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进驻日本(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最令大多数外国人意外的是,日本人讲的是……日语,而几乎不说英语。地铁站、火车站、路牌(若有的话)、交通标志等等,在东京及日本其他大城市里均已尽可能加上英文翻译,不过各大小商店的里里外外仍然以日文标示,其书写系统实在复杂到令人却步,混杂着汉字及片假名、平假名。到商店里试着分辨去污剂和漂白水吧!
语言也是一道障碍。自己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我们陷入事事都要仰赖别人的处境,过去在巴西、美国或在法国,从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因为我们会说当地的语言,知道该怎么到目的地,怎样开车等。刚到日本,觉得处处受到限制,因为做什么事都要靠别人。想要和别人沟通,得透过翻译;想去某个地方,得有个司机载你去。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你又变成事事得依赖别人。这就是为什么大人比小孩更难以适应,因为小孩子本来就习惯事事依赖别人;小孩子看到的是亲切、微笑、安全感等,然而大人却觉得自己像是退化了,陷入事事得靠别人的处境,这是他们自脱离童年以后便不曾有过的经验。
时间一久,人们终会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应对之道,借着学习一些简易生活日语以应生活所需。东京终究是一座治安极好、环境整洁的大城市,其大众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汽车、自行车和行人在这里共存的和谐程度之高,令人意外。路上的日本人随时准备好对你伸出援手,即使这样的援助往往因为语言的隔阂及地形的复杂性,并不是那么有效果!
现在,我的小孩非常高兴在日本生活。他们交了许多朋友,也喜欢这里良好的治安,即使晚上也可以放心地外出。丽塔也认识了许多人,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步调,还组织了桥牌社团,教大家打桥牌,也打打网球。她认识的朋友里面有日本人、法国人,还有美国人。这占据了她不少时间,现在的日子过得非常开心。
只要把对我们而言依旧很难的语言摆到一旁,就会发现日本文化虽然很不一样,但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这个国家已经对我们全家产生了影响,现在每当我们离开东京,到其他国家去,总会觉得当地人十分“粗俗”。我们的价值观已经改变,总觉得其他地方的街道太肮脏,居民给人的压迫感太重,这就足以证明我们对外界的看法正在改变。
所有在日本的驻外人员都有相似的经验,只要他们在日本住得稍微久一点,保证在返国时会经历第二次“文化震撼”。
在过去的职场上,戈恩当然和日本人打过交道,特别是在美国时,因为所有日本主要车厂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在美国生产部分车辆。在美国设厂(通常是在还未受到AFL-CIO工会组织影响的南部各州)主要有两个原因:因应1985年9月的市场协议(Plaza Convention)后日元对美元升值的必然局面,以确保其产品的收益;并躲避华盛顿当局因为美国三大车厂施压,而经常提出的贸易制裁警告。藉由在亚拉巴马、田纳西及肯塔基等州所创造的数千个就业机会,丰田、日产、本田及三菱汽车努力让人忘却他们正在蚕食美国同业的市场。
可以说在来到日产之前,我就已经很了解日本人了。
在美国替米其林工作的时候,手上就有丰田、本田及日产这三个客户。我们那时卖配备轮胎给他们,而根据当时的实地观察,即可知道无法将日本车厂笼统地归为一类。就丰田、本田及日产三家厂商的风格来比较,可以轻易分别出三家各有不同风格;这并非是要把日本车厂比拟作“日本人”,只是要说明,我们和不同人一起工作时,采用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本田汽车后来到美国寻求它在日本市场上所欠缺的生存空间(甚至势力庞大的通产省都反对这家摩托车厂投入汽车制造),而不愿屈服在日本国内偏见之下。
本田是一家非常讲究技术的企业,他们迅速地采用米其林轮胎,作为进军美国市场的配备轮胎。至于丰田,米其林则花了十年的时间,总算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本田当时曾提供了一辆原型车,所有的轮胎都必须和该原型车兼容才行,本田的工程师团队和米其林的工程师团队之间为此激辩不已。后来本田从日本召来了一位试车手,由他仲裁;他不断驾驶配备上不同轮胎的原型车,故意不去看轮胎型号,只凭感觉决定,然后说:“我要的是这组轮胎。”于是一场争辩落幕了。务实、技术至上、对专家言必恭听,本田汽车呈现了对品牌的包容性,但同时在议价方面十分难缠。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