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吳質《答東阿王書》




  質白: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夫登東嶽者,然後知眾山之邐迤也;奉至尊者,然後知百里之卑微也。法言曰:觀書者譬如觀山,升東嶽而知眾山之邐迤也,況介丘乎?下句蓋季重自況也。自旋之初,伏念五六日,至於旬時,尚書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於旬時。精散思越,惘若有失。非敢羨寵光之休,慕猗頓之富。毛詩曰:既見君子,為龍為光。毛萇曰:龍,寵也。孔叢子,子產問子順曰:臣匱於財,聞猗頓善殖貨,欲學之。然先生同國也,當知其術,原以告我。答曰:然,我知之。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聞朱公富,往之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於是乃適河,大畜牛羊於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滋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於猗氏,故曰猗頓。誠以身賤犬馬,德輕鴻毛,戰國策,魯連說張相國曰:鴻毛之輕也,而不能自舉。至乃曆玄闕,排金門,升玉堂,三輔舊事曰:未央宮北有玄武闕。解嘲曰:曆金門,上玉堂有日矣。伏虛檻於前殿,臨曲池而行觴。楚辭曰:坐堂伏檻臨曲池。既威儀虧替,言辭漏渫思列反,雖恃平原養士之懿,愧無毛遂燿穎之才。史記曰:秦之圍邯鄲,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士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贊於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俗,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在左右,未有所稱誦,是先生無所有也。毛遂曰:臣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深蒙薛公折節之禮,而無馮諼火爰切三窟之效。漢書曰:淮南王折節下士。戰國策曰: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原寄食門下。孟嘗君曰:諾。孟嘗問門下諸客:誰習會計,能為文收債於薛者乎?馮諼曰:能。於是約車促裝,單衣載契而辭,問曰:收債畢,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驅而之薛,矯命以債賜諸人,因燒其券,人稱萬歲。長驅到齊,孟嘗君見之曰:何市而反?曰:竊計君家所無不有,所乏者義爾,為君市義。孟嘗不悅。後有毀孟嘗君於湣王,孟嘗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老幼迎於道中。孟嘗君顧馮諼曰:先生為文市義,乃今見矣。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免其死耳。今君有一,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複鑿二窟。孟嘗君乃與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於梁。梁惠王聘孟嘗君。齊王聞之,君臣恐懼,使太傅謝孟嘗君曰:原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民。馮諼謂孟嘗君,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謂孟嘗君曰:三窟已就,請君高枕為樂矣。屢獲信陵虛左之德,又無侯生可述之美。史記曰:魏公子置酒大會賓客,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衣冠,直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凡此數者,乃質之所以憤積於胸臆,懷眷而悁邑者也。

  若追前宴,謂之未究,傾海為酒,並山為肴,伐竹雲夢,斬梓泗濱,然後極雅意,盡歡情,信公子之壯觀,非鄙人之所庶幾也。封禪書曰:天下之壯觀。周易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若質之志,實在所天。左氏傳,箴尹克黃曰:君,天也。思投印釋黻,朝夕侍坐,鑽仲父之遺訓,覽老氏之要言,仲父,仲尼也。老氏,老子也。對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毛詩曰:既載清酤。又曰:嘉肴脾臄。使西施出帷,嫫母侍側,越絕書曰:越王乃飾美女西施,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楚辭曰:西施婉而不得見兮,嫫母勃屑而日侍。王逸曰:嫫母,醜女也。斯盛德之所蹈,明哲之所保也。周易曰:日新之謂盛德。毛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若乃近者之觀,實蕩鄙心。秦箏發徽,二八迭奏。楚辭曰:挾秦箏而彈徽。又曰:二八齊容起鄭舞。塤簫激於華屋,靈鼓動於座右。舞賦曰:燿華屋而熺洞房。周禮曰:靈鼓,靈鞀也。耳嘈嘈於無聞,情踴躍於鞍馬。謂可北懾肅慎,使貢其楛矢;南震百越,使獻其白雉;家語曰:孔子之陳,陳惠公賓之。有隼集庭而死,楛矢貫之。惠公使使如孔子之館問之,孔子曰:昔武王克商,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故銘其楛曰肅慎氏貢矢。以分太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王肅曰:肅慎,北夷國名也。楛,木名也。砮箭鏃也。太公金匱曰:武王伐殷,四夷聞,各以來貢。越裳獻白雉,重譯而至。又況權備,夫何足視乎!

