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生活中的“成本”(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如果别人购买了那台机器,却无法实现你能实现的利润,那么应该提高价格的就不是那台设备,而是你。是你特别的才能带来了利润。是你更加值钱了,而不是机器。这时候,使用你,就是成本更高的活动。当人们争夺你的时候,你的薪水就会提高。竞争无处不在,其结果是利润迅速转化为成本,使得一切资源的回报率趋于相等。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聪明的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会分辨“初期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区别。你花10元的“初期成本”购买了面值10元的邮票,这一举动的成本是多少?是零。因为你可以把邮票按照原来的价格卖出去。你的举动并没有令你失去什么。但是,你花10元买了一个汉堡包并咬了一口,你这一举动的成本是多少?是10元。因为吃过的汉堡无法转卖出去。
“沉没成本”是那些后来的举动所无法挽回的成本。无论你继续吃完这个汉堡,还是丢掉,那10元都是你没有办法收回的。所以,你用10元的“初期成本”购买这个汉堡包时,其“沉没成本”是10元。
投资和入行的“门槛”,不是“初期成本”,而是“沉没成本”,因为它一旦投入就无法挽回。学习古汉语的沉没成本,比学习英语的沉没成本大,因为英语的知识比较容易转化为其他欧洲语言的知识,但古汉语比英语更难挪用。
电话公司铺设的电缆,几乎不能用来做别的事情,所以它的沉没成本很大。在决策前,必须考虑铺设电缆的成本,看看未来的收入是否足够抵偿。但是,电缆一旦完成铺设,它就成为沉没成本——它不再是成本,不再影响以后的行动决策了。只要收入能够抵偿维持经营的成本,即使无法收回沉没成本,企业也应该继续运作下去。
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电话公司来说,它可以用非常低的价格阻吓新竞争者的进入,因为既有的电话公司已经完成了投资,所以无须考虑已经沉没的成本,只要收入足以抵偿运营成本就可以了;而新竞争者由于还没有动手投资,所以必定要求收回全部的成本,否则就不会投资。可见,如果政府为了刻意营造“竞争”的局面,便扶持新竞争者进入,那可能是一种浪费。
我小时候学习拼音的成本已经沉没。我现在用拼音输入,效率虽低,却无须重新学习。五笔打字虽然效率高,但必须投入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掌握。我花不起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是用效率较低的拼音输入法,我感觉这更经济合算。
注:本文部分内容经授权改编自阿尔钦(Armen Alchian)《大学经济学》(University Economics)。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