皇居,三呼万岁,此后举行元旦的庆祝宴会。虽说是在前线上,可有鳟鱼有甜点,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以及丰田纺织厂送来的酒等等,元旦气氛之浓厚实在出人意料。宴会结束后,我才开始用照相机试拍。下午三点左右,有通报说,在南京路上出现情况,我军有三名士兵死伤,大家顿时紧张起来。毕竟还是在前线过元旦啊!今年,状况或许会有些变化吧。唯祈东洋和平。
  对照两种译文,不难看出中译本和手稿之间有相当大的不同。
  第二件日记手稿复印件作为“日记正文”的图片,插在中译本第一三二页,系一九三八年九月十日的日记。该段日记的译文见中译本第一三一至一三二页。以下为译文对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