  還治諷采所著,觀省英瑋,實賦頌之宗,作者之師也。漢書曰:司馬相如蔚為辭宗,賦頌之首。眾賢所述,亦各有志。昔趙武過平聲鄭,七子賦詩,春秋載列,以為美談。左氏傳曰:趙武與諸侯大夫會,過鄭,鄭伯享趙孟於垂隴,七子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詩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子展賦草蟲,伯有賦鶉之奔奔,子西賦黍苗之四章,子產賦隰桑,子大叔賦野有蔓草,叔段賦蟋蟀,公孫段賦桑扈。質小人也,無以承命。又所答貺,辭醜義陋,申之再三,赧然汗下。尚書曰:至於再,至於三。小雅曰:面慚曰赧。此邦之人,閑習辭賦,三事大夫,莫不諷誦,何但小吏之有乎!毛詩曰: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重惠苦言,訓以政事,史記,衛鞅曰:苦言,藥也;甘言,疾也。惻隱之恩,形乎文墨。謝承後漢書曰:甄豐惻隱之恩,發於自然。墨子囬車,而質四年,雖無德與民,式歌且舞。淮南子曰:曾子至孝,不過勝母裏;墨子非樂,不入朝歌。鄒陽上書曰:裏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囬車。毛詩曰: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式作或者非。儒墨不同,固以久矣。然一旅之眾,不足以揚名,左氏傳,伍員曰:少康有眾一旅。杜預曰:一旅,伍百人也。步武之間,不足以騁跡,司馬法曰:六尺曰步。禮記曰:堂上接武。鄭玄注曰:武,跡也。若不改轍易禦,將何以效其力哉!今處此而求大功,猶絆良驥之足,而責以千里之任;檻猿猴之勢,而望其巧捷之能者也。淮南子曰:兩絆驥而求其致千里,置猿檻中,則與豚同。非不巧捷也,無所肆其能也。不勝見恤,謹附遣白答,不敢繁辭。吳質白。


  ◎『譯文』:
  吳質敬啟:信使已到。手捧惠書,開封展信,文采何等華美,慰解之情何等深厚!人登上東嶽泰山,然後才能一覽眾山小;人臣侍奉天子,然後才能知道縣令官職卑微。自從鄴都囬來起,思念五六天,到了一旬,還心猿意馬,惘然若失。不敢羡慕恩寵榮耀的福分,嚮往猗頓那樣的富有。誠然以賤如犬馬之軀,輕如羽毛之德,而登上玄武闕,進入金馬門,榮升玉堂殿,憑欄杆於廊前,臨曲池而宴飲。既然自己不懂為官的禮儀,言辭常有漏洞,即使仰仗平原君那樣養士的美德,自愧沒有毛遂自薦的才能。深蒙孟嘗君那樣折節的禮遇,自恨無有馮諼營造“三窟”的智謀。屢次得到信陵君那樣“虛左”的恩惠,自慚沒有侯嬴可稱道的美行。以上這些,乃使我吳質憤積於胸中,懷思眷顧而又抑鬱不快之所在。

