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合资基金:鲜花还是陷阱(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林伟萌评价湘财证券和荷兰银行的合资非常中肯,“湘财证券作为一家本土的、介于大中型之间的券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生存发展,要付出很大代价,而合资可以带来很多变化,在当时的买方市场,合资是新鲜和易于被接受的,把湘财合丰这样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基金公司打造成湘财荷银,湘财证券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湘财荷银当时的买方市场今天已经不可再现。合资基金公司已经多到记不住名字,新设一家没什么名气的合资基金公司未必就能在买方市场上吸引到足够的眼球。营销的成本被迫增加。
外资机构参股基金公司开始采取受让股权或定向增资扩股参股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38家基金公司中,盈利的21家,亏损和保本状态的基金公司的股东已经萌生退意,但他们还是向急于进场者报出高价。就在2005年,嘉实基金与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联手,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将先持有嘉实19.5%股份,并具有增持股份达到目前政策所允许上限(49%)的优先权。合资相当低调,股权价格并没有对外界披露。不过业内人士说,这样实力型的基金公司的股权早已经溢价了,一些分析师估计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为嘉实基金的股份支付了高达账面价值7倍的价格,收购资金可能在2 200万美元。而瑞士银行为了收购亏损的中融基金49%的股权估计支付了1 700万美元。
中国监管机构近期开始批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尤其引人注目。此举预计将加大现有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压力,包括中外合资公司和本土证券公司。“当竞争加剧后,处于边缘的公司将被排挤出局,”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负责人蔡秉华说,“很多人将发现他们正和最大的分销商展开竞争。”
当然,“资本市场不会永远如此严酷,而一旦QDII放行,这些合资基金公司的潜力会非常大。”国泰君安证券基金分析师陆晓栋说。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