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尴尬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当自己陷入尴尬局面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力量来化解。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正与朋友们高谈阔论。他的妻子对此早就不满,开始唠唠叨叨,继而指东骂西,后来干脆把一盆水泼到他的头上。朋友看到落汤鸡似的苏格拉底,不禁愕然。苏格拉底却不紧不慢地说:“我早就料到,雷声过后,一定是倾盆大雨。”朋友们听后纷纷大笑,紧张的气氛一下缓和下来,一场风波很快就过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美国会见罗斯福总统,要求共同打击德国法西斯,并争取物资援助。一天早上,丘吉尔正躺在浴盆里,抽着雪茄烟,便便大腹露出水面。突然门开了,进来的是罗斯福。首相和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见面,自然非常尴尬。丘吉尔机敏地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没有一点隐瞒啊!”顿时冲破了尴尬的气氛,两人大笑起来。后来谈判很成功,英国得到了美国的帮助。联想到丘吉尔那一语双关的妙语,或许对谈判不无作用吧。
当别人陷入尴尬局面的时候,也应竭尽全力地帮助化解。
英国作家肖伯纳,曾被一个骑自行车的冒失小伙撞倒。小伙子连连道歉自责。肖伯纳却笑着说:“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加点劲,那就可作为撞死肖伯纳的好汉而名垂青史了。”两人握手道别,毫无难堪。肖伯纳帮助小伙子摆脱了窘迫的处境,小伙子受益匪浅。
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曾在伦敦举行晚宴,那时还是“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宴会中,达官贵人们觥筹交错,相与甚欢,气氛融洽。可就在宴会结束时,出了这么一件事。侍者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们看到那精巧的银制小盘里盛着亮晶晶的水,以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作陪的英国贵族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纷纷把目光投向主持人。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向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造成的难堪顷刻释然。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当然也就使英国国家的利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
善不善于化解尴尬,能不能够化解尴尬,有时候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有个公司新招了一批职员,老总抽时间用点名的方式与大家见面。
当老总念到:“王烨(huá)。”
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
老总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起来,怯生生地说:“我叫王烨(yè),不叫王烨(huá)。”
人群中忍不住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
老总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此刻,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道“报告总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总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叫王烨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
也许有人会说,老总不学无术、心胸狭窄;也许有人会说,打字员溜须拍马、很会钻营;也许有人会说,被解雇的员工实在是窝囊、冤枉。虽然不能说上面的认识没有一点道理,但是至少可以说上面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尴尬的局面。自己善于摆脱尴尬的局面,又善于帮助别人摆脱尴尬的局面,这是一种机变的本领。要具备这种本领,不仅需要智慧和宽容,而且需要高尚和善良。
公平
弗兰斯•稳瓦尔和萨拉•布罗斯南两个人,都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教授、科学家。他们对一些卷尾猴进行了这样的训练或实验:让它们把礼券递给研究人员,并以此来换取食物。
实验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卷尾猴都很愿意配合实验,将礼券递给研究人员,然后得到同样的奖赏——一片黄瓜。就是说,有95%的卷尾猴高高兴兴地把礼券递给研究人员,然后心满意足地接受并享用一片黄瓜。
但后来,研究人员开始给两组猴子不同的待遇:给其中一组的奖赏是葡萄,给另一组的奖赏依然是一片黄瓜。
结果,原来高高兴兴接受黄瓜片的猴子,在看到同伴得到甜甜的葡萄,而自己得到的却是淡而无味的黄瓜之后,认为自己受到了忽视,甚至歧视。
在它们当中,有的猴子不再接受黄瓜片;有的猴子虽然接受了黄瓜片,但是不愿意吃;有的猴子大发脾气,把黄瓜片扔出笼子;有的猴子则开始罢工,不再传递礼券……只有60%的猴子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合作。
实验还表明,如果其中的一只猴子未做任何事情而得到奖赏,同伴们的反应更加激烈,80%的猴子会拒绝继续参加实验。
科学家们发现,猴子天生具有渴望公平的意识。当它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就生气或发脾气,就会做出两岁孩子的父母所熟悉的那些各种反抗。
那么渴望公平的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这使我想到了美国《幸福》杂志曾做过的一个调查:在你和对手之间竞争时,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发出了100份问卷,一个月之后返回了99份。结果,渴望得到金钱、智慧、机遇和公平的较多,一时难分高低上下。
究竟哪一个答案才是一个人与对手之间竞争时最渴望得到的呢?
