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易老师《隆中对策》后论《隆中对》的先天缺陷





  今天看了易中天老师的《隆中对策》,老师也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我也不想否认诸葛亮版的《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奇文,《隆中对》千古之下看来确是极伟大的战略构想,不仅将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彻,也把刘备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但我也想就老师的观点进一步探究,那就是《隆中对》也的确存在缺陷。

  《隆中对》最基本的战略思想是要占领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关键中的关键。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一块谁都想得到的战略要地。以刘备的实力,他不可能一人独占荆州,一旦他的主力进入四川后,他更不可能长时间保有荆州。因为四川与荆州的交通主要靠长江三峡的水运,而三峡水道过于险要,很难在两地及时调兵遣将。所以一旦强敌入侵,主力在四川的刘备很难保住荆州。也就是说:荆州是一个易攻难守的位置。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任何一个占据四川的地方政权都没有能力同时占有荆州,这就是个明证。所以,诸葛亮想同时占领这两个地方,其设计一开始就有致命的缺陷。

  毛泽东曾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一生讲究集中优势兵力,“一个拳头打人”的毛泽东对诸葛亮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的二分兵力的战略的确是极不以为然。而在《隆中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是曹操来的太快,不等刘备吞下荆州就来了,二是孙刘联合抗曹,荆州成了孙刘联盟的软肋,最终导致关羽被杀,刘备托孤白帝的悲惨结局。

  回复:看易老师《隆中对策》后论《隆中对》的先天缺陷
  这篇见地似曾相识,不知是苔花姊的原创,今日但论今日事地再次引述,还是既逢今日事,且引他人言的转述?

  《隆中对》固然有其先天的缺陷,但重要的是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拨云见日般地为穷途末路的刘使君指点了迷津,是其求实的指导意义。任何主张、见解都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隆中对》也不是置之四海皆真理的万全之策。至少它没有被冠以象“两个凡是”之类颠簸不破的光环。

  荆州是一个易攻难守的位置。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任何一个占据四川的地方政权都没有能力同时占有荆州,这就是个明证。所以,诸葛亮想同时占领这两个地方,其设计一开始就有致命的缺陷。

  这不能说是《隆中对》本身存在的致命的缺陷,在前无古人的境况下,同时占有荆州不失为一种战略尝试,即使后来的历史明证了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是否应该“不以成败论英雄”地抹杀其当时的现实的指导意义?“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与先主后主的境况颇为相似,暂借一用)。没有“暴霜露”的尝试,没有“斩荆棘”的行动,何以“有尺寸之地”?在无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同时占据荆州,以观“天下有变”,何错之有?只待“天下有变”,可惜的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至于后来的历史明证了既要占据益州,又要占有荆州是不可能的,这与诸葛亮的身后之事奈之“我”何?

  二分兵力是既成的现实决定的,当然也是《隆中对》的既定方针之一,很难,或者说不可能任它风吹草动,我自安若泰山地按兵不动,更不可能将荆州之地举以予人。要说《隆中对》的致命缺陷,既不是同时占有荆州的不识时务,也不是二分兵力的分散优势兵力,更不是关云长的大意失荆州,我觉得,应该是诸葛亮有感于“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的“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圆他人之梦的夙愿、“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将信将疑的假说,以及知恩必报的传统思想和鞠躬尽瘁的忠君思想。这不是苔花姊所说的《隆中对》本身的先天缺陷,而是后天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