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60招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高考作文文体创新招术之四十  演讲广播法
 



  演讲是面对听众,集中阐述某个问题的说话形式。广播是借助音响向群众进行宣传的播音形式,二者都属于应用文体,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通过讲话这种方式达到宣传真理,鼓动群众的作用。因此,在写作上都有一些基本要求。

  一、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听了然。所以,在文中态度、观点要明朗,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同时,应当有一个主题,不可贪求面面俱到。

  二、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括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等,用材料阐明观点,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的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在选例上要选择具体、生动、新颖的事例或其它形象化的材料。如果一味讲道理,比较抽象,穿插一些形象化的材料,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在形象的描绘中易于形成感染力。

  三、要注意对象,要了解对象是谁,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有什么样的愿望、要求等。了解了这些,演讲广播才能有的放矢,完成它的“使命”。

  四、要精心设计“开场白”,它是给听众的第一印象,也是与听众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所以必须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在设计上,可以一开始就把问题提出来,或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做到鲜明生动、引人入胜,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听众引入“胜境”,还可以用一连串的问句开头,设置悬念,引导听众听下去。

  五、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沟通双方的感情,缩短彼此间距离,使内容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善于运用口语,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上可多用一些短句,这样才能生动活泼、抓住观众。

                例文1

               黑龙江考生

  欢迎你们来到这里,与我院共同探讨有关记忆移植的科研成果,下面我就来简述一下我院对此课题的认识与看法。移植记忆的原理在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可随之转移。我院已经成功地将羊的记忆移植成功,对于试验体的发展状况处在一步的观察之中。

  我想诸位更关心的问题是人的记忆可否移植,我院的研究结论是肯定的。

  首先,虽然人脑的记忆细胞多而复杂,但经电脑分析,它具有很规律的DNA排列结构。

  其次,我们要根据这种规律性结构利用电脑仿制一个细胞体。

  最后,将这个细胞体植入另一个实验体中。记忆移植结束。

  各位一定相当关心这种移植方法的成功率。经过我院的反复试验,这种方法在哺乳类动物中的成功率是75%记忆的移植对于未来的世界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的。

  信息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依靠电脑和人脑的浅层记忆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将同一问题移植到不同的人脑中,就会得出几千种甚至上万种方案或结论。而记忆的移植可以缩短人类在记忆上所浪费的时间,这就间接地延长了人类的生命。

  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记忆的移植方法无疑也是生物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会给21世纪的生物科学注入新的活力。

  记忆移植的应用技术如果得以推广,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使一些院士的研究课题得以延续到新人脑中继续开发和研究,对于科学领域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贡献。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记忆移植的技术还并不发达,将无数人脑细胞作为实验体,能否得到科学界的认可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找到更恰当的方法研究此课题,同时,也希望各位同行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各位!

  简评:采用演讲稿的形式谈对记忆移植的看法,的确别具新意。文章思路清晰,视野开阔。先讲移植原理,再谈移植成果,主要笔墨放在“记忆在移植对于未来的世界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的”,最后,辨证分析,提出希望,全文语言简洁明快,朴实自然。

                例文2

             ——报告会上的发言

               浙江考生

  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讲几句话,刚才这位学者出了一道题,给了我们四个图形符号,要我们说出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结果也有多种,在这里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大家所持的观点都正确,原因是所立的标准和角度不同,角度不同,所持的观点也就不一样。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尽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例如前阶段被炒作得很热的“减负”问题。有的人认为“减负”非常有必要,它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们能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也有些人认为“减负”有它不利的一面,现在孩子们的自控能力往往很差,有的学生在没有减负前就已经变着法子去电子游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玩,如果一减负,孩子们不是更有时间、更有精力去玩吗?那学习还可能搞好吗?瞧,就“减负”这一问题,就有人持正反两方面的态度。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有道理,不能够片面地判断谁对谁错,原因便是所持标准和角度不同。

  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例子,在这里我就不列举了。我想说的是,生活中的种种疑问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要因对方所持观点与己不同而争个你死我活。在以后的生活中如碰到此类事情,不妨想想今天的这个报告会,想想这四个图形符号,我想你就会不自觉地想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问题不正像那四个图形符号吗?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想想,问题便会明朗,退一步,海阔天空嘛。我想这也是今天这位学者要出这道题目的根本缘由吧。在这里,我谨代表在场所有的人衷心谢谢这位学者,你教会了我们又一个人生哲理,这将会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不浅。

  最后,谢谢大家听完了我的发言,谢谢!

