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4节 面子问题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面子”是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又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人不仅是一个重人情的民族,也是一个爱面子的民族,多数中国人对于面子的敏感,使面子成为他们保护自我的甲胄。在他们的自我系统中,他们是“被人看的”,而较少“自己看自己”。在“被人看”的感觉中,他们对于真实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好像“知道又不清楚”的模糊感。有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有某种需要。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无法很一致的表现出来。由于受到“面子”的影响,他们必须赋予他们的行为某种装饰,此般的装饰是为了在外观上让别人看了有更高的评价,甚至最后的行为是否真正地符合自己的需要,那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很多中国人把自己生活的目标定为“让别人看得起”。
多数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给别人以面子,这样也是给自己以面子,因为给别人面子同样也是自己有面子的表现。中国人大多很重视面子,也总是去评价别人有没有面子。多数中国人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有面子,在这种对于面子的追逐中,他们都努力使自己更有面子,其结果是大家都越来越重视面子,面子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那么,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声望、社会名誉。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情感三个层次的需要之后,有一个“受到尊重”的需要。可以说,人的基本需要中就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获取良好社会名望等内容,这种对于社会名望的努力追求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讲面子的表现。因此,中国人爱面子就是表明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社会需求。
与“面子”概念相联系的还有一个“脸”的概念,在英文里,脸和面子都是face一个词;在粤语里,也没有脸的概念而只有“面”的概念。脸和面子通常混用,或合作“脸面”。但有意将脸与面子分开时,两者之间也有差别,“脸”指的是一种道德价值,而且它也包含了作为一个高尚的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观念,而不是求得的,缺乏这种价值观是很严重的事。“面子”则是基于个人的努力而求得的声望,虽然它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是人们都努力追求的,但它不是必需的,缺少它并不会造成别人严重地指责。因此,没脸比没面子更可怕,没脸是指一个人失去基本的自我尊严,而没面子则是指一个人失去比别人强大的声望。例如我们有时候骂人说,“你真不要脸!”这就是相当严厉的谴责了,跟骂人“无耻”的程度类似;被骂者决不仅仅只是丢了个面子,它几乎意味着人身的侮辱。但实际上,人们并不可以严格区分脸和面子的差别,只是努力做到使自己更有脸面。
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依据各自的地位、权势,划分成等级结构,这种等级结构与他的脸面是密切相关的,脸面的丢失,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等级也会下降。相反,脸面的增加,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等级也会上升。于是人们总是在提升自己的社会声望以向更高的等级迈进。
在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典型例子中,每个人都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活动来表达他对周围等级结构的了解。如果一个人的面子被他人尊重,那么交往就会很顺利地进行;一旦某人的不良行为被公开出来,人们就会不再给他面子。于是,他便会感到丢脸、害羞和窘迫。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顾全自己的面子,同时会为顾及他人的面子做些努力。根据维护面子的目的,可以将中国社会中的和面子有关的行为分为六类:
第一类行为是抬高自己的面子。知道了在社会中哪些品质是讨人喜欢的,就可以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故意炫耀自己的这些品质。人们非常注意交往的环境和自己的仪表,并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要面子”的人会尽力去美化自己的境遇、能力、社会关系和品质。为了显得比别人更好,他也会靠“撑门面”来引起公众的注意。
第二类行为是抬高他人的面子。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除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外,人们还会抬高权势者的面子,这样权势者就会报答他。这些手段包含吹捧对方,附和对方的意见,送礼或做其他取悦对方的事情。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名声去“顾面子”,那么,地位低的人就会变成溜须拍马的人,去为上司“增加面子”,这样上司就会报答下属并在别人面前抬高下属的地位,于是双方在交往中感到“大家都有面子”。
第三类行为是让自己丢脸。在中国的社会中,“丢脸”或“丢面子”会给个人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是丢了“道德的脸”。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与道德标准保持一致对于维持个人的地位和声望非常重要。如果某人被认为违反道德标准而谋取个人利益,那么他就会被斥责为“不要脸”或“没有脸”。这两句话都表明这个人没有做人的尊严。在中国社会中,个人常常属于某个团体,团体的荣辱反映了个人的荣辱。因此,当某人“不要脸”时,与他有联系的团体也往往会跟着“丢脸”。
第四类行为是伤害别人的面子。在一个结构严密的社会中,一个人正常生活的主要条件就是他必须清楚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并了解某人控制着重要的社会资源。当某人要求有权势者办事时,他必须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他们的要求被接受了,那么就是权势者“给面子”,他自己也会感到抬高了面子。如果对方拒绝了他的要求,就是对方不给面子。
