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仁慈是最重要的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慈悲并非出于勉强,它犹如甘霖那般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传送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波西娅,《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
这是波西娅乔装成律师在法庭上的那段辩护词,她追求的不仅是公平正义,而是更高的目标——慈悲心。波西娅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仁慈。她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有同情心,同时也称得上是最不平凡的女主角。
波西娅的辩护理清了仁慈与公平、正义之间的界线。有了仁慈,就有了公平和正义。波西娅说,仁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她本人也验证了此真理。
慈悲与善良和仁爱一样,都源自于人心的正直和仁厚,它们三者就像一母同胞的三姐妹一样,时时吸引着周围人的青睐,并且还可以驱走人们内心中的恶念,从而使人们受到污染的心灵得到净化。
莎士比亚希望执法的人能够把慈悲与正义进行调和,也许莎士比亚见到当时极其残忍的执行手段时心情是十分悲痛的,砍头、绞刑、五马分尸、活生生地挖出人的心脏并且看见它仍在跳动……这些惨无人道的行刑方式显然不是慈悲的上帝所愿意看到的。虽然公正的刑罚可以使那些犯了罪的人受到严重的处罚,但是这种方式并不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只有通过教育和感化的方式使人心得到净化,整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温馨。
莎士比亚呼吁让慈悲的甘霖来冲刷走砍头、绞刑和五马分尸等残酷的刑罚,这显然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无论在什么时候,以人为本、强调慈悲和善良的思想和行为其实都对人对己有百利而无一害。正如波西娅所说的一样,“它不但将幸福给予受施的人,也同样将幸福给予施与的人”。
很多人不能充分理解波西娅话中的深意。其实当我们心怀慈悲和善念地对待别人之后,就会从中体验到自己在施与慈悲和善良的过程中拥有的一番收获。
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盲人乐师以出色的琴艺受到人们的尊敬,当地的很多达官贵人都以邀请到他弹琴而感到自豪,这位盲人常常在晚上到邀请他的人家里去弹奏,人们发现在夜晚走路时他的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俗话说“瞎子点灯白费蜡”,盲人的这一行为使人们感到十分奇怪,于是有人问他:“你什么都看不见,对于你来说点不点灯笼又有什么区别呢?”听到对方的问话,盲人很平静地说:“虽然我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其他走夜路的人常常因为没有灯笼而看不清周围的道路,我这样做可以给别人照路。”对方依然感到不解,“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盲人仍然不紧不慢地说:“当然有关系,如果别人因为我的灯笼而认清了道路,那他们就可以节省在路上的很多时间。同时他们也不会因为瞎摸乱撞而碰到我,这样,我自己自然也会感到方便和安全。”
在莎士比亚眼中,仁慈心是充满美感的表现,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观念。仁慈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一旦对方感受到你的仁慈,你们之间就建立起了友谊。这其中既包括了曾经得到你的原谅或是帮助的人,也包括曾经目睹或是耳闻你的善行的人们。仁慈可以让你自在、有力量。无论你的年纪有多大,“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作风能让你活得轻松自在。喜欢怪罪他人的作风,会令人陷入良久的烦躁、沉默与不悦之中。
无法原谅他人的人往往希望对方道歉,他们会透露出“对我卑躬屈膝”的讯息,以为这样可以拾回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其实,如果你能原谅其他人所犯的错,他们也会如此回报你。当你犯了错时,他们会帮助你渡过难关。反之,你则随时提心吊胆,深怕自己也有疏忽大意的一天。
对人慈悲,就是对己慈悲。上帝是以慈悲来感化和教育众人的,所以那些崇尚慈悲并且一心向善的人自然会像上帝一样感化周围的人,而且他们自己也会在这种相互仁爱的氛围中获得心灵的升华。自私、狭隘、甚至残暴只能使整个世界都陷于悲惨的地狱当中,而你将处于地狱的最底端。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