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因小事而知大节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时候,仅凭直观的观察,并不能搞清楚人的本质。但是如果善于思考,从小事中归纳总结,也能从中发现人的大节。
日本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永禄时期,幕府割据,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是称霸于关东地方的北条氏康。
有一次,北条氏康在战场上同长子氏政一起吃饭,可以想象战时的饭食是很简单的,只有米饭汤。
然而,氏政吃着吃着又往饭里加了一碗汤。此事北条氏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马上产生了联想,为什么氏政连自己饭量有多大都没有数呢?从吃饭吃到一半时又泡一碗汤看来,至少可以认为氏政是个没有多少远见的人。
北条氏康的担心,日后不幸变成了事实。三十年后,氏政终于因为缺乏远见,被丰臣秀吉的大军围困,同弟弟氏照悲惨地战死了,称雄一时的北条氏从此日趋灭亡。
一个现象能反映人的一个方面,比如说话辞藻丰富反映文才,口齿灵俐反映辩才,对乞丐怜恤反映仁爱,大方反映乐善好施,容易畏惧反映性格谨慎,不拿别人一针一线反映廉洁,等等。如果能把这些现象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人的特长和品性。
三国时,武陵郡属荆州。荆州并归东吴以后,武陵郡的樊伷,诱导附近的少数民族叛乱。州都督请求以万人的兵力去讨伐他们,为此,东吴君主孙权召问潘浚。潘浚说:“这容易对付,5000人就足够了。”
孙权说:“你怎么这么样轻视他呢?”
潘浚回答说:“樊伷善于夸夸其谈,但实际上并没什么真本领。
有一次,他曾经设置酒宴招待州里来的官员,可是等到日至中天,还没见酒饭到来,他十几次站起来观望。这是一个小节问题,但就像从一节骨头就可以验证侏儒一样准确。”
孙权听了大笑起来。随即派遣潘浚率兵出征,果然用5000兵力斩了樊伷。
潘浚对樊伷的观察和判断,就和张良对项羽的判断一样,无不是建立在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上的。
宋朝的曹武惠王带军攻克了金陵。南唐的李后主向宋投降,武惠王要他回宫收拾行装,跟随宋军北上。潘仁美想制止李后主回宫,担心他会自杀,不甘心活着做宋的俘虏。
武惠王说:“他刚投降时,我看他到水塘边都吓得左顾右盼,最后,让人扶着才过了桥。如果他轻生想死,一定不会这样;如果他刚烈,应该厨自己的国家同归于尽,不应投降。现在已经投降了。又怎么肯自己去死呢?”
后来,又有人劝宋太祖对那些投降的君王斩草除根,免得他们再哗变。宋太祖笑着说:“想当初他们守着千里之国,拥有十万之军,尚且被我们活捉,如今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家,被我们管着,成为孤身远客,怎么能有哗变的条件?”
铁板烧博士指出――
智者能够从很小的生活细节看出来未来的大事,也能从事物一开始就推测出以后演变的结果。《周易》说:知微是神人。微的意思是事态的微细变化,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微,就应有所领悟,有所行动,不要等待真相完全大白于天下才恍然大悟。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