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节 中华文化的特质:空无多有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经过前番的奔波劳顿与口舌之争,大家多少都感觉有些底气不足了。对于中华文化的感觉,可能会越发觉得虚无飘渺。是呀,就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很难列举出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本质与内涵的事物,岂不愧对列祖列宗?于是外国人就会问了,既然找不到有说服力的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的东西,可见你们的文化听起来丰富多姿,实际上却是空无所有啊,看不见也摸不着,枉称有五千年文明史。有些外国人甚至干脆不客气地说:“中国文化,说穿了就是饮食文化吧。我们承认在‘吃’的方面你们比西方人讲究,另外还有一些繁文缛节我们也未必学得来,至于别的就不一定谈得上了。”听到这些,我们能服气吗?
说实在的,如今人们的头脑,几乎都是崇尚实用的头脑,满脑子装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针对一个概念,如果有可以列举的例证装到头脑中,我们就会接受,反之则会怀疑。如果拿这样一个态度来审视中国文化,当然只会觉得它玄妙而且虚妄,好似空无所有一般了。其实中华文化的特质,如同茫茫的宇宙一般,看似空无、实则多有。
可能多数人对此不理解,既然“空无”,怎么会“多有”呢?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大家看一个玻璃杯,如果杯子空空,便能装入我们想要的东西;若是杯子不虚,哪里还装得进什么东西呢?按照老子的智慧,万物生于有,而“有”则生于“无”。表面上看起来空空如也的东西,其内在可未必空虚。
老子曾经有这样的高论:一个车轮有十三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大家试想,如果自行车的轮子既无轴亦无辐,整个一实心磨盘,看看谁能骑得动!再如工匠盖房子,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造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空无”上。
讲了这么多“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我们可并不想把读者绕糊涂。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是非常重视“无中生有”这一论题的。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我们这里所指的“空”,不妨当“谦虚”讲,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够“空无多有”;而这里的“无”,也不一定就是虚无的意思,“无”可以看做“不执着”,即不一定如此,也不一定如彼。其实人们的形式往往会遇到“无可无不可”的情形,这使得我们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增加了很大的灵活性,使我们能变动,却又动而不乱,从而在动态中求取平衡。
从个人来看,任何人“谦虚”而“不执着”,便可能不断进步、永不停滞而且日新月异;从文化层面上来看,中华文化空无而不执着,更是有广大的“包容性”。因此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不但不排斥外来的文化,反而把外来文化妥善地融合起来,变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