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课堂用语推敲例析

作者:刘金玉




  语文新课改已经推行七年了,应该说,这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是深得人心的。新课改理念要旨有三:1、面向所有学生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2、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充分放权。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感悟、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熏陶情感;3、通过教与学,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实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使学生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语文老师可谓花费了精力,不断探索,积极尝试,努力改革,尤其是在语文课堂语言的组织与运用上可谓下了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取得了一系列的教改经验。但笔者通过大量的听课,也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用语考究不够,欠准确,欠精当,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对新课改的推进产生反弹力。因此必须引起重视。现例举如下:
  例一: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之一是通过学习,使大家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分析:“学习目标”由三维组成,教师试图通过上述目标的揭示,使课堂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一出发点不错,但试想一下,通过教师的一堂课,就能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吗?而且是牢固树立?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是一个夸大了的、虚设的情感目标。
  解决1:这一种类型的目标要科学,是隐性的,显性不够,不能“虚、大、空”,不一定就要展现出来,因为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和检测,是很难操作的,它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达到的。
  解决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揭示,可寓教师的希望于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之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例二:这一节课有这些词语需要掌握,希望大家用心。
  分析:这是教师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学习要求,是知识目标,其出发点是让学生把握重点。免得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反过来想一想,文章除了这些词语之外,就没有其它的词语要掌握?这些词语如果掌握了,是不是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求,能够感悟、理解、运用了?显然,对于不同学生而言,所需要掌握的词语不同,因为他们的基础并不一样。而如果全罗列,不可能也不现实。
  解决1:可以将这句话改成:这一节课中有好些词语很重要,需要大家掌握,教师这儿罗列了部分,希望大家首先掌握。
  解决2:可以将这句话改成: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可提出来向同学请教。
  例三:让我们随着老师的范读,一起走进这篇感动每一个人的散文。
  分析: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时的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应该说,猛一听这话是不错的。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讲“感动每一个人”,学生还未走进课文,何以说“感动”,这不实在,也不准确,这是老师用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的,这是在为作者做广告,这样的导人课文是一种剥夺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的读法只是自己的一种理解,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不一定是绝好,不可能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读书,所以是不能用“范读”的,用了,便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
  解决: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例四: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思考第一题,第二组同学思考第二题,第三组同学思考第三题,第四组同学思考第四题。
  分析:建筑可以分成几个工程队,由各工程队各司其职,分别完成相关任务,最后再统筹。而学习不是建筑,是不可以随意地肢解的,它不是一个可以由他人替代的活动,它必须也只能经过自己的内化才能掌握,如果没有自己的实践,是永远也不能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外人只是从旁帮助、点拨、提示,要想学到真知识,就必须进行每一个内容的研究,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形成障碍,造成影响,如同自行车链条,只要有了一个环节出了故障,车子就不能向前行驶。上述之语,表面看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际非也。这是一种想当然的分工,四题之间如果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则是没有这个必要分四组进行;如果这四题内涵不一,目标不同,分了工。则会让其他同学只能掌握一点,而不及其余,造成了知识的遗漏与不实,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不实在,中间缺少相关的环节,学习就会不顺畅,前后衔接就不紧凑。
  解决:下面请同学们做1-4题,比谁做得都正确。
  例五:请划出本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无误?
  分析:作为一篇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可能有些文章的确有极少数问题,但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有的甚至是经过原作者修改过的或编者适当的给以修正的,文章中哪个词不好呢?哪个句子不好呢?哪个句子不准确呢?不是说迷信书本,不是说“尽信书”,老师的指令是找好词好句,找准确无误的词句,太多了,随手拈来,比比皆是,如果文章中有用得不好的字词,那么,文章中的相关内容就应该进行适当修改。所以说,这样的问题设置是有问题的,表面说来,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是让学生自我选择,以生为主,是一种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散式的教学,使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解决:请划出文章中体最欣赏的句子,并说明欣赏的理由。
  例六: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式读书。
  分析:表面一看,这是一种民主思想的体现,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非然。这是一个放任的、不切实际的做法:既然是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方式读书,那么,学生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该算对,可以趴在桌上,可以站起来,可以走动,可以手托住头,可以无声,可以小声,可以狂叫,可以个人学,可以与他人讨论……哪一种方式都对,但学生在学吗?在真学吗?效果怎样?教师如何检测?即使说学生的确都在学习,但其中也有落后的,与先进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什么老师不引导用先进方法呢?再就是,如果某些学生选择的是大声读书的方式,不是会影响绝大多数吗?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为了一个,还是为了绝大多数?
  解决:下面请大家轻读课文(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放声朗读课文,或默读课文)。(教师选择一种学生最为有效的读书的方式读书)
  例七:下面请各个小组的首席发言人发言。
  分析: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上,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其学识与能力的抢先一步发展,对将学习的内容有“先学”的能力与权利,因此有裁断的权力,指导的权力,启发的权力。而全班学生同时学习,学习理应是每一个学生的事情,而由于课堂上设置了各个小组中有一个首席发言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