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进驻日本(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办公室的色调很暗:一张深色木制办公桌孤零零地摆在偌大空间的中央,桌上有一台计算机,沿着隔板墙壁有一排大大的、上头放着花边布垫的沙发椅,若干昂贵而十分有品味的陶瓷器皿,墙上是一片有点褪了色的鹅黄色日本画布。简言之,就是典型的日本年长(很少是年轻的!)男性的风格(从不会是女性风格!),这就是“日本企业”的主流装潢风格。
我第一个碰见的人从总务处来,主要是解决一些例行手续:名牌、电话号码等。我非常幸运能很快见到被派来当我助理的高桥小姐(Miyuki Takahashi),她是个非常聪明、充满活力、落落大方的女孩子,对日产非常熟悉,曾经在欧洲待过,主要是在荷兰,当时在日产的北美部门工作。之前,她从未作过类似主管助理的工作,但她确实帮了我很多忙。我的工作团队成员虽是一个一个陆续加入,但是过程算是相当快而且相当自然,没有任何不协调之处。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说明戈恩必须跨越的文化鸿沟。为了能快速到达顶楼的办公室,日产的高级主管有一部专用电梯,这部电梯就隐藏在大厅正门旁边的墙壁凹处。有一次,戈恩正准备带着高桥小姐一起搭乘该部电梯,却见她在电梯门正要关闭的一刹那又从门缝钻出去,原来该部电梯是禁止基层员工搭乘的!在日本企业里诸如此类与阶级制度相关的规矩多得不胜枚举。这种偶发事件不必说,自然是不会再发生了。
我刚到的时候,人事部同仁们第一个反应是好奇。他们已经在报纸上读过了许多关于我的报导;早在我到日产之前,各家新闻媒体已经把我大肆宣传了一番,说我是“成本杀手”。但是,若要我简述一下当时围绕在我四周的气氛,就是单纯的好奇心。他是谁?他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事情会变成怎样?他会怎么做?
又一次,卡洛斯·戈恩成了“新人”,不过,他的经验早已告诉他该怎样去做了。
我有很强烈的企图心要融入这个环境。过去在许多不同的国家生活过,像是黎巴嫩、法国、巴西、美国;我走过每一大洲,见识过许多不同的文化,而在每一个国家里,除了自幼从家里所承袭的价值观外,我总是希望能够融入当地的生活圈,从来没把自己当成是观光客、殖民者或外来移民。我对自己说,这一段日本探险将会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日本也将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日产亦然。不过,融入并不意味要放弃自己的特质及本性;只是不管怎么说,我将会有所不同。我会试着作自己但避免引起争端,也会试着融入这里的生活,但绝不刻意做作。我没作过任何妥协,但也没有引起任何争端,而且这个职位,不但让我知道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也让我同时能够伸出手来,帮助日本人更开放。他们后来终于明白我一点也不复杂,并没有带了三套不同的剧本来,终究还是一个十分容易被了解的人。当然有些时候压力比较大、精神比较紧绷、也比较疲劳,不过我不记得曾有过情绪失控或大发雷霆的例子,虽然有许多情况原本可能造成上述场面。这样亲切的一面(虽然有时其他人会感觉到我的不耐烦)、待人坦率的一面、想要多知道一点及与人沟通的意愿,也都对我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日本的社会风气也有不少帮助。当代的日本对于冲突事件避之惟恐不及,虽然这不能一概而论。日本这个岛国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动荡的年代,爆发过多次战乱,但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也就是最后几次重大的社会动乱之后,整个国家呈现了少见的社会祥和之气。强劲的经济成长及繁荣创造大量的小康阶级,大约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日本人都坚信自己属于小康阶级。罢工事件少之又少,示威抗议事件也大幅减少。最能反映这种对纷争的厌恶,只要看看律师数量之少即可明白。即便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礼节在人满为患的火车或地铁车厢门前会被抛诸脑后,但是住在都会区的日本人一般在走动时是不会争先恐后的。当然,著名的“日式和谐”实在太过理想而不能当真,不论在企业里或在社会上,暴力依然存在。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压抑自我行为而不与他人发生冲突的社会习俗,在讲究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被视为是难以忍受的。在促成日本20世纪后半叶的强大国力后,这样的习俗在今天已被许多分析家认为是阻碍企业创造力及企业精神的一道障碍,而这却是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欲重新找回其活力所不可或缺的两项元素。不过概略说来,尽管经济萧条又有政治危机,失业率上升及若该价值观已失落,对和谐状态的追寻,仍一直支配着日本人的社会生活。
日本人非常温和有礼,很在乎别人的感受,从来不谈论令人听了不舒服的事情。当他们认为说出来的话会对人家造成伤害,就会保持缄默;不过他们若认为说出来的话会让人家开心,就会非常放心地说出来。日本人的这一项特质甚至造成大多数的人认为你无法成功或无法为公司带来多大利益时,也绝不会多说任何一句话。这倒是让我避免了许多早已了然于胸的酸溜溜的话,因为我实在不需要别人来就“雷诺到底想传授日产什么秘诀及为什么派你来?”这样的主题对我高谈阔论。许多人选择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在我看来,往好的方面想表示他们保持中立,往坏的方面想表示他们还不认同我。一开始就认同我的人并不太多;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仍得面对大家的怀疑。我头几个月是在刻薄的批评及负面评价中度过的。这其实对我也挺有帮助,因为那时我不需继续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扛。但是我很清楚这种不信任到处都存在,这很正常。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