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节 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中国文化从远古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过,这一切都有源可溯、有迹可寻、有据可考、有案可察。可以说,中国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的稳定性。在它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当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发展,在既往中得以传承……
可以说,从远古到今天,中国文化虽然本质未移,但其表象的确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中国人到底变了没有呢?时下倒是有一种很熟悉的说法: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科技时代,社会的变迁十分迅速。因此,时代不同了;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使得中国人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其实,自有人类以来,哪一个民族不是逐渐在改变?每一个民族,都必须随着时代进步,为了生存,势必要日新月异,经常有变化。
那么,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变了吗?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由此来看看中国人到底变了没有。
根据传统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创造时期、因袭时期、转变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从先秦时期的三教九流、百家争鸣,直到如今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大业,逐渐融入全球体系;而东西方文明在这个时候同样也在交流、碰撞,乃至于融合。可以说,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处在发展、变异、继承、延伸之中。循着变化起伏的潮流,我们可以把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五大段落:
创造时期
自孔子诞生到秦始皇统一(公元前551—前221年),为时约300年,包括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通称为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主流。儒家信仰仁义,主张柔术治天下;法家主张废礼而以法治天下,运用的是刚术。这两家都倡导以人力来管理,可称为人为主义者。道家信仰道德,主张无为治天下,清静无为、效法自然,可以称为自然主义者。墨家则主张以墨为道,所谓墨道就是尚同、兼爱、自苦、利人,倡导舍己救人、刻苦自励,可以称为苦行主义者。此外尚有农家主张看民并耕,以平等破阶级;阴阳家提倡阴阳五行,以世运定盛衰;名家主张辨名实、析物理、明荣辱;而杂家则并无自己的中心思想,只是折衷其他诸家思想为主张。
儒、道、法、墨虽各立门户,实则交互影响。一般认为儒、墨都重人治,不过儒重君子、墨重贤人。君子指德才兼备的人,往往带有贵族色彩,其品格亦偏重于崇法社会的道德;贤人则多为平民身份,其品格相当于服务的精神与实用的技术。前者重行为的动机,后者重行为的效果。法家重法治,以严刑重罚为主,不免刻薄寡恩。道家则重无为之治,厌弃法令,不尚贤能,以自然为理想。农家的态度近墨,而阴阳家的主张较近于儒。
因袭时期
自秦汉到宋元(前221—公元1367年),为时约1600年。因袭并不是完全模仿,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进展与改易。但因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远不如先秦那样富于创造精神,所以名为因袭。由于秦灭六国带来空前的巨变,把分割的封建改变为统一的郡县,将贵族的分权集中为君主的专制。于是墨家衰微,到汉武帝时已经失去“显学”的地位。汉初数十年中,儒、道、法互争雄长。秦始皇用法而抑百家,儒、道依然存在。汉武帝尊儒而黜百家,道、法还能生存。墨家独自没落,其最大的原因,在于不能及时修改师说以适应环境——论思想不如儒家,谈鬼神则不如阴阳家,又主张平民色彩,注定要被专制时代所消灭。
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脱不了儒、道、法三家的长期争战。法家在秦汉先盛后衰,儒家同样在汉魏先盛而后衰。道家在魏晋一度复兴,儒家在汉代只有独尊的地位却无法垄断全局。此后佛教东来,影响甚巨,但却始终没能改变中华文化的主流。
转变时期
自明初到清末(公元1360—1898年),为时约500年。其时正以西方“大航海时代”为肇端,渐渐地西风东渐。到18世纪中叶,国门洞开。海通之后,欧洲文化随传教士而来,使中国人心目中昔日大一统的“天下”突然变为世界列国之一,无疑带来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空前巨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不得不有所因应而革故鼎新。
这一时期虽然包括明、清两朝,但是重大的转变,一直到晚清才出现。其时太平天国以反清复汉、奉天博爱、平等尚贤为主旨,本基督教义与民族思想,带来第一波的转变。由于严重破坏中国社会习惯,遭到传统势力的镇压;加之其领导集团内部蜕化变质,对于外来基督教义与固有中华文化都无深切的了解,“学西洋而未得其当强立国的真谛,攻旧习而反醉心于君主政治的恶举”,终告败亡。此后,戊戌维新掀起变法运动最惊人的一幕,希望兼用西洋的政教,可惜后来引起庚子义和团运动,遽而告终。直到辛亥年国民革命爆发,推翻满清帝制、建造民国,才产生了根本的转变。
成熟时期
这段时期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公元1898—1949年),堪称是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成熟时期。民国肇始以来,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中国治政的根本,逐渐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客观地说,中山先生可谓是把中国带进现代化的第一人。
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的模式依样画葫芦,像仿效欧美的机器一样。欧美的机器制造我们可以学会,也可以随时随地拿来使用;但如果像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体制乃至思想文化全盘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因此中山先生主张“管理物的方法,可以学欧美;管理人的方法,当然不能完全学欧美。”就是希望我们用中国人自己的管理哲学,采纳西方进步的管理工具与方法,开创中国式管理的光明大道。
发展时期
星移斗转,随着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开始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几经曲折,终于走上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终于认识到:经济领域没壁垒,管理技术无国界;然而就文化层面来考察,东、西方各异,一度形成所谓“东、西文化冲突论”这一命题。但是应该看到,虽然东、西文化各异,但并不乏相互间的融合与沟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方能彼此珍重,相亲而相敬。世界迟早要步入大同,文化的融合与趋同更是不可变更的历史规律。为此,作为中国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华文化的发扬者,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扬并予以创新,并由此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完成时代赋予中国人的使命。
铁证如山,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直在变,而且已经变了五千年,当然不会就此停下来,事实也不允许我们有所停滞。然而,我们不能不从历史的轨迹,明白我们演化的整个过程以及所处的阶段。我们所要做的,乃是顺着先哲们开创出来的大路,勇敢地迈向光明的未来。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