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七晉語一
8、優施教驪姬譖申生
 

  優施教驪姬夜半而泣謂公曰:“吾聞申生甚好仁〔一〕而彊,〔二〕甚寬惠而慈於民〔三〕,皆有所行之〔四〕。今謂君惑於我,必亂國,無乃以國故而行彊於君〔五〕。君未終命而不歿〔六〕,君其若之何?盍殺我,無以一妾亂百姓〔七〕。”公曰:“夫豈惠其民而不惠於其父乎〔八〕?”驪姬曰:“妾亦懼矣。吾聞之外人之言曰:為仁與為國不同。為仁者,愛親之謂仁;為國者,利國之謂仁〔九〕。故長民者無親〔一0〕,眾以為親。苟利眾而百姓和,豈能憚君〔一一〕?以眾故不敢愛親,眾況厚之〔一二〕,彼將惡始而美終,以晚蓋者也〔一三〕。凡民利是生〔一四〕,殺君而厚利眾,眾孰沮之〔一五〕?殺親無惡於人,人孰去之?苟交利而得寵,志行而眾悅〔一六〕,欲其甚矣,孰不惑焉〔一七〕?雖欲愛君,惑不釋也〔一八〕。今夫以君為紂,若紂有良子,而先喪紂〔一九〕,無章其惡而厚其敗〔二0〕。鈞之死也,無必假手於武王〔二一〕,而其世不廢,祀至于今,吾豈知紂之善否哉〔二二〕?君欲勿恤,其可乎〔二三〕?若大難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懼曰:“若何而可?”驪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二四〕。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釋君。且君其圖之,自桓叔以來,孰能愛親〔二五〕?唯無親,故能兼翼。”公曰:“不可與政。我以武與威,是以臨諸侯。未歿而亡政,不可謂武;有子而弗勝,不可謂威。我授之政,諸侯必絕;能絕於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國,不可忍也。爾勿憂,吾將圖之。”

〔一〕案:“甚好仁”,札記:“後第八卷作‘甚好信’,韋解云:‘信,言必信之。’此蓋與下‘為仁’相涉而誤。”

〔二〕彊,彊禦也。

〔三〕 慈,愛也。

〔四〕 行之皆有法術也。

〔五〕 以國故,恐敗國之故而以彊劫君。

〔六〕 歿,終也。

〔七〕 盍,何不也。

〔八〕 惠,愛也。

〔九〕 利國,謂安社稷,利百姓。

〔一0〕無親,無私親。

〔一一〕豈憚殺君。

〔一二〕況,益也。言以眾故殺君,除民害,眾益以為厚。

〔一三〕美,善也。晚,後也。蓋,掩也。言以後善掩前惡也。

〔一四〕謂為民生利。

〔一五〕沮,敗也。

〔一六〕交,俱也。

〔一七〕欲,欲太子也。誰不惑,謂國人也。

〔一八〕釋,解也。

〔一九〕良,善也。喪,亡也。若紂有善子,知紂之惡,紂終必滅國,以計言之,不如先自殺之。

〔二0〕厚其敗,謂武王擊以輕劍,斬以黃鉞也。

〔二一〕鈞,同也。假,借也。

〔二二〕先自亡之,故無知之者。

〔二三〕恤,憂也。

〔二四〕稱老,以政授申生。

〔二五〕桓叔,獻公曾祖曲沃桓叔成師也。桓叔伐晉,殺其兄子昭侯於翼。桓叔生嚴伯,嚴伯又伐翼,殺昭侯之子孝侯。嚴伯生武公,武公滅翼而兼之。武公生獻公,獻公滅桓、嚴之族。

  驪姬曰:“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邊鄙〔一〕,使無日以牧田野,〔二〕君之倉廩固不實,又恐削封疆。君盍使之伐狄,以觀其果於眾也,與眾之信輯睦焉〔三〕。若不勝狄,雖濟其罪,可也〔四〕;若勝狄,則善用眾矣,求必益廣〔五〕,乃可厚圖也。且夫勝狄,諸侯驚懼,吾邊鄙不儆,食廩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六〕,又知可否,其利多矣。君其圖之!”公說。是故使申生伐東山〔七〕,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八〕。僕人贊聞之,曰:“太子殆哉!〔九〕君賜之奇,奇生怪,怪生無常,無常不立〔一0〕。使之出征,先以觀之〔一一〕,故告之以離心,而示之以堅忍之權〔一二〕,則必惡其心而害其身矣。惡其心,必內險之〔一三〕;害其身,必外危之〔一四〕。危自中起,難哉!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一五〕。其言曰:‘盡敵而反〔一六〕。’雖盡敵,其若內讒何!”申生勝狄而反,讒言作於中。君子曰:“知微〔一七〕。”

〔一〕 皋落,東山狄也。苛,擾也。

〔二〕 無日不有狄儆,故不得牧於田野。

〔三〕 果,果於用師否也。輯,和也。

〔四〕 濟,渡也。以不勝罪之。

〔五〕 所求益廣。

〔六〕 信,審也。賴,利也。

〔七〕 東山,皋落氏。

〔八〕 裻在中,左右異,故曰偏。玦如環而缺,以金為之。 案:“左右異,故曰偏”,文選魏都賦注引韋注作“左右異色,故曰偏裻”。左傳閔公二年杜注:“偏衣左右異色,其半似公服。”則此處當脫“色”、“裻”二字。

〔九〕 贊,太子僕也。殆,危也。

〔一0〕奇,異也。不立,不得立也。

〔一一〕觀其用眾也。

〔一二〕離心,偏衣中分也。堅忍,金玦也。玦以示離也。傳曰:“ 金寒,玦離。”

〔一三〕險,危也。

〔一四〕外危之,使攻伐也。

〔一五〕狂夫,方相氏之士也。阻,古“詛”字。將服是衣,必先詛之。周禮“方相氏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以敺疫”也。

〔一六〕言,謂狂夫祭詛之言也。

〔一七〕知微,謂僕人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