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7节 [焦点]天津图腾(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四、区域定位
借鉴“双子型”城市发展模式
环渤海经济圈已成为现实的选择。就此问题,《21世纪》专访了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连玉明院长、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郭培章司长、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白长虹教授。
《21世纪》:您觉得天津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
白长虹:天津的定位应抓住几个主要的东西:一是港口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二是建设一个城市中心区,三是要做北方的制造中心。从策略上来讲,就是要充分利用北京的优势,通过发展港航产业和建设天津CBD,改变天津的城市形态,将天津建设成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大都市,同时力争将天津发展为北方的金融中心。
《21世纪》:天津与北京的关系是天津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你能否对此作更深的论述?
白长虹:长期以来,天津与北京的关系一直定位不清,这严重影响了天津的发展。北京作为首都,有很强的资源吸纳能力,处于强势地位。你说北京应该只是政治中心,经济让我们来发展,这是没用的,北京当然也要发展自己的经济。你不能说它应该怎么样,你决定不了它。
天津管不了北京,但是天津可以通过自己的政策和更多的渠道,包括中央的政策等,主动协调与北京的关系,充分利用靠近北京的优势,少考虑一些天津由于北京的吸纳力而失去的东西。
《21世纪》:具体来讲,天津可以利用北京的哪些优势?
白长虹:我们研究了世界上若干城市,发现一种首都和港口城市的双子型发展模式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像日本的东京和横滨,韩国的汉城和釜山。天津可不可以学横滨呢?重点发展港口依赖型产业。
同时北京作为首都,它的商务成本越来越高,比天津高60%~80%,这也是天津可以利用的一大优势。天津可以考虑把北京的一些活动转移过来,使北京的功能定位向更高端发展。一个企业有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经营中心和行政中心等,行政和研发中心可以设在北京,经营和制造中心可不可以放在天津呢?我们只需要吸引一部分这样的企业,对天津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21世纪》:您觉得天津要发展成国际港口大都市,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白长虹:现在天津只能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港口城市,与国际化的港口大都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在政策法规、交通物流、技术创新、人才、专业化产业群落、现代服务业、整体软硬件基础设施、发达的市场网络和城市形态等方面都需要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港航产业比例要非常强,要有非常强的国际物流业,要能处于国际物流业链条的核心地位。
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天津城市的空间布局,应该解决它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不仅是看得到的形态,还包括交通网络、人文环境一个整体的情况都需要改善。
《21世纪》:您一开始提过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天津CBD,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呢?
白长虹:经验表明,CBD对一个城市的辐射能力非常强。我们正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天津有没有必要及能不能发展CBD。
CBD的经济是超越本城的,要有对外地的辐射力。天津的未来定位是国际化的港口大都市,是有建CBD需求的。
《21世纪》:天津CBD如何定位其与北京CBD之间的关系?
白长虹:全国也没几个CBD,天津离北京这么近,北京的CBD现在尚未成熟,天津是否有必要建?这个疑问是很正常的。
我们仔细研究发现,如果在功能定位和策略设计上足够好,天津CBD可以像天津市的整体定位一样,完全有可能利用北京的优势。对照北京与天津“首都和港口城市的双子型发展模式”,北京和天津的CBD也可构建功能上互补的双子型。
我们没必要一定要吸引跨国公司的总部来,可以吸引一些职能中心来天津CBD。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方式对物流、制造和贸易要求很高,这几点天津发展得好的话都可以满足。
其实不仅是跨国企业,国内企业发展大了,也在考虑企业中心的重新设置问题。像河北、山西、陕西和新疆等一些大企业,可能就会想到总部的搬迁问题。现在他们考虑的多是上海和北京,为什么天津不能吸引他们过来呢?
(记者覃爱玲)
环渤海经济圈合作新契机
《21世纪》: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迅猛,您怎么看其整体发展态势?京津处于怎样的位置?
连玉明: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将会崛起五大城市群,我们概括为五个“三角”。第一是长三角,它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第二是珠三角,它现在正由原来的不自觉走向自觉的整合,而泛珠三角正在形成;第三是京三角,以京津为中心,包括京津和冀北地区的10个城市,京三角的发展又将会拉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第四是东三角,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为契机,发展可以有两种模式……这五个三角将会成为21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的多元增长极。
从发展态势来看,长三角属于主动整合型的,从产业分工、产业网络、政府的协作体系、共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珠三角属于被动适应型,内部分工没有完成;京三角目前还属于停滞对抗型,京津对抗的结果是“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
北京现在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天津也提出了打造港口城市的设想,但二者的联合一天完不成,这些设想都很难实现。
《21世纪》:那么,京津合作的空间在哪里?
连玉明:首先在于共同市场,是市场利益的最大化和一体化。在共同市场的概念下,首先要进行市场分工,在产业战略上进行分工,最终北京和天津形成一个“前店后厂”的格局,天津成为一个商店,发挥它的港口和贸易的优势来拉动发展,北京则要用其强大的集聚能力来整合资源然后进行扩散。
现在说“天津吃不饱”,就是因为天津港口城市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北京因为没有港口经济的拉动,发展也受到影响。由于产业分工没有形成,京津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资源也就没有转化成资本。
《21世纪》:要完成京津资源到资本的转化,您认为面临的障碍主要有哪些?
连玉明:概括起来有三大障碍。首先是双方观念上的障碍,缺乏全球一体化思维和区域一体化思维;其次是制度上的障碍,长三角、珠三角发展都是市场主导型的模式,先是由企业参与、市场主导最后才到政府间的协商和政府间的制度安排。而京三角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京津合作完全靠市场的力量是难以推动的,所以我认为京津一体化问题一开始就要进行政府的推动,要进行政府高层间的制度性安排,没有行政推动,京津合作是不可能的;第三是行政区划上的问题,不光是京津,全国现在都存在这个问题,行政区划滞后于经济区划,这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大障碍,这个方面不改革,就会影响到整个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21世纪》:如果按您的说法,京津靠政府的强制力进行资源整合,会不会再次出现行政指令代替市场决定一切的问题?
连玉明:因为市场主体之间没有冲动,所以合作就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而不会是自下而上。虽然最终的合作是要通过市场来完成,但是开始还是要有行政的推动,尤其需要中央政策的推动。
《21世纪》:就目前的情况看,您认为京津合作的契机在哪里?
连玉明:最大的契机就是奥运,京津合作打造新的奥运圈,最终会促成“京三角”的崛起。如果失去了奥运这个契机再进行资源整合就很难。(记者王梓蒋明倬)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