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3节 KC酒业:理念与执行的落差(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叹息五:引进外脑频内耗品牌监护待整合
自己的知识发财是聪明,靠别人的知识发财是智慧”。KC酒业是国内民企中较早引进外脑的公司之一,企业尚处襁褓中领导层便高价请进外脑进行品牌管理与营销策划,希望通过专家的点拨迅速找到“通往罗马最近的那条路”。想法没错,但是如何选好外脑、用好外脑,又是一个考验企业判断力、执行力、控制力的极现实问题。
自1998年以来,KC酒业先后与国内数家4A广告公司有过合作,从零单的包装设计、CF制作到全面的整合营销推广,但结果喜忧参半:外脑引入了一些新思维,每次沟通都是对员工头脑很好的激荡,可是在提供可行性策略、指导具体战术方面总是感到重面轻点、不尽如人意。1999—2002年间,它实际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既知道要尊重外脑的专业水平,又对自己的分析、判断、把握能力有十足的自信,因此常有付着高昂的代理费却牵着广告公司鼻子走的事。更可叹的是牵着鼻子却找不到方向,经常迫于时间压力勉强接受一个设计或创意,由此造成的后果也就不难预料。
分析合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木桶理论”是大家都认可的解释。KC需要检讨:首先,初始阶段对外脑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一旦发现难遂人愿就大失所望,对外脑不信任态度的公开化造成双方沟通障碍,信息不对称加剧;其次,选择外脑有主观成分,未建立科学选拔、任用、考核外脑的机制与方法,KC第一家代理全年整合营销的4A公司甚至没有白酒行业的服务经验;最后,执行力不到位,许多策划、方案在实施时走样,没有良好的反馈与评估,铺货、分销不及时等原因都直接影响到方案效果,从而更影响了大家对外脑的信任。
从外脑方面说,如果与KC合作的那些广告公司能少些浮躁,少些功利心,不急于全盘推翻前任的东西,而是多为企业考虑些品牌的发展与延续,那么KC品牌资产的积淀也许会比今天丰厚得多。
点评:中国营销界的外脑市场良莠不齐,因此企业领导一方面要对外脑的策略指导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必须掌握如何筛选和运用外脑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为我所用,提高自身品牌管理与营销水平的目的。
叹息六:棋逢对手被动跟进失去品牌发展原动力
功的营销在于创新加执行,其中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早期KC酒业在创新上曾表现出一些很出彩的新思维和新手法:它为主打品牌精心设计了八角形的外包装,凭借独特的造型区别于各路竞品,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当白酒广告还是处于产品认知阶段时,它最早利用情感诉求,制作了系列短片大密度投放,诠释减压、减负的生活哲学,相比后来的“喝杯青酒,交个朋友”、“好日子离不开金六福酒”等广告语难分伯仲。
但是,只有创新也是不够的,木桶的短板可能有好几块,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就是其中之一。白酒市场广告战尚未熄火,促销战、终端战、渠道战、软文战又突然打响,令初涉酒市的KC感到措手不及,惟恐“乱拳头打死老师傅”的局面出现。KC密切关注着各地代表性竞品的市场行为,试图找到竞品成功的理由,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竞品分析是每个企业都必然会做的工作,但是分析之后怎么办?是模仿,是跟进,还是寻求突破与差异化?KC酒业营销部人员告诉笔者,因为对市场调研缺乏重视,KC对竞品的分析是粗线条及表面化的,它的信息多来自市场一线的城市经理、经销商及经常出差的销售部主管等区区数人,而这些人因各自的素质、利益点不同,往往会根据需要只对竞品的行为做一些表层描述与主观结论,比如A酒的成功是广告与软文做得好,B酒靠各式各样的打火机赠品强占了市场,C酒已经在几大电视台买单千万了,D酒分星级制高中低市场可以一网打尽,E酒在终端与渠道上舍得花钱……所有这些原因可能是每个品牌白酒的强项,但成功的背后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绝非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KC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简单分析后不顾自己的资源与特点决定努力追赶,可结果呢?软文写不过A酒,坚持了一阵就偃旗息鼓了;打火机做不过B酒,消费者也开始厌倦;品种分级反而影响了先前的中高端定位,获利能力下降;在渠道的动作也无非是开订货会、买赠、抽奖,分销商却还嚷嚷吃不饱;针对消费者的大型国外游有奖促销,也因同类活动太多未能抓住眼球——KC陷入了没有风格、四不像的窘境。
点评:竞品分析是必要的,但受竞品制约过多只会越跟越糊涂,直到迷失自我。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百年大战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一味模仿只会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只有用好自身资源与优势,才能在竞争中拨云见日。创新需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早日明确自己的强项,做足一点,抓大放小,会比面面俱到但又顾此失彼要简单、有效得多。
叹息七:品牌营销离不开管控,四处堵截不如疏导成渠
C酒业的营销管控经历了“从松散到紧张,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起伏。公司成立之初,由于行业经验不丰富,尚处磨合期的管理队伍的确存在许多管理漏洞,部分员工及经销商损害了企业利益。问题暴露后,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营销管理制度在情理之中,但要注意度的把握。KC在这个问题上重堵截而轻疏导,对于一个新公司来说,在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销量提升为目的的前提下,过于严格的管理是否会束缚市场开拓的手脚呢?
