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六章 用人之道 盘活人力财富(1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东方希望集团老总刘永行在企业界有一个很有影响的作法,就是善于用外行作管理干部。1992年重庆分公司急需一位老总,因发展太快,手边没有一个能胜任的人。曾有人介绍过一位正大公司的老总,刘永行想:这位老总离正大奔希望无非是追求更高待遇,假如有人出更高的价,他还是会走的,所以这个人被刘永行拒绝了。后来经人介绍找到一个国有单位汽修厂的老总,一谈,刘永行发现该老总思想品质好,有很强的基础管理经验,缺点是外行,没干过饲料行业。但刘永行还是决定冒险用他。刘永行给他配备了懂生产、技术、财务的干部,让他放手工作。几个月后,刘永行惊奇地发现,他非常好学,又能把国企学到的知识、经验充分运用到管理中,很快就成了内行,带领重庆分公司创造了很好的业绩。谈到成绩,这位干部说他只想尽快当内行,自己也奇怪会有这样大的潜力可挖。
刘永行认为,内行到希望来,虽然是轻车熟路,甚至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但原有企业文化培育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而转变人的观念是很难的,要他认同希望公司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管理模式,往往是过程长、代价高、得不偿失。而有的人虽然是外行,只要思想品质好,有基本的管理能力,有急于当内行的动力,我们的企业文化就能开发他的潜力,使他的追求上升到更高目标,在努力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让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他成功了,企业就成功了,这是一个双赢的机会。如今,东方希望集团100多家公司的总经理没有一个是干过饲料行业的厂长、经理。
此外,刘永行认为这种用人制度还有力地维护了东方希望的企业形象。不在同行内挖人才,带头维护行业秩序。刘永行用外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培养内行的过程,他的做法给企业带来强大的活力。
“筑巢引凤”
人才要吸引,靠企业的魅力去吸引。
通过感情因素的加入增强企业凝聚力,反过来说,想更好地推行企业制度目的,完全在于更好地激发人性,发挥人的潜力。
吉利集团老总李书福,虽然在《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相对于2004年的第47名下降到了83名,但是他作为汽车狂人的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在用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李书福认为用人不能用管的办法,管得住人,管不住心。人才要靠吸引,靠企业的魅力去吸引。
1994年,李书福计划开发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厂房未造,技术人员未来,李书福便红红火火地建起了专家楼,当时许多人不理解。而实践证明“筑巢引凤”这一招真灵,实惠引来了四川、江西、安徽等10多个其他省市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到了吉利就有了一个舒适的家。事业初创期,李书福手头资金十分紧缺,他却划出41亩土地,投资4000多万元,安置2500多人住进专家楼和职工宿舍。李书福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这支主力军。
李书福还有得意的一招:“我要让吉利集团的每个员工都成为老板”。吉利集团内部实行层层承包,形式灵活多样,你可买一台机器,一个车间,一个分厂,这样所有的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都是集团的老板。能力大当大老板,能力小当小老板。吉利6000多人中,已有近4000人是大大小小的老板。
李书福投资上亿元办吉利大学。这么做的初衷就是办一个专门生产人才的特殊“车间”,一句话,为明天储备人才。
李书福办大学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早在1992年,李书福就为台州办大学而奔走呼号。1993年,李书福控股创办了职业技术学校。以后又向浙江工业大学捐资1000万元,联办吉利学院和吉利工业研究院。李书福还投资近亿元,征地270亩,创办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2000年在校生达800多人,拥有20多名教授、副教授,学生来自香港等10多个省市和地区。学院还同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采用西肯塔基大学教材,学生在3年内修完规定学分后,于第四年赴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学习一年。
李书福还通过合资的形式,投巨资,在北京办一所国际性、开放性的高等学府——吉利大学,既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又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李书福对人才的渴求,打动了无数“千里马”,他们纷纷投奔李书福,各种人才在他们的岗位发挥着他们的巨大作用,为吉利集团的再次起飞,作好了一切准备。
用人用到位
领导的做人之道、用人之计、管人之法,是最为瞩目的三大焦点。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难得,因此必须十分爱惜人才。爱惜人才,最主要的是要知人善用。如果使用不当,长处得不到发挥,一切等于零!因此,在用人方面就要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对楼忠福来说,1986年那个兵器部富阳疗养院工程是他的第一个项目,可收获的不是原始的资金积累,而是一个教训。
这个工程是楼忠福刚接任三建公司经理之后中标的第一项大工程。以投标的方式争取工程,三建公司还是第一次。在建筑行业搞公开招标投标,在当时的中国,也算是一件“学习国际惯例”的新鲜事儿。
但是很快,三建的经验、技术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就充分暴露出来。工程队一进入施工场地就傻眼了,当时他们是按照普通平基来制定标书的,可事实上那是一座石头山,坚硬无比,打一条沟都很费劲,加上施工环境的限制,作业起来难以施展,进度非常慢,许多人虎口都裂了。
结果是虽然做了一个大项目,但楼忠福没有赚到钱。
楼忠福说,这是他的第一桶金,他从这里挣得了质量和信誉,也挣得了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