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6期

第十讲 诗的意境

作者:徐有富




  北朝民歌中出现的边塞风光,以及妇女们的英雄气概,在南朝民歌中是很难找到的。同样南方诗歌中的某些意境,在北方诗歌中也难以见到。如五代时期的西蜀,地处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很好,唐代政治中心由于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曾两次迁移于此,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少文人移居此地,而西蜀君臣偏安一隅,在政治上也无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成日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以醇酒妇人来陶醉自己、麻痹自己,也导致了该地区诗歌创作的繁荣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花间词人多善于运用鲜艳的画面来写少女的形态举止与心理活动。如温庭筠的《南歌子》: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温庭筠晚年到过西蜀,《花间集》又将他的作品放在第一位,此词的曲调为《南歌子》,显然具有南方情调。首二句寥寥十个字就勾勒了一个衣着入时、正在遛鸟的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形象。女主人怕也是一位无所事事的市井少女,第三句将她已经意识到本不该看,却又忍不住悄悄地看少年的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最后还揭示了她想以身相许的心理活动。
  那些本地诗人写起本地风光来,地方色彩更加浓郁。下面我们就以李珣的《南乡子》为例: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我们上面引用的那首词中的女主人表现了出嫁的愿望,而这首词却写了自由恋爱的过程。前三句写一对男女相见时间和地点。时间是雨过天晴的傍晚,地点是越王台前刺桐花下。后三句,写了两人相见的结果,女子暗送秋波,又故意遗留下爱情的信物——双翠(一对以翠羽装饰的钗子),然后骑在象背上涉水先走了,显然希望对方跟踪而来。看来南方青年男女较少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谈恋爱还是比较自由的。刺桐花为南方植物,象为南方动物,“越台”即“越王台”,为汉代南越王赵佗所筑,在今广州市北越秀山上,亦称歌舞冈。显然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词中出现这些南方特有的风土人情,自然增加了其地方色彩。
  3. 个人特色
  意境的个人特色是指诗人的个性在其诗歌作品中的反映。凡优秀的诗歌作品通常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首先是由于诗人们的素质、性格、社会遭际各不相同。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已经从才、气、学、识四个方面说明作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的作品也会“其异如面”。明人宋濂还在《刘兵部诗序》中谈道:“诗,心之声也。是故凝重之人,其诗典以则;俊逸之人,其诗藻而丽;燥易之人,其诗浮以靡;奇刻之人,其诗峭厉不平;严庄温雅之人,其诗自然从容而超乎物象之表。”诗人作品中的意境各不相同,除了上述原因外,主要还是由诗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经历的差异造成的。诚如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就以写妻子的诗为例,李白《别内赴征三首》其二云:“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读来颇有点戏谑的味道,而这在杜甫的笔下是难以出现的,如《月夜》诗表现了杜甫对妻子深沉的怀念之情,此类诗在李白的诗中也不容易找到。
  其次,题材的丰富多彩也有利于诗歌意境各具特色。明人屠龙《与王元美先生》一书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今夫天有飞沙走石,则有和风惠日;今夫地有危峰峭壁,则有平原旷野;今夫江海有浊浪崩云,则有平波展镜;今夫人物有戈矛叱咤,则有俎豆晏笑:斯物之固然也。藉使天一于扬沙走石,地一于危峰峭壁,江海一于浊浪崩云,人物一于戈矛叱咤,好奇不太过乎,将习见者厌矣。文章大观,奇正、离合、瑰丽、尔雅、险壮、温夷,何所不有?
  下面我们还是选两首五言绝句为例,一首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所附《李白杜甫年表》,知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秋至宣城。冬复至金陵”。则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秋天。还有一首是杜甫的《绝句二首》之一: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宋人黄鹤《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卷十一将此诗编在“广德二年(764)成都作”的作品中。李诗首句说鸟都飞走了,连一只都不剩,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是造境,也即理想之境界;杜诗首句说鸟在江上盘旋,想撵都撵不走,因为这儿是它们的家,这儿有它们的食物,是写境,也即现实的状态。李诗次句写连山上惟一的一朵云都飘走了,只剩下诗人一个人,于是创造了一个静谧的世界;杜诗次句写山上的草木生长得很茂盛,花红得像火在燃烧,于是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李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敬亭山、对这个静谧世界的无限爱恋之情,一位遗世独立的人物出现在山前,也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杜诗的后两句写诗人日夜盼望离开这山清水秀、且无限生机的世界,因为人世间还有许多让他牵挂的事情,诗人忧愁幽思的入世精神也是不难体会的。李诗善于写意,杜诗工于遣词的写作特点在这两首五言绝句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诗人在意境创造方面的特色也随着社会与个人命运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李清照作为我国第一流诗人中的女性,当然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譬如她的词都贴近生活,敢于暴露自己的内心秘密,善于用浅近的语言描写清新的生活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说她在创作过程中都具有这些基本特点,但是其情感以及表现这些情感的生活内容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有所变化。例如她有一首《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着重描写了诗人在藕花深处争渡时导致鸥鹭齐飞的生动画面。通过对人争渡、鸟齐飞的动态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少女时代所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她的《一剪梅》也是写独自驾舟出游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结婚后,虽然同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但是她再也不像少女时代那么无牵无挂了,无论是在外面玩,还是在家中呆着,都对出门在外的丈夫有一种无法排解的刻骨相思。李清照晚年还写过一首《武陵春》,其下片再次写到了泛舟:“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虽然也写愁,但是与上一首词相比有本质的差别。上一首词写离愁,但离愁中含有甜蜜的回忆与相逢的希望,而这首词写的是国破家亡之愁,流离失所之愁,青春消失之愁,又都是无法克服的,所以诗人再也没有心情泛舟了。三首写泛舟词的意境,随着诗人命运与情感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三、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正因为意境是诗的主题与诗的题材相结合的产物,主题的提炼与题材的撷取都离不开社会生活,所以社会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欧阳修曾说过:“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余少时闻人多称。其一曰惠崇,馀八人者忘其名字也。余亦略记其诗有云:‘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又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其佳句多类此。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是可叹也。”从欧阳修所介绍的情况来看,九僧不甚有名,《九僧诗集》也流传不广,他们的作品水平也不高。什么原因呢?欧阳修接着介绍道:
  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辞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风月、禽鸟之类,于是诸诗僧皆搁笔。(《文忠集》卷一二八)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