第五类行为是维护自己的面子。丢面子会使人体验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尴尬、羞愧和耻辱。有人对中国人做出的调查,人们通常对丢脸行为作出的反应是愤怒、尴尬、羞愧、焦虑和自责等,这都与不同的丢面子行为有关。这里,确认了三种主要的行为类型,分别是补偿行为、报复行为和自我防御行为。前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解释或道歉请求他人的原谅,当然也不排除逃避;后者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类似于阿Q的行为。
第六类行为是照顾他人的面子。在一个非常强调团体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关心维护自己在等级结构中的正确行为。他同时也必须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尤其是上司的面子。由于暴露他人的缺点会破坏关系的和谐,所以中国人很少批评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评,许多中国人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表达。由于拒绝他人的请求会解释为“面子问题”,所以当权者很少拒绝上司或有关系者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敷衍面子”,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补偿性的行为,如道歉、说明自己无能为力、建议别的渠道等等。
多数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无疑会对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调整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人也经常用“脸”和“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兼有利弊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也使得许多中国人只注重装饰自己的外部形象,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为了“更有面子”而活着。
在多数中国人的人际交往里,有“面子”就是:表现合适的自我形象。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他们揣摩不同对象的心意,然后戴上各式不同的“面具”。我们称这种因人而异表现自我的性格称为中国人的面具性格,而这种面具性格又是人们的爱面子心理与适应性原则的良好配合 。
每个人的自我形象是摆出给人看的,不管是自知或者是不自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透过自己的打扮、语言,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来向别人宣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当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正面的、肯定的评价,没有人会希望人家说他不好。所以我们总是想透过自我外在的形象告诉别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礼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实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懂品味的……”等等;或者因人而异地表现自己的良好特征。如对一个热恋中的女孩(无论是一个还是几个)表现出只爱她一个的忠贞与坚定,同时又可以对其他的女孩表现出自己对她的喜欢和好感,其真正的含义恐怕就是“如果有可能,两人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关系”。
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情境中,能够成功地表现出被人赞许的合适形象,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表情的形象不当,那就是“没面子”或“丢面子”的行为了。因此,人们总是在各种不同的人面前都尽量显得“有面子”,受人尊重和认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经常会选择合适的言辞、表现、动作、姿势和衣着,期望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而鲜明的形象,以便维持彼此的社会关系。
“面子”从最直接最实际的意义上讲,就是别人的好感,即讲面子。爱面子就是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好感。因而,如何抬高自己的面子也就表现为如何赢得别人的好感上,赢得别人的好感有多种办法,但典型的不外乎顺服、恭维和自我表现。顺服别人就是努力使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与别人所期待的一致;恭维别人就是努力抬高别人的面子,同时也给自己留下面子;自我表现就是装饰自我形象,显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要比别人强,从而使得自己“更有面子”。
对于管理中国人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一方面,我们不该一味地顺从于别人的需要、用虚伪的形象去装饰自我。而应该努力去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以切实的成就和地位去实现超越别人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摒弃自我形象的装饰作用。毕竟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以他自己的“面子”观念去评价别人,内在的“有面子”和外在的“没面子”仍会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没面子”。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总被企业的员工认为是没有面子,或者其面子与其地位不相称,都会严重地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坚持适应性原则,依照多数中国人所具有的面具性格,恰如其分地在提升和维护“面子”的同时,也尽量抬高和顾全别人的面子。只有掌握了应付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策略,管理者方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企业管理工作才能跨上新的台阶。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