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2节 KC酒业:理念与执行的落差(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3年,白酒产业引各方资本竞折腰。健力宝、天士力、力帆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跃入“酒坛”,意图切分白酒市场蛋糕。在这场营销战中,“打造品牌”成了几乎所有白酒新军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但是品牌是什么、品牌营销该怎么做,又有几家能透彻领悟并脚踏实、持之以恒地实施?这些知名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间造就的辉煌是否可以在烽烟四起的白酒界轻松拷贝?我们无法预言明天,但可以鉴定过去,审史度今。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某著名民营化妆品企业觊觎白酒行业的未丰厚利润,携资本入黔,投资于某大型国营酒厂,并更名为KC酒业,生产、销售以KC为主品牌的系列中高端白酒。KC酒业怀着理想与激情,希望运用品牌营销的先进理念整合资源,在3~5年内将KC打造成中国白酒新贵。时光在惨烈的竞争中流逝,KC酒业由零开始拿下市场方寸空间,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可就在这道门槛上,营销的瓶颈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将销量定格。眼看着后起之秀纷纷超越,同时期入市的“小糊涂仙”、“金六福”早就分取了更大的蛋糕,而营销理念先进、品牌意识强烈的KC酒业究竟是怎么了?
作为KC酒业的黔籍朋友,笔者多年来关注着KC的每一步发展,为其乐,更为其叹。它身上浓缩着民营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不成熟经历,值得大家反思。我们的老板和职业经理人,是否能从中找到自己企业的影子?
叹息一:定位不清晰品牌核心价值缺失
牌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这是创造金字招牌的秘诀。
KC酒业不是不知道品牌核心价值的重要,但却苦苦寻觅而未果,是自视过高,还是喜新厌旧?将每一件广告作品看做市场的营销试验,这样的代价未免太高。KC酒从早期的情感系列开篇,到紧随而至的古酿回香的品质诉求,发展至中期备受争议的名人广告,却又笔锋一转,折向强调品质的轨道。2001年“礼”篇广告横空出世,不久即戛然而止;自称“贵在真”的KC酒又于2002年末推出一影视明星,嚷着“不玩虚的”……5年中5条广告单独看条条精彩,但是年年变的诉求主题仿佛在唱信天游,根本无法找到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也许大量的媒介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产品销售,扩大知名度,但对关键性的品牌资产积累却没有任何积极的帮助。
点评:KC品牌定位的找不着北,表现出企业对品牌发展方向的迷失与迷茫。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基于对目标市场、竞争环境、消费者的充分了解,找准品牌差异点,将品牌诉求重复说、专一说、坚持说,这才是赢家。反观国际品牌,在核心价值明确的前提下不停变换着传播表现,正如百事可乐的广告形式尽管经常在变,但“年轻一代,张扬个性”的品牌诉求与内品涵不会变。
叹息二:形象朝令夕改品牌个性不鲜明
一次听到KC的品牌名称就不禁击节叫好,蕴涵着贵气、儒雅、知书达理的含义,精心设计的品牌LOGO透露着大户人家的不凡气度。好名字是品牌传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品牌形象不可缺少的部分。品牌形象反映品牌给人的感觉,坚持统一的品牌形象已是国际品牌坐拥成功的公开秘诀。
KC酒却不幸陷入了品牌形象多变的泥潭。最初的情感篇是由普通人演绎的百姓故事,力图表现出平凡生活中流淌的点滴幸福,风格朴实平和,易于引发消费者的共鸣。但不久后,就看到某明星躺在太师椅上一摇一摇回味着酒香,KC酒香就此飘入了大众的耳朵。可“香”的故事还没结束,KC酒迫不及待推出“风光篇”,似乎惟恐天下只知“香”而不知为何“香”,从选料、用水、储藏角度展现处处讲究的酿造工艺,却没有考虑消费者是否接受这样王婆卖瓜式的自夸。“礼”的概念则是紧接着品质诉求出现的,本希望表现知书达理的“礼仪”之交,却因广告表现与传播口号的过分含蓄,被消费者误解为有“模仿脑白金送礼”之嫌,莫名其妙归到了礼品路线,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本色。也许是公司领导层意识到这一点,急于扭转形象,于是请来一男明星在打斗中喊出“不玩虚的”口号,颇具江湖气息,意图传递KC酒的诚信内涵……
5条广告片5种表现风格先后登场,多样的传播口号各抒己见——除了最后企业的标榜还一致外,我们看不见品牌精神的延续,看不明品牌的形象与个性,品牌资源的叠加效应没有发生,KC带给消费者的感觉就如云山雾罩,而企业所花的大把银子因为经常换“跑道”,在市场上激起一阵涟漪后很快又复归平静。
点评:一位企业家曾说: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定的,那就不要经常换“跑道”,否则你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单靠一个好名字来支持的品牌形象是极其单薄的,它需要的是所有的品牌行为都围绕同一个主题,不同的时期都坚持统一的品牌表现。品牌形象的朝令夕改,难以建立强势品牌。
第叹息三:媒介投放随意性大品牌落地无着落
产品上市以来,KC酒业的广告力度不算小,但是大量的广告投入却未达到理想的市场效果,原因何在?
首先,忽视前期基础建设工作,空中轰炸与线下营销脱节。以河南、陕西市场为例,在终端铺货不到位的情况下,突然大密度推出强势广告,KC二字只推到了消费者耳中,却未推到消费者心中。经过10年的酒类广告大战,消费者日趋理性,想靠广告砸开人们的钱袋未免太不了解现在的消费心理,市场上见不到货令厂家丢失了好些快到嘴的“鸭子”。
其次,KC的广告媒体组合过于简单,没有策略性,单纯倚重电视而忽视其他形式。在KC运作的几个市场中,主要是利用省级媒体强大的覆盖网络与庞大的目标受众扩大产品知名度,这本无可厚非,但是KC在时段选择上明显有以前运作化妆品的痕迹,导致目标受众的偏移错位。虽然晚上7~9点是一般广告投放的黄金时段,但对白酒就不一样,中高价位KC酒的目标消费者此时或许正在饭店忙于应酬,或许正在处理未完的事务,根本无暇看电视,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连小孩都会背KC的广告词,但酒店的主动尝试性消费依然很少。
点评:KC线上传播与线下铺市的脱节,可以美其名曰“饥饿营销”,但实际上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强势媒体虽好,但非主流媒体也有它的长处,如果单纯倚重大媒体,不知创新,很难在市场上出奇制胜。
叹息四:忽视市场调研品牌发展基石不稳
财的点子明明摆在眼前,为什么还要投入时间和金钱做调研?”谈到市场调研,企业总是将信将疑,他们质疑为考证一句话而投入大量费用做研究是否值得?
想当然地做市场,跌跟头是迟早的事。实力雄厚的KC酒业愿意在广告上一掷千金,却不愿在调研上花小钱,吃了不少自以为是、闭门造车的亏。比如,前期的双品牌运作就是KC一厢情愿的做法,一个白酒新军在对行业还缺乏基本认知的情况下,要同时导入两个品牌做全国市场,是过分自信还是资本的力量被无限放大?好在它不久后就鸣金收兵,集中资源专心经营KC品牌。
在调研上付了学费之后,KC开始重视调研,KC最近的新品上市都经过反复论证,这一定是尝到了调研的甜头。
点评:市场调研是品牌发展的基石,它可能揭示产品不易察觉的市场潜力或危险。没有经历市场调研的品牌建设就像空中楼阁,这是中国企业的一处硬伤。国际品牌重视调研,是因为调研大大提高了品牌成功的安全系数。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