  如果追憶前次宴會,說未能盡興,應傾大海作酒漿,並高山為佳餚,伐雲夢之竹作笛,砍泗水之木制箏,然後窮美意,盡歡情,的確是公子的壯懷,不是粗俗之人可比的。像我吳質的志向,確實在於侍奉君王。思想放棄官職,朝夕伴師而坐,從而誦贊孔子之遺教,觀覽老子之妙言,對美酒而不飲,棄佳餚而不餐,讓美女離臥室,令醜婦伴身邊,這乃是聖德之人的追求,明哲之士的情操。要如前宴的景象,實在令吾心神激蕩。秦箏頻頻奏美音,女樂兩隊獻妙曲。塤簫在華屋裏蕩漾,靈鼓在座席上震響。兩耳只有嘈雜的樂聲,情緒像鞍馬一樣跳動。可謂能威懾北方的肅慎,使其進貢槽矢;震憾南方的百越,令其獻上白雉,更何況孫權、劉備,還值得一顧嗎!

  囬到朝歌吟誦充滿文采的著述,體味佳作之精華,實可謂賦頌之宗祖,作者之榜樣。眾賢的著述,各言其志。從前趙武順訪鄭國,七子賦詩,《春秋》載入,成為美談。質是小人物,不能以文才稟承君命。奉答惠書,辭醜義陋,反復試讀,羞慚汗下。此地之人,嫺熟辭賦,三事大夫,無人不能諷誦,豈只有小吏才能呢?君侯再贈苦口良言,以政事相訓導,憐憫之心,洋溢筆墨之中。墨子曾聞朝歌之名而囬車,而質任朝歌令四年,雖然對百姓無恩,但百姓生活亦載歌載舞。崇禮的儒家與尚簡的墨家不同,本來是由來已久的了。然而只有一旅之眾,不足以揚名,只有咫尺之地,無法馳騁,如不改職委以大任,我將怎樣效力呢?我今置身狹小之地而要求建立大功,猶如絆住良馬之足,而要求它承擔日行千里之重任;關猿猴於籠中,而希望它施展靈巧迅疾之才能。不勝先生憐憫之情,謹捎書奉答,不敢多言。吳質敬啟。


  ◎作者簡註:

  吳質,公元一七七年至公元二三零年。字季重,定陶人,三國時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為發展力量,在鄄城招賢納士,吳質應召而至。因其才學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賞識,成為曹丕的摯友,曹植的文友。公元二一七年,曹丕被立為太子,吳質出任朝歌(今河南淇縣)長,又遷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令。曹丕為鞏固太子地位,常於吳質商量對策。一次,曹操率軍出征,曹丕、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出口成章,盛讚曹操之功德,而曹丕則相形見拙,悵然若失。吳質對曹丕耳語說:“與魏王辭別時,你什麼都不要說,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聽了吳質的話,哭的非常傷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動。於是都認為曹植華而不實,不如曹丕誠實孝順。加上曹丕平時善於掩飾自己,言行檢點,而曹植則恃才傲物,恃寵嬌縱,引起許多人的反感,最終曹操打消了改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

  公元二二零年,曹丕做了皇帝,馬上派人把吳質接到洛陽,任命他為中郎將,又封他侯爵,讓他持節度幽、並諸州軍事。公元二二六年文帝崩,明帝曹叡繼位。公元二三零年,吳質被徵調入朝,擔任侍中,成為輔弼大臣。他向明帝陳述安危大計,指出:司空大臣陳群乃平庸之輩,非國相之才;稱讚驃騎將軍司馬懿,忠貞機智,是國家棟樑。明帝採納了他的意見,這對曹魏後期政局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吳質一向喜歡結交權貴,從不跟鄉裏百姓往來,在家鄉名聲不佳。做官後,又倚仗曹氏父子權勢,作威作福,引起人們的反感。公元二三零年夏,吳質病故,被諡為“醜侯”。吳質的兒子吳應一再上書申辯,為父叫冤,直到吳質死後二十四年才改諡為“威侯”。

  吳質同當時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說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詩文風格表現了“建安文學”的風骨。其存世作品很少,僅有答曹丕書兩篇,答曹植書一篇,收錄在《昭明文選》裏。還有《思慕詩》一首,存《三國志》本傳注中。
  落落校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