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8节 [焦点]天津图腾(7)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五、新天津制造
制造业化蝶
传统产业已经逐渐淡出天津工业的历史舞台,而新的舞台上,天津工业又在挥洒怎样的篇章呢?走进天津,听到最多的就是“嫁改调”。
10月22日,天津市经委主任王治平带领着全市工业系统的数十位老总围着天津钢管公司、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转悠”了一整天。然后大家在天津钢管现场办公,召开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推动会。会上,天津纺织、天津钢管、汽车、中环电子等四家企业介绍各自的经验和发展思路。
“新的一轮行业调整就要开始了,这次调整不再以单纯的企业为节点一个个进行调整,而是从天津的整个行业布局出发,进行行业调整。我们要从全行业着眼,打破母公司、子公司、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的界限,通过优良资产重组集中,建立新的企业形态,反过来推动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王治平说。
“引进一个好项目、形成拳头产品、带动整个行业、救活一批企业,这种模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了,现在需要成线成片的调整,发挥积聚效应。”王治平一再强调。
1.十年图变
在天津,“三五八十”这句话,人人耳熟能详。
1993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五八十”四大阶段性奋斗目标,即:“三”——到1997年提前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五”——用5至7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八”——用8年左右时间,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嫁接改造调整;“十”——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用8年左右的时间,利用引进外资,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一遍”,就成了一个催人奋进的具体目标,而此后又因形势需要,市政府要求各企业提前2年完成嫁改调任务。据天津市政府官员介绍,截止到1999年底,天津784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了嫁接改造任务。
天津的发展之路是不平坦的。据天津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乔富源介绍,“文革”期间,天津由直辖市变成了河北省的省会,一当就是8年。接着便是1976年的大地震,天津又用了8年的时间搞重建。当天津一觉醒来时,才发现游戏规则已发生了改变,国家实行拨改贷了。自身底子薄,又没有政策上的倾斜,天津只好在“改革开放”的国策上用足用好,以“开放”促“改革”,大力引进外资。
“我们要用国外的资金、项目、好的管理经验来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使先进的思想融入市场经济最根本、也最有竞争力的细胞中。而现在回想起来,十年前我们引进的竞争意识、质量观念管理对于当时的国有企业是一次很好的冲击和洗礼。”乔富源说。
8年一晃而过。天津的工业总产值已由1992年底的997亿增加为2002年的3718亿元,在硬指标之外,天津在大中型骨干企业中也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据天津经委的官员介绍,截止到2002年底,天津8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按照公司制要求挂牌运营,80%的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天津共吸引近30个国家和地区12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中的95家。天津累计协议利用外资73.87亿美元,而这部分资金的90%被用在了嫁接改造国有老企业。8年来,天津共进行了1220个嫁接改造项目和585个重点技改项目。“在实施改造时,我们强调一定要抢占技术制高点,宁缺毋滥,不欠技术账。”王治平说。
现在,包括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冶金、化工和新能源及环保在内的津门六大支柱已初具规模。
2.宏图再展
据王治平介绍,天津已着手进行的新一轮调整将打破过去一厂一策的方式,注重于对整个行业的调整,通盘考虑行业的产业定位和整体规划,并对全行业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他强调此次产业调整重点要克服盲目性,经委已制定了《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各行业都要围绕规划制定自己的实施方案。
目前天津基本上已经完成对冶金行业的新一轮调整,马上要推进的是纺织和医药整个行业的调整。
冶金行业调整和天津市工业东移的总体规划紧密相联。天津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告诉记者,1999年,国家在钢管公司实行债转股后,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组成董事会。之后,企业发展势头很好,2003年基本上完成回购。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也在积极拓展产品,延长产品链,还要在天津开发区建设一个工业园,并积极筹划天津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为进军资本市场做准备。王治平介绍,天津政府调整冶金行业的下一步计划是启动天钢东移二期。并且要把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园扩大为10平方公里的规模。
纺织行业的调整则是搭乘海河开发的顺风车。天津纺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增光告诉记者,随着海河开发的深入,沿岸将会出现4个纺织企业,共占地约600亩。现在该公司已经在天津空港加工区规划了1.83平方公里的土地,把分散在市区各厂的优良资产剥离出来,形成优势,统一注入到天津纺织发展有限公司这样的母体中,让她焕发青春。
天津的医药系统也有大动作。据王治平介绍,医药行业未来计划要从几个分散的医药企业中剥离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在操作的就有与中国华源集团的重组,此外还同国内外5家企业正在谈判,年底会有消息。
王治平承认,天津以前在资本市场不是太积极,整个天津在深、沪市场只有21家上市公司,“以后天津肯定会在资本市场好好作为,用出让股权和上市募集的资金投资新项目,对企业实施新的行业调整。”(记者许圣如)
打造地方“通产省”?
7月中旬,有关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文件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向地方下发,这标志着中国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
此次改革在原则上,最后仍然要报请中央编制办批准。省一级政府的机构改革方案目前都已经上报,现在批复的只有北京、上海等几家。
在新的一轮机构改革中,为了实现新一轮天津产业调整,天津市政府又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架构与之匹配呢?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介绍,此次机构调整的特点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2003年上半年就已启动,主要是将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在省一级成立与中央对应部门,原先的省经贸委原则上撤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中,大体改革框架基本上是与中央部委对口,但不强求。
天津计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天津机构改革方案还没有公布,因为在天津市编制办在没有得到中央的批复前,不能明确未来具体的机构设制。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大的方面,如组建国资委;市政府授权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成立发改委,将市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职能划入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撤销市体改办。这些对口的部门调整应该有的。”据市经委一位官员介绍,天津仍将会保留经委,并且会把商委合并到经委,再将外经贸委与新的经委合并,同时旅游委也很有可能并入经委。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原来的经委、商委、外经贸委和旅游委四个委办共同组成的“产业经济委员会”。“同日本的通产省差不多”,这位官员说。但天津商委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天津的商业领域比较特殊。如果从部门监管角度考虑,他认为商委有必要保留。
在北京的机构改革方案中,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工业促进局”横空出世。“这种‘专卖店’的制度设计反映了北京的定位:选择重点突破优势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评价。这位专家还认为,工业促进局剥离了原经委资产管理、工业外贸、宏观政策等职能,其主要工作就是“抓生产”,而且更偏重于微观管理。工业促进局不会以行业监管部门的身份出现,其定位与国际概念接轨,类似于香港的生产力促进局,是服务型机构。或许,这对急于完成新一轮行业调整的天津会有所启发。
(记者许圣如)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