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6节 社会化性格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社会化性格又称为社会取向性格,是指个人心理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依循于社会和他人的态度而做出反应的性格。例如有些人过于看重社会或者旁人对自己的看法,一言一行都尽量合乎社会的标准、遵循社会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没有独立的自我价值判断,个人的道德观建立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基础上。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直到今天,对中国人来说,社会的观念仍然严重影响着个人的观念,个人的思想、看法和见解总是努力和社会相一致,个人的行为总是尽力在社会所能理解和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就是中国人的个性中所反映出来的典型的社会性。
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是普遍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就是这种性格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总是以社会的眼光来评价自己,即以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眼光看自己。因而,多数中国人总是尽量让自己的行为能让别人瞧得起,而不顾这么做自己是否舒坦。这样一来,好像大多数中国人在世上并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在为旁人活着,是活给外人看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了出息,无疑能光耀门楣,倍儿有面子。所以说,很多中国人往往活得很累,即要求名又要得利,真的是难为国人了。
就另一个方面而言,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也会不断进行调整,极力使自己的观念能和社会保持一致。这样一来,我们发现中国的社会实际上成了一个秩序良好、稳固有序的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观点都是一样的,很少有离经叛道的异端。人们不仅寻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保持立场一致,就连一些寻常的生活细节,诸如对善良、真诚、好人坏人乃至性取向的评判,几乎都如出一辙。这种状况无疑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中国人总是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尽量不使自己的言行和多数人相悖,避免同整个社会相对立;另一方面,多数中国人总是在与社会的比较中获得自己的观念和标准,也就是以社会中其他人的观念和标准去约束、限制和评价一个人。正因为多数中国人具有明显的社会化性格,使得原本不想顺应社会的人,其行为也不得不适应于社会,于是社会化性格也在这种过程中形成并深化了。一般来说,对于违反传统、破坏规矩的人,我们视之为大逆不道并努力排斥他;对于自信心不强、患得患失的人,我们视之为自卑;对于自信心太强、刚愎自用的人,我们视之为自负,一概加以贬低。正因为这些态度几乎成了一种准则或规范,人们的行为也逐渐顺应于社会的度的范围了。
客观地说,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和伦理秩序的维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在社会,它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诸多弊端。例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一类的民族心理就在相当程度上约束了人的上进心和进取力。正是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造就了部分人隐忍、退避、克制、保守、稳重、中庸等一系列性格特点。可以说中国人的很多性格特质都是因其社会化性格而形成的,在随后的章节中,会有更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深究起来,我们还会发现,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庸之道是要求人们不要走极端。这种“不走极端”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的看法一致,即不超出社会所认可和允许的范围。过分的有决心和没决心,过分的坚持和不坚持,过分的反抗和不反抗,过分的细分和不细分,过分的有耐心和没耐心,过分的容忍和不容忍……等等,都不能为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当然也不符合中庸之道的原则,因而总是遭到社会的反对和排斥,人们的行为也就被约束在社会所认可的过分的有决心和过分的没决心之间,过分的细分和过分的不细心之间,过分的容忍和过分的不容忍之间……等等,即凡事不过分,不走到两个极端去。
一方面,中庸的思想使人们更加谨慎行事,尽量不过度,尽量在社会认可的度的范围之内,这就使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更加显著,人们更加在乎周围人的看法,更加顺从于其他人的观点而行事;另一方面,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也使中庸的思想得以更好地传播和继承。根据别人的看法,别人所认可的范围来实施自己的行为,尽量不要违逆众人的意见,不过分行事,凡事不过分的信条使得人们加深了对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维护,中庸思想由此才得以更加迅速、广泛、久远地传播。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