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课堂用语推敲例析

作者:刘金玉

所以往往会造成多数学生不参与,不想参与,一是因为“惰性”。反正有首席发言,我不思考,老师也不知道;二是打击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于对同学的嫉妒,本来自己可以会的问题,也不愿讲出,任由首席回答。因此说,各个组设置了首席发言人,这本身就表明存在着歧视,存在着不平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真正做到每一位学生之间平等相待,让每一位学生都回答,不分彼此,不分上下,一视同仁,事先不确定谁发言,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可能,老师随意点,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同学紧张、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解决:下面老师随便点名发言,比谁发言正确,富有特色。其他同学认真听,比谁能补充、纠正。
  例八:我们今天主要用讨论法进行学习,先请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
  分析: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各种能力。于是乎,许多老师就设计了许多思考题,让学生在未先自我学习前就相互研究,共同探讨,这表面上是一种合作学习,是互动,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学生合作学习有几个决定因素:一是合作的必要。一般而言,合作的内容应该都是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学生合作有合作的时机,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可以合作的,它是在学生个体深思不得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合作,如果学生只是浅层次地理解,并没有用心投入地去研究,那就是没有把握学习的时机。所以说,合作,绝不可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如果这样做,必然是虚假的学习,做的是无用功,其效果当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解决:下面先请每一位同学自己用心思考问题,如有疑问,可以同桌研究。
  例九:下面请同学们来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分析:新课程标准倡导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要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在此思想的支配下,教师便“大胆”地把所有权力都“还”给了学生,其中包括了“学习目标制定权”,即让学生“自主定标”。目标包括课时目标、单元目标、一册书的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学习目标因不同时间、不同年级的要求而呈现出不同。拔苗助长是不行的,任何矮化、低化、高化、强化、弱化目标的做法也是不行的,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花气力吃透教材,弄通内涵,定准目标。而新课程标准提出,目标应体现三方面的内容。而这三维目标,也非教师所能信手拈来的,作为新生事物,它们各自的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衔接,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会,确属不易。当然,这些更非学生所能理解、把握。所以说,学习目标事关大局,作为担负育人重任的教师,必须充分而深刻地明白这一点,做到不能随意放权。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这就如同打仗,打什么仗,为什么要打这个仗,达到什么目标,均由指挥员作出。并非一般战士能够提出,而如何打仗,却由士兵负责去“自主达标”。因此,“定标权”非一般权利。关系到课的方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好与坏,要达到高效低耗,教师要切实考虑周全,该抓则抓,该放则放,千万不可因赶时髦而“放任定标”,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解决:下面请看本节课我们所要追求的学习目标。
  以上列举的九个课堂用语,是我听课过程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最近我又被聘担任了省、市青优课的评委,觉得这些优秀青年教师是肯研究的,是肯动脑的,其出发点原本不错,但由于语文表述欠当,或认识不到位,或受传统语言影响等,导致了课堂用语与新课标要求不能做到真正吻合,从而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这些语言在语文课堂上所占的份额还很不少,真是让人担心,这不仅是影响到语文教学的问题,还将渡及到其它的学科,因为语文本身是工具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课尚且有这么多的不足,其它功课便可想而知了。所以有必要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并切实加以推敲。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认识,分析不到位,解决也很浅表化,还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刘金玉,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本文编校:程晓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