KC酒业相信“亡羊补牢”的道理,却似乎反对“水至清则无鱼”的说法,在销量未达到足够规模时,便参照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号称“先进、完善、系统”的组织架构和几十个SOP,致使花钱人多过赚钱人,管理监督人员多过市场开拓人员。在员工数量最多时,一个业务经理被督导、市场专员、稽查、财务、大区经理五六双眼睛盯着,心情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市场费用的流失可能会减少,但却增加了管理成本与时间成本,人员费用居高不下,得是否能偿失呢?此外,前期费用控制不合理使企业对市场投入越发谨慎,费用使用与核销流程加长,基层的促销申请要层层汇报,层层审批反馈,一个过程10多天。在白酒行业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决策缓慢不仅贻误战机,也影响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诱发了经销商的抱怨……
点评:品牌营销离不开管理与控制,但与其四处堵截不如疏导成渠,一味控制费用于市场拓展无补(尤其在市场开拓初期),销售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才是在市场中立足的关键。
K叹息八:品牌应融入企业文化理念推进以人为本
业文化建设是持之以恒的长期行为,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绝不是一本《员工手册》、两句使命宣言或是几次集体活动所能解决的,只有融入日常工作中的价值观才能产生相应的强势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KC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有重视之心却不知从何做起,整套的CI、VI一应俱全,但在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方面却很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一切为销售让步,忽视员工培养与培训。KC酒业是以销售为导向的民营企业,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对员工的培训有限,所谓“先生存,后发展”。
2.求贤若渴,却留才乏力。KC酒业的领导求才心切是真,经常通过报纸、网络、猎头等渠道不惜重金搜寻合适的人才,但是企业却缺乏一套保护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未给人才提供足以发挥才能的环境与空间,人才进入企业后常常陷入“老人与新人”、“空降兵与老功臣”的人为内耗中,无奈中只能寻找下家……
应该说,KC酒业的营销及管理队伍在白酒行业中是优秀的,甚至很多白酒企业试图挖走KC的员工,KC员工到其他白酒企业的应聘成功率也非常高,不少人还坐到了高层的位置,为企业创造了巨大利润。这些人才的流失,KC难道不心痛吗?“以人为本”四个字可不像写起来那么简单!
点评:“21世纪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21世纪惟一持久的竞争力,就是具备比对手更快学习的能力”,当员工将培训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福利之一,并以此来衡量企业时,不注重学习与培训的公司必将自食苦果。
总体而言,KC酒业仍是家有前途的企业,它最大的缺点是经验主义,最大的优点则是先进的营销理念以及打造品牌的决心与信心。目前KC酒业正进入整盘期,在检讨以往得失,对产品、人力、广告、终端、网络、财务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后,新一轮勃发指日可待。“豪情出手满天红,好汉合力往前冲,风雨人生路,多少爱相同,好酒一杯中”,行文至此,KC酒业的广告主题歌又在耳边响起,祝愿KC一帆风顺!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