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股票市场(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写作本书时,亚太地区的股市已经连续几年一蹶不振了。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但从多样化投资和资产分配来积累财富的角度,对当地股市的展望也许并不是特别重要。
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发现”了亚洲。当地经济蓬勃发展,股价飙升。在世界各地,人们都谈论着“亚洲奇迹”和“小虎经济”,对亚洲充满乐观。当地投资者迅速赚了大钱。个股的短线交易是最常见的投资方式——至今也仍然如此。
此后,亚洲金融危机于1997年降临。股票和货币大幅贬值,许多外国投资逃离了这一地区。1999年以后,股价开始回升,但股市已令许多投资者心惊胆寒,他们争相出清手里的股票。这种投资心理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日子不好过时,许多人都蜂拥撤出市场。
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分析以下问题:
誗在财产分配中至少保留一小部分股票的理由(但不一定只是亚洲国家股票)。
誗短线交易为何是很差的投资策略。
誗选取个股存在的问题。
誗为何从长期来看,多数投资者通过共同基金获得的收益要优于购买个股。关于共同基金,我们会在第10章具体讨论。
股价为何会不断变动
观察一下股票的K线图,你就会发现股票的价格是不断变化的,经常在一天中也有很大差异。乍一看去,你可能会觉得这毫无意义:一家公司怎么可能在周二11点的时候值300亿美元,在周五下午3点时值260亿美元,下周一开盘又变成了290亿美元呢?一家在全世界有几千员工、有那么多长期合同和宝贵资产的大企业,它的价值怎么会如此忽高忽低?
事实当然是:股价并不能完全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出一家公司的价值。至于该如何百分之百精确地衡量公司的价值,就连专家们也各执己见。他们中的多数人会认为,对公司的价值只能作出一个大略的估计。
尽管股票市场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用于更好估算公司价值的分析方法却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被开发出来的。股票分析法的创始人本杰明•格雷厄姆(生于1895年)总是喜欢用下面的比喻来展示股价为何总是处在变化之中。
对付“市场先生”
设想你和一个叫“市场先生”的家伙共同拥有一家公司,而他是一个狂躁抑郁症患者。在一整个工作日里,他不停地跑进办公室来,一会儿说要从你手里买点股份,一会儿说想卖给你一点。通常情况下,你对他不理不睬,只是专心经营公司,想着如何让它赢利。
市场先生不停地改变他对公司价值的估计。比如说,当他一读到报纸上有什么不妙的消息,就会跑进来,要以低得离谱的价钱把他的股份卖给你。而如果公司经营状况不错,他又立刻自信得过火,得意到可笑的程度。他会向每个人宣告:公司将永远一帆风顺。在这种乐观的情绪里,别人要买他的股份他会叫个高价,而他也同样心甘情愿地花大钱买进你手里的股份。
有时候,你会满足市场先生的要求,同意和他交易。如果他愿低价出售手里的股份,有时你也会买点儿。如果他愿以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价格收购你手里的股份,有时你就会卖点儿。
本杰明•格雷厄姆强调说:股价是非理性的,并且受“市场感觉”的驱使。“市场感觉”就是指在那个时期投资者们的感觉如何。他自己的方法是,完全以数字为基础进行分析,而他同时也不断强调公司账目通常是很不准确的。
如果说,股价不能告诉你一个公司的价值,那么公司的年度报表是否能让你看得更准确呢?也许吧,但是也有许多因素会使报表失去准确性。这就是为什么职业股票分析师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借助其他信息解读、分析公司报表上。
深入分析公司账目
大多数职业投资者都把利润(或者叫“收益”)看成最终检测价值的因素,但它又是很难准确衡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公司经理人、所有者(股东)和债主(如银行和债券持有人)之间,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从而导致会计账目的失真。
在多数地方,公司高层经理们手里的股票很少,甚至没有,他们最关心的是工资和饭碗的安全,为此总是想方设法把账目尽量弄得好看点。而另一边,公司的所有者们则盼望看到更多的利润——无论这些钱是被用来分红还是再投资以促进公司成长——他们还盼望看到股价的上涨。第三群人,也就是债主们,关心的则是按时按约收回借款,他们并不太关心公司的成长。
公司的账目往哪个方向倾斜,则要看这三群人中谁占上风。在一般情况下,经理们喜欢乐观地估计销售和利润,同时忽略成本和债务。所有者们喜欢听到这类报告——只要它们是真的。而债主们则要求看到非常保守、甚至是悲观的账目,以便保证他们的钱能及时收回。
另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对于全球性的公司来说,没有一种世界通行的会计准则可以适用,而各种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大得惊人。以下是一些例子:
誗有的国家允许企业自己选择如何处理某些会计项目。这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使得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业绩变得难以比较。
誗当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时,它通常会支付比收购对象资产价值更高的价格,这笔差额会被列为“商誉(goodwill)”。而商誉既可以算作一次性成本,也可以长期摊销。
誗有的国家允许公司重估资产。比如说,如果它们拥有房产,而房产的市场价格上涨,则可对其进行重估。其他国家则坚持,资产永远只能按原始购买价来估价。
誗一些国家要求大企业集团制定“合并报表”,以使人们了解集团旗下所有企业的整体情况。而对于部分拥有的企业是否应归入合并报表,各国则有着不同的规定:有的要求持股10%就要归入报表,有的则规定持股50%才需归入报表。
誗在亚太地区,很多上市公司被一小群股东控制着,而这些股东又另外拥有私人企业。有时候,其他股东要完全弄清公司的股权所有状况并不容易(股权所有状况可能会经常变动),因为国家对私人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比较低。
誗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同样强调向股市上的投资者披露报表信息。比如在德国,人们认为公司报表的主要用途是提供纳税数据和分红,而不是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关于公司价值的信息。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