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五个月:继承来的产业最有麻烦(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报社内部有不少人觉得搞报纸没前途了,报纸早晚要被电视取代,有的记者干脆交出了记者证,应聘到电视台去发展。
胡仙决不相信报纸就这样完了,她决心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而且要办好,于是她开始做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半年的跟踪调查,胡仙从汇集的信息中发现,人们并不是不需要报纸,而是不喜欢那些干巴巴的新闻,他们越来越多地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具有可读性。有一位读者的话对胡仙震动很大,这个被调查的读者说:“今天的人这样忙,希望读报而获得愉悦,就是寻人启事也应该让人读得轻松啦!”
读者是上帝,这是报纸仍然可以获得生存希望的信息,胡仙找到总编们,向他们提议:第一要增加报纸的信息量,加强和经济界、文化教育界、行政界的联系,以增加反映各界的信息;第二要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文章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有趣。胡仙说,我们不是要与电视抗衡,而是让报纸同电视合作,加强对电视节目的预告、介绍和评论,求得共存与双赢。
星系报业因此又战胜了一次冲击,经受住了考验,并且更上了一个新台阶,1973年至1974年度的《星岛日报》,缴税后的盈利近1500万港元,这是令欧美很多大报发行人也极为眼红的。
今天的香港不同以往,报刊日益增多,人口数百万的香港,报纸多达一百多家,与其他行业相比,报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胡仙在竞争中表现出非凡的魄力和胆识,她彻底改变过去的发行办法,利用通讯卫星把当天在香港发行的报纸内容传送到纽约、巴黎、伦敦,在当地做到当天印刷当天发行。为此,胡仙不惜血本,聘请了许多外国专业人士作顾问,在报社安装了电信设备,接收报社派驻世界各地的记者发回的信息,星系报业的销售量突飞猛进。
1972年5月,星系报业有限公司更名为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胡仙继续出任董事长。
星岛报业有限公司改名后的第二个月,发行上市股票。当时正值股市欣欣向荣之际,她的公司不失时机地把412.5万股股票上市。
香港市民看好星岛报业的效益,尽管每股二元的股票升值后卖六元,市民们仍然争相购买,在股市的高峰时刻,“星岛”的股票竟被炒至每股二十余元的高价。
“星岛”上市前,胡仙本人拥有96.7%的股权,“星岛”上市后,胡仙本人仍持有86.7%的股权。如果按股市高峰期的价格计算,胡仙在“星岛”的股权就值4.3亿港元。
到八十年代,星岛报业已由胡仙接手时的年利润百万元左右,一跃而至年利润1亿港元,而“星岛”的女主人,也由当初文弱的千金小姐,终于变成世界瞩目的最有财势的女人之一。
“卡尔·范·安达奖”是美国俄亥俄大学颁发给对报章出版及新闻业作出长期贡献的人士的最高荣誉。该奖项自1968年创立以来,只颁发给美国的出版家和新闻从业人员。但是,在1988年却颁发给了胡仙,使她成为第一位得奖的外国人,并使“卡尔·范·安达奖”从此成为国际性奖项。
“卡尔·范·安达奖”何以对胡仙独加青睐?
《星岛日报》是以中文出版及中国人所拥有的报业集团的“旗舰”,它是最大规模的中文报业集团,虽然与西方国家的大型报业集团比较,它还是逊色的,例如外国的汤普森报业旗下拥有97份报章,甘尼特报业拥有90份,梅铎集团也拥有50份。
但《星岛日报》从创刊以来,已取得华文报界历史上罕见的崇高地位,在胡仙的领导下,它做了其他报业人士不敢尝试的事情,而且取得了成功。
胡仙将《星岛日报》发行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7个主要城市,7个地区都沿用《星岛日报》这一名称,而且每个城市出版的《星岛日报》都拥有自己的印刷系统、编辑部、采访记者,都有独立的发行渠道与广告办事处,使得不同的海外版都有能力各自刊登当地的广告,而以多伦多版最为成功,每天都达54页之多。
香港本埠、祖国大陆及国际性的新闻,都在香港的编辑部拼版,然后由卫星传送到不同城市的“星岛”海外办事处;地方新闻,则由当地的工作人员报道,因此,在香港、三藩市、纽约、多伦多、温哥华、悉尼与伦敦七大城市出版的《星岛日报》,都各具特色,并在财政上取得成功。
著名的《纽约时报》,曾经试图在洛杉矶刊出西岸版,结果只维持了两年,在1964年宣告停刊;后又试图以同样报名发行欧洲版,结果严重亏损,于1967年停版。其他报章虽然也有用同一报名发行不同地区性版面的例子,如日本的三份大报《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分别在日本5个城市出版,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也出4个地区版,但那都只是在一个国家之内发行,它们都不能做到像《星岛日报》那样,在海外独立出版。
只有《国际先驱论坛报》接近《星岛日报》的模式,但这份报纸却只做到在全球十个大城市印刷,而没有在这些城市进行采访、编辑和出版。至于全美发行的《今日美国》,情况也大抵如此。
长期以来的传统,报章多以出版区域作报章的名称,如《纽约时报》即以出版区域命名,这也是《纽约时报》欧洲版、西岸版失败的原因,因为读者偏爱阅读居住地出版的报章多于外地的报章。
为了保持报纸在读者心中的信用,海外版办事处所提供的服务经常是令人喜出望外的。1981年7月,加拿大邮政大罢工,香港至加拿大的邮递服务中断,《星岛日报》便免费增辟“加拿大读者代邮”服务,短短一周内为两地共代办函件六千多封,帮了读者的大忙。有一年在纽约,欢度新年前夕下起了暴风雪,数以千计的汽车被陷入冰封的白色世界里,动弹不得,市区积雪厚达22英寸,交通停顿,全部华埠报纸停刊。但是,当《星岛日报》的传真版准时传到时,一声总动员令,办事处的全体人员冒着大雪,气喘吁吁地分头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胡仙以她的所作所为打破了以往的惯例,取得了改变传统的成功,显示了开创先河的魄力,俄亥俄大学斯克普斯新闻学院院长在颁发奖项时说,《星岛日报》为全球第一份国际性报章,而胡仙是惟一一个适合接受“卡尔·范·安达奖”的外国人,她是一位“思想与行为国际化”的出版家,她的可取之处正是面向世界。
胡仙的获奖,显示中文报纸受到国际重视,它无疑是中文报业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除此以外,胡仙还创立世界中文报业协会,成为该会的永久名誉会长并担任国际新闻协会两届主席。
1988年,《星岛日报》迎来了它的第五十个春秋。美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宣布8月1日为“星岛日报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总统里根、加拿大总理莫朗尼、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港督卫奕信等各政要都发来贺信。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