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向也是一种力量



  往往有一些朋友,一提起性格“内向”的人就会皱眉头。而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也常常为此而苦恼,认为自己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惟恐自己会被环境所淘汰。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应征工作、拓展业务、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等,需要一些性格“外向”的人。但这并非指每一个人都必须如此才可以表现才能,才可以对群体对社会有益。可以这样讲:在群体中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往往还尤其需要性格内向的人呢!
  《庄子》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从前一位名叫纪子的斗鸡师,对调教斗鸡很有心得,是个斗鸡名人。有一次,周宣王派人送来一只鸡,希望这位名人好好调教。
  十天过去了,宣王已无法再等待,就问纪子:“已经可以用了吗?”纪子恭敬地答道:“还不可以,因为它过度虚张声势,只会逞强。”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询问。纪子道:“还不行,它对其他鸡的声音和影子会突然摆起架势。”又过了十天,宣王再来催促,纪子道:“还是不行,它一接近其他的鸡,就精神抖擞,使劲地瞪眼。”
  之后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催促,纪子回答道:“现在可以了,即使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它也不会产生任何反应,从远处看,简直就像一只木头做的鸡,完全集德于一身,其他的鸡只要看一眼就会逃走,没有一只鸡胆敢面对它。”
  现在,人们多用“呆若木鸡”比喻头脑不灵光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人,多视其为贬义。但我们若从这则寓意深刻的故事看来,其实不然。按纪子驯鸡的意图看,他正是要使这只鸡达到“呆若木鸡”的“无我无敌”之最高境界。或许在日常商务活动中,你或他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谈判桌的对面坐着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对手时,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心理上有多大压力及对己方构成多大的威胁;但当面对的是一位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对手时,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格外小心,因为我们较难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惟恐被抓住马脚”。因此,在商务交往中,这种理智的“木鸡”往往会显示出他类无法替代的优势。
  再来看一位美国总统在竞选时刻意由“外向”到“内向”的调整,你就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性格,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我们很难评断什么是优或劣,或什么有用或无用。
  在1960年美国总统的选举中,尼克松和肯尼迪是两位竞争激烈的对手,尼克松以现任副总统之职,在开始时占有强大的优势,但选举的结果却是肯尼迪获得胜利。据说尼克松的败北是由于他在四次辩论会上的方法使用错误,肯尼迪的辩论重点完全针对所有的“美国人”和美国的“未来”,给听众一种鲜明的内省印象;而尼克松的辩论则是攻击性的,只能给人留下不安定的阴影。这两种印象的不同,分出了这次总统大选的胜负。
  1968年,尼克松再次出马竞选美国总统。他汲取上次失败的教训,为了彻底改变形象,所采取的对策之一就是“内向”战略。
  这次选举对尼克松来说,情势远比上次艰难。首先,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之前,打败洛克菲勒等强劲的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提名。所以,尼克松在迈阿密的共和党大会中,尽量保持沉默稳重,表示对自己很有信心,意在给其他党员留下“尼克松强”的印象。他说话时,除了强调“法和秩序”以及“尽力达到最完美境地”外,绝口不提其他具体的策略,希望能借此完全的“内向战略”,给人信赖感,彻底改变他“败犬尼克松”的形象。他的战略成功了,不仅获得共和党的提名,且在总统大选中,大败民主党候选人,一雪1960年的耻辱。
  显然,尼克松总统并不是一位甘于沉默的人,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公众的需要”,他调整了自己的策略,由“外向”转型为“内向”,追求近似“木鸡”的效果,最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事实上,内向是一种可喜的内省性格。内向之人往往有一种优美的气质,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能力。而且,它也可说是一个人的情感比较收敛,是形成高雅风度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尖锐的对立,使“真情实感”得以有机会出现。内向,是对自己内在生命的一种省察,和对外界人与事物的一种敏锐的感应。内向者时常具有“旁观者清”的洞察力。
  可以这样说,“成功”二字并非仅局限于某种性格类型,世界上有一部分事情是需要外向性格的人去争取、去突破和完成的;而有一部分事情也需要性格较内向的人来做,他们往往会做得更加深入而恒久。在一个较优秀的团队里,总是具备各种类型的人才及各种性格的人,以实现极为自然的优势互补,最终服务于团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