为了慎重起见,《幸福》杂志便将金钱、智慧、机遇和公平等答案公布于众,并把每一种答案的理由附在其后,为的是请更多的读者参与评定。
最后,杂志社又收到了145封评定信,这些读者做出了完全一样的选择——公平。不用多说,这些读者当然知道,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由此可见,渴望公平在人们的心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治国需要公平。正如古人所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为官需要公平。正如《官箴》所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管理需要公平。对一个人的不公平,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公平不仅是赏罚分明的美德,而且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做人需要公平。做人公平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公平的人增威,不公平的人增怨;增威者留美名,增怨者留骂名。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公平,不仅依靠人有好素质,而且更依靠社会有好机制。
诚实使赝品升值畅销
约翰•米亚特从1987年开始,有7年多的时间是跟诈骗高手、艺术品贩子约翰•德鲁合伙仿制和贩卖名画。出自米亚特之手仿制的名画赝品至少有70多件,经过德鲁的巧妙包装、营销,在国际市场上蒙蔽了不少专家的眼睛,接二连三地将赝品卖给了那些毫不怀疑的买家。
他们的诈骗是艺术界持续时间最长的骗局之一,是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
米亚特主要是仿制英国已故画家的作品,因为德鲁能够深入了解英国绘画作品的历史档案,“给赝品名画加上一个自我证明的历史”。
米亚特把伪造的名画交给德鲁,德鲁经过仔细研究,给赝品造一个假档案,然后卖给有名气的艺术机构或个体画廊。最后分赃,德鲁给米亚特开支票付报酬。
米亚特同德鲁互相利用了几年之后,良心使他对自己的诈骗行为感到内疚、悔恨、厌恶。他建议德鲁把手头的赝品拍卖掉,拍卖所得全部归德鲁,一起尽快结束仿制和贩卖赝品的诈骗行为。虽然德鲁坚决反对洗手不干,但是他们的联手也到此结束了。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骗人一时,不能骗人永远。后来,一位叫内厄姆的买主,几经周折,终于识破了米亚特和德鲁的诈骗伎俩,并向警方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
骗别人等于骗自己,害别人等于害自己。很快,警方找上门,将米亚特和德鲁双双关进监狱。
米亚特对自己所做过的一切供认不讳,宁愿接受法律的审判做诚实的囚徒,也不愿做逍遥法外的骗子。法律是无情的。他因伪造名画被判处一年徒刑,在监狱中获减刑,实际上只在狱中呆了4个月就出来了。
1999年6月,米亚特获释后,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决心做个诚实的人。可是,不少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索要莫奈或尼科尔森的画。盛情难却,米亚特慢慢地又积攒了一批名画的仿制作品。
伦敦好几家画廊很想利用米亚特来大赚一笔,纷纷提出要给他的作品办个展览。沃里克艺术馆也积极跟他接洽,双方一拍即合。
沃里克艺术馆坐落在英格兰的一个小镇,前不久率先在这里举办了仿名画高手约翰•米亚特出狱三年来的首次画展。其中有毕加索、马蒂斯、迪比费和夏加尔等大师“签名”的画作,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
这次展出的画作,是米亚特“诚实”的新事业的集中体现。米亚特在每幅画的后面,都堂堂正正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经常开诚布公地回答参观者提出的问题,也如实地讲述和忏悔自己造假的过去。
尽管沃里克艺术馆展出的画作全是伪作,而且是人所共知的伪作,可仍有不少买家情愿一掷数千英镑地购买。这次展出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展出的画作也很快被认购一空。
诚实改变了米亚特的人生轨迹,诚实使米亚特的名画赝品升值,诚实给米亚特带来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安宁。所有这一切,都是他过去靠欺诈敛财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现在,米亚特可以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心安理得地模仿自己喜爱的画家作品了。
有人的确能在某些时候欺骗住所有的人,也有人的确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住某些人,但是,绝不会有人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住所有的人。欺骗只是一时之计,诚实才是长远之策。走正直诚实的人生之路,自然会有问心无愧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