  简评:这是一篇用演讲稿形式写的高考作文,观点解明,语言朴实自然。作为演讲人,身份得体,讲演内容以口语为主要表达方式,选材举例富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色。符合演讲稿的基本要求,不愧是一篇内容和形式结合得颇有创意的文章。

                例文3

               浙江考生

  正方论点: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地认知事物。

  反方论点:感情亲疏不会导致错误地认知事物。

           正方一辩开篇陈词(3分钟)

  尊敬的主席、评委、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自古多情空遗恨”,人类是情感的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感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感情的亲疏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呢?我方认为,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地认知事物。理由有三:(一)何谓“感情亲疏”呢?《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感情”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亲疏”则是人们对人、事物的亲近与疏远。感情亲疏是在心理层面上对人、事物的亲近与疏远。它往往会使人在潜意识里对人、事物进行预先的感情定位,进而影响人的理性思维的判断。因此,感情亲疏常会导致对人、事物认识的扭曲甚至变形。

  (二)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也断送了赵国的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而朝开济老臣心”,却因为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

  (三)感情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祸;它既能书写黛玉葬花的伤情,也会成就屈原的幽怨。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它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酒,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

  我们不想放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我们不想失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温情蜜意;我们不想抛下“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壮志。那么选择公正吧;朋友!尽管感情的亲疏会导致错误地认知事物,但公正的灵魂一定会时刻提醒你,让你免于踏入感情陷阱!谢谢!

  简评:这篇作文新颖之处在于采用了辩论陈词的文体,借“正方”一辩之口,阐释了感情亲疏会导致错误的事物认知这一论点,文章思路清晰,语言酣畅,广泛引用各种典故、诗词,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内容的丰富,文体的新颖,显示作者独特的个性。

                例文4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班举行这个辩论会,我有幸做为反方代表进行发言。我感到非常高兴。

  刚才正方代表明确地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近墨者黑”,并且认为这是因为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果真如此吗?先让我们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不可推翻的。但我还有一些不明白的,还想请教正方代表来商计一二。

  其一,正方代表为证明他的观点举出了学生跟社会上流氓分子学坏了的事例做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其言外之意只要在“墨”的环境中处久了,不黑也会黑了。但我就很不明白了,那看管、负责改造劳改犯的教官们,他们所处的环境够“黑”了吧,但为什么很少有人变黑反而是犯人们逐渐变“红”了呢?再如为斗争需要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们,他们所处的环境更是“黑”到极点,若按正方代表的观点,这些人不也应该变黑吗?果真事实并非如此,由此可见正方代表的观点很有偏颇之处。

  其二,正方代表认为“近墨者黑”主要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造成的。的确,长期潜移默化是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思想、信仰等等的。但是这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外面有能打动你的东西存在,二是你能被打动;也就是说,这是主、客观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方代表显然只注意到客观外因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这样认识所推出的结论显然是有所欠缺的。

  因此,我不能赞成正方代表的观点,而赞成另一种观点就是“近墨者未必黑”。为什么呢?因为有事实证明了它:白莽是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富家的子弟,但他向往民主、自由的新生活,他毅然与生他养他的“黑”家庭决裂,踏上革命之路,最终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名垂千秋。白莽为什么能近墨不黑呢?这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有明断是非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使他能超脱于黑暗的支柱和力量。只要能像白莽那样在主观上具备了信念、意志和正确的是非观念,我们近墨时不仅不会黑,还有可能使黑中间的一部分向红转变,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正方代表所说的潜移默化,只能对少数意志薄弱的人起作用,若用于全部群众,那简直是荒唐。如此武断地看待问题,如同见到海滩上没有鱼儿就说大海里一条鱼儿也没有一样可笑。

  简评:用演讲稿的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是文章的特色。在论证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特别是作者辩证分析、破立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极有说服力。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