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合资基金:鲜花还是陷阱(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中国很多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都是从一个存蓄几百只有价值的股票的股票池中挑选股票,而光大保德信把基金经理的喜好程度控制在1%左右。这种投资流程可以使决策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最小化,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上市公司差别极大的新兴市场,仅靠量化投资是不够的,这个在成熟的牛市中运行多年的工具难免无功而返。
能够让外国资本巨头雄心顿挫的还有很多“中国特色”的问题。
澳大利亚首域集团至今未能等到汉唐澳银开业。汉唐澳银于2003年10月27日获得证监会筹建批文,原计划2004年10月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汉唐证券斥股40%,其余股东为澳大利亚首域集团、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和南京扬子石化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30%、16%和14%。
2004年3月,汉唐澳银开始广泛张贴招聘启事,招兵买马,职位包括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及一些行政部门总监。在业内,汉唐证券一直以新锐券商形象闻名,尤其是投行业务,相当出色,还曾与以做赴港上市业务而著称的香港京华山一证券有过携手意向。新锐券商加外资的公司背景,汉唐澳银在业内也掀起过层层涟漪。领衔筹备的总裁为林伟萌的前任——曾担任湘财合丰总经理的李克难先生。这一回他自己来筹备合资基金公司了。
然而,就在开业前夕,2004年9月3日,汉唐证券由于巨额不良资产宣布被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接管。在2004年8月,汉唐澳银的研究员甚至已经开始参加一些交流活动,准备开业了,随着汉唐证券问题引爆,汉唐澳银搁置下来。
谁接手汉唐澳银?一波几折。先后有过意向的接盘者有3家:信达、宏源、中国人保。
汉唐证券的接管者资产管理公司信达没有证券从业人员,因此委托其参股券商新疆宏源证券接管汉唐。一位来自新疆宏源的接管组成员透露,实际上在汉唐澳银项目,汉唐证券还从未注入过资本金,将来接盘者接盘的不过是合资基金公司的牌照和筹备组。
汉唐澳银一度非常希望保险巨头中国人保入主,保险商的资源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是致命诱惑,李克难曾代表部分股东去洽谈,而对中国人保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汉唐雪崩也给人保带来巨大打击,人保在汉唐证券的账户上有面值3.565亿元人民币的国债和5 685万元的现金,人保也非常希望通过汉唐澳银的股权挽回自己的部分债权。不过,基于稳健经营原则,《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此事也不了了之了。
干净的新设公司,基本准备就绪,接手之后就可以发行基金,汉唐澳银仍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项目。宏源证券曾为接管汉唐证券调出70个精兵强将,接盘汉唐澳银也被看做是顺风顺水的事情,宏源副董事长何加武曾洽谈此事。但是宏源随后就爆出5.8亿元亏损,接盘也自然成为泡影。
汉唐证券马上就会宣布如南方证券一般破产清算,资产打包出售,也许信达不会放弃汉唐澳银这样一个项目,信达接手吗,信达如何接手,还不得而知。汉唐澳银何时可以等到开业?
对于澳大利亚首域集团来说,原本和有“小中金”之称的汉唐合作,是一个如意算盘,这是外资进入基金业的一个惯常路径,找一个中小券商,以新设公司合资,更有利于得到公司话语权。但是证券公司全行业涉险,加速破产清算,他们恐怕仍是没有算到。
中国评级机构新华远东(Xinhua Far East)最近对券商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即使是财务相对健康的50家券商,2004年也总计亏损47亿元人民币。而业界也在盛传政府正在计划出资600亿元人民币(合72亿美元)援救证券业的一揽子方案。由此可见,汉唐与澳大利亚首域集团的姻缘难续应该不会只是一个个案。
只有短短7年历史的中国基金业,总是在好运与厄运中震荡轮回。
被外资及分析人士数次用以佐证中国基金市场潜力的是这样两组数字:
一是居民存款与投资的比例。目前中国的居民储蓄已超过10万亿元,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存入银行储蓄的比例为84.5%,只有15%左右用于投资,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美国居民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只占23.6%、英国21.5%、德国37%。
二是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截至2004年10月,基金的总规模已经接近3 000亿,而股市市值仍有4万亿,即使加上券商、保险资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机构投资者比例仍有增加的潜力。以美国为例,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量的80%和纳斯达克市场交易量的60%来自机构投资者。
对比中国的情况,作为机构投资者主力军的基金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是可以遐想的。
湘财荷银挂牌不到两年已经实现盈利,这比起很多行业来说,盈利周期相当短暂,例如投资一家寿险公司,盈利周期为8年左右。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海通证券和比利时富通集团共同成立的海富通基金公司的业绩更是一度让富通基金喜笑颜开。2004年,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的首发数量达到131亿,令业内人士都大吃一惊。如果按照1.5%管理费率计算,海富通一年的收入接近2亿,已经超过了1998年年初就设立的一些老基金公司。
“外资纷纷进入是否一定就会赚到钱,我不想做评论。但是海富通2004年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从长远来看,基金公司背后的背景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公司的治理和品牌。”林伟萌说。
2003年基金业出乎意料地景气,令2004年初的各类基金快卖疯了,在东莞,因为银行资金转账不方便,许多人都是在这个银行取款后,转身背着一大麻袋钱到另一个银行排队买基金。但是随着股市持续低迷,基金业在2005年的发行就急转直下,甚至行业利润被整体摊薄的情况已经出现,基金公司越来越多,而市场大势不佳,行业正在走向微利时代。
国内基金业的行业利润来自管理费,而管理费和基金业绩并不挂钩,只和规模有关,一家基金公司的盈亏平衡点为5 000万元管理费。但是最近,一向不论业绩如何,旱涝保收的基金管理费开始被撼动。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和天治财富增长基金发行时,分别在相关发行文件中承诺,如果单位资产净值低于价值底线,基金管理人将从下一日开始暂停收取管理费,直至单位资产净值不低于价值底线。尽管管理层并无近期对基金管理费模式进行改革的意向,然而从行业发展来看,放开管理费率恐怕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基金合资外方进入的成本显然也在加大。
2003年、2004年,湘财荷银、招商基金为首的合资基金公司问世,随后海富通、国联安等合资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笋。其中,湘财荷银采取了存量股权转让的方式,其他的公司大都采取了共同新设公司的模式——进入成本较低、谈判简洁,这是彼时外资进入的首选模式。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