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五章 放开手享受人生(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放下意味着新生
有一位旅行者,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树枝,上下不得,祈求上帝发慈悲来营救。
这时上帝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好!现在把一切交给我吧,把抓住树枝的手放下吧。”
但是旅行者不松手:“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他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放下。
多数情况下有为可以创造机会,但也有些时候,只有无为才能拯救自己。这样一位不知无为而治的人,上帝也救不了他。
生活中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要得到我们所想要得到的;
第二层,在得到之后要能够享受已经得到的东西;
第三层,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我们想要得到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
聪明人做到第二层,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第三层。
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板准备换上刚买的意大利皮鞋,不小心把从窗口掉出去一只。
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板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
老板对人解释说:“这一只鞋虽然花了我几千元,可现在对我而言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明智的人善于放下,善于从放下中看到价值。
武侠小说界的泰斗金庸先生在自己一生的几次重大转折时,都表现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金庸在十五年间写出十五部武侠小说,获得子巨大声誉,然而到了1970年,他毅然闭门封笔,用10年时间修改出版了一整套的《金庸作品集》。在如日中天的事业中毅然放下,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还表现在他创办《明报》的过程中。
在写作之外,20多年来间的《明报》社论几乎长期都是他写的,逐渐又赢得了政论家的声誉。然而他又主动把主笔交给了其它人,自己偶然动笔。一般的社论题目是楷体字,如果某一天出现是宋体,那就是他亲自写的了,“查记出品,宋体为号”。
写了二十多年,写了那许多《明报》社论,赢得声誉后,能断然改变天天写为有时写,和停写武侠一样,同样需要主动放下的心念与智慧。
一个职务,一种头衔,自然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如此,他毕竟在没人强迫的情况下主动舍弃了,使人看到了他人格的光辉,也使自己获得了安详的晚年。
也有的时候,厄运会不期而至,令我们猝不及防,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时我们要学会放下。主动放下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在生活中,有很多解不开的结,放不下的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让人费尽毕生心力,把本应属于自己的快乐都葬送在上面。这里所缺乏的是一种在放下中看到解脱,看到价值的思维。
印度人用一种巧妙而省力的狩猎方法。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握住的爪子就抽不出来了。
这种办法屡试不爽,捉到了很多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也许人们会嘲笑南亚的猴子太蠢,不肯放下坚果。但审视一下我们周围,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避免这种错误,往往需要极高的智慧与极强的理智。
放下肉体的过度刺激与奢靡无度,不再用损害身体的方式来麻醉心灵,因为那只是享乐,而不是快乐。享乐是肉体的,只有转化为精神上的感觉,才能成为快乐,成为精神上或命运方面的升华与圆满。
所有这些,都是放下的价值,也是放下后所能享受的人生珍宝。不明白这些,我们都将付出代价。
为道日损与放手
有一个人有事要到远地去,动身时叮嘱仆人说∶“你要好看守门户,同时也要好好照管住系驴的绳子,不要让驴跑了。”
这个主人走了以后,有一天,碰到邻村在演剧弹唱得很好听。那个仆人听到后,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观看一下。于是他就把门板拿了下来,放在驴背上,牵着驴子去看戏。仆人去后,家中所有财物都被窃贼偷得一空。
等到主人回来,他看到家中财物都没有了,很是奇怪。就查问仆人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仆人回答说∶“主人叫我看守的是门、驴子和系驴的绳子;现在这三件东西都好好地存在着,并没有缺少。别的一切,我都不知道。”
主人听了更加气恼,大声责骂仆人说∶“你这笨蛋!叫你看门,正因为屋里有财物,现在财物全丢光了,留着一扇门有其么用呢?”
并不只是愚蠢的仆人才犯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地劳作,挣钱,这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享受人生的快乐与圆满。可是有多少人看自己的时候,不是只盯住鼻子尖前面的东西,而忽视了人生中的终极目的呢?
在一张白纸上画上一个圆圈,里面代表我们拥有的东西,那么空白就代表外面的世界。没有人会愚蠢地认为,把整张白纸涂黑,就能得到一张美丽的画卷。
可是体现在生活智慧上,一般人只知道占有的好处,不知道空白的作用,这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看到本质。把目光从自己得到的东西上移开,去发现人生的无限广阔,这就是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
老子就曾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是求天天有增益,明道却是要求天天有减损。减损又减损,一直达到无为的境界。到了无为的境界,那就没有不能为的了。)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道理可以扩充到一切精神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比如说旅游之乐与跑车,比如说一枕美梦与房子……。
一般的学习,是要渐渐增益知识,日积月累,知识也便越来越丰富。积久之后,智慧的境界也便越来越高。一般的财富,要渐渐地增加拥有,日积月累,财富就越来越多。
我们所占有的知识和财富,都是一些具体化的东西。但是混沦一体,既无方隅又无把柄,也不可分割,快乐就是快乐,不快乐就是不快乐,没有说一半快乐一半不快乐的,悲喜交集并不是快乐。
因此,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个局部、侧面去实现,甚至于根本不可能由哪一局部得到快乐。快乐却不然。然而人们却习惯于用追求具体事物知识的办法去认识快乐,认为得到这个可以快乐,得到那个可以快乐,总想着从某一件事物上下手去得到快乐,不明白快乐是不可用物质来得到的,也无法把它寄托于物质。
快乐本来无所不在,人身之中本来具有,问题是人们平时习惯于追求外在的东西,却掩蔽了本来具有的快乐天性,当然摸不清方向。只有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尤其是排除平时的追求中养成的占有与依赖,不执着于有无,才能发现快乐。总之,快乐要求虚净其心。虚为乐舍,心虚快乐自然来居。静中体会,才能悟得其中真谛。
因此快乐之途与通常求学求财之道大有不同,甚至于可以说,与它们大相径庭:一个要日益,一个要日损。
所谓的损,就是要求减少内心对外界事物的依赖。
有一位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兵,解甲归田回到老家以后,在自己的门口的街边摆了个小摊,卖拴牲口的链子。
这种东西只有春秋农忙时用得多,平时生意一般,可是他并不在意。夏天的时候,他把货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他一般都在竹椅上躺着,摇着自己的蒲扇,把祖传的一把紫砂壶拿出来喝茶。
有位文物商从他的门口经过,老兵身旁的那把古朴雅致的紫砂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是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0000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0000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兵先是一惊,马上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血和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兵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陪了他近60年,在每一次战争结束后,他都是坐在椅子上端起它,把喝一口甘甜的茶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
他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0000元的价钱买下它,他失眠了。原来的时候,他在作战的间隙就能伏在冰冷的马背上做一个好梦,可现在在熟悉的椅子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总觉得什么东西在牵肠挂肚。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要小心翼翼地直起身来把壶放好,放好以后还要用手扶一下,这让他非常别扭。
有一天,他带着些苦笑把这把名壶拿到手里把玩,一不小心差点脱手,他登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突然有所醒悟:“为什么当年我当年在沙场上出生入死时从来没有过畏惧,现在却吓出一身冷汗?现在我的一举一动、一愁一笑,居然都围绕着这把紫砂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0000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兵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紫砂壶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他仍然卖拴牲口的链子,过得平静而逍遥。
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为道日损,似乎显得苍白和粗糙,但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精细的:为道日损就是快乐地放下已经成为束缚的东西,享受得道的人生。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