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创新的真相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什么是创新呢?有一部分人每每容易陷入两种极端,当说到模仿时,他们会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很低级的勾当;当谈到创新时,又会敬之若神,觉得创新高不可攀。那么,创新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模仿与创新又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呢?究竟是模仿决定创新还是创新决定模仿?还是……
读到这里,也许我们已经开始对“模仿与创新”有越来越多的疑问了,要是你想解开心头的结,不妨让我们看看那些先知先觉者的真切感悟吧。
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乃是陈东升的名言。陈东升何许人也?陈东升,曾经是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掌门人,如今是泰康人寿的一把手。
如果看过他的个人履历,你会认为陈东升是一个干什么就能成什么的人。在把握时代赋予人们同样机遇的过程中,他总能干出一番事业。例如办杂志,他首创的对中国500家最大企业的评价,在企业界影响深远;办企业,他在1993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拍卖行、今天已是拍卖行行业的老大——中国嘉德,之后他又创办了泰康人寿,成为《保险法》颁布后诞生的第一批专业寿险公司,并且这家公司连续三年保持三位数的增长率,创下了多项第一。现在,他每天都会在中国最黄金地段的长安街边上自己公司的办公楼里上班,他是16万员工的老板,拥有360亿元资产,所创建的泰康人寿已经成为中国最值得信赖的五大寿险公司之一,而他本人屡次被评为“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最具价值的经理人”、“新经济年度人物”。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开始忍不住想问: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他为什么能够在过去的10年里始终把握住时代脉搏,屹立潮头呢?
要解开他的成功之迷,最好的方式还是听他是怎么说的。
陈东升认为:“人需要有非常精准的方向感。无论干什么事情,眼光是最重要的,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品格、志向、知识的积累最后便会形成个人的判断力。很多人不成功就是因为他没有这种方向感,尽管他也很投入,可惜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误的。”
陈东升具有很精准的方向感,他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成功,把成为行业龙头的嘉德拍卖交给别人打理,从头开始做“在世界500强里有很多的”保险公司。今天泰康的成功和可以预见的光明前景,已经证实了他的精准方向感和眼光。
陈东升是个擅于学习而且很会学习的人。他那“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的理论被媒体广泛传播。他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与其标榜创新不如“老老实实地照葫芦画瓢,找最好的葫芦画瓢。”模仿是为了超越,是为了有一天把这个葫芦打破——争取在学习中找到超越的机会,这是一个企业的后发优势理论,像经济学里的其他理论一样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嘉德拍卖和泰康人寿这两个陈东升所创办的企业里,人们都能看到这种理论指导的痕迹,而且是成功的验证。
他是个果断的行动者。他人生最大的格言,是把毛主席说知识分子的一句话“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改成的“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做”。在泰康里,小到公司电梯间里的一个告示牌也是学习了国际上最好公司的方式,这也算是陈氏理论的又一次实践。在现实中,有想法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付诸于行动的又有几个呢?因此,成功的人自然少之又少了。
陈东升曾强调他的人生是做事业的人生而不仅仅是做生意的人生。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认为:必须要摆好做事业与做生意的区别,要有不仅是赚钱而且是做事业的态度。他说,做事业就是要把一个企业做好,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成为品牌,对社会有贡献,只有实现了社会的价值才能最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陈东升身上的这些素质也许不仅对一个搞企业的人有用,对其他行业的人也有参考价值。
他在做企业过程中有一个心得:“做企业,要敢想,要会做,而其中我认为眼光最重要,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
那么,他是怎样具备他所说的那种眼光的呢?
陈东升这样描述了他培养“眼光”的方法:这与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有关,与你的知识有关。远见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积累的。它太复杂了,与你的品格、志向、知识的积累等最后形成你的判断力都关系密切。再说得透一点,就是人的方向感要很精准。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很多人是没有这种方向感的,你看他很投入地做事情,其实他并没有认准。他的同学圈里都知道他的几句有名的话:东升说过,美国今天火的,就是明天中国要火的。他在搞世界500强研究时发现,世界500强企业里有很多保险公司。所以,他就创办了泰康人寿。
无论做什么事情,最有效率的往往是,给自己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物。因为我们在判断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时,都必须依靠参照物,才能正确地评判和看出其本质。
陈东升认为,要想让自己的眼光判断得非常准确,就必须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有几个判断:第一个是美国今天火的,一定是明天中国要火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判断是坚持专业化的道路。不能说今天这个赚钱就干这个,明天那个赚钱就干那个。那样的话,就会像狗熊掰棒子,结果什么都抓不到。也许,过去市场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还有一些机会,但是当市场进入完全开放、信息对等的时期,就需要走专业化的道路。
陈氏竞争法则:模仿——后发优势理论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这条陈东升的至理名言。关于这条他认为是法则的名言,陈东升是这样解释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这个理论,是我提出来的,有人说陈东升标新立异,错了,这是一个时代浓缩的一个理论,是一个后进国家在向先进国家过渡时期企业的后发优势理论,是一个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过渡的必经阶段。我们讲,经济有后发优势理论,例如有雁形理论,出口替代理论,企业也一样,怎么来赶超,提升中国经济呢?就是要找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做标杆来进行模仿,尽快地让中国的企业接近世界水平。”
在陈东升的人生记录中,有很多创新,很多第一,既然有第一,就会有第二、第三,就免不了要与他人竞争。那么,他是如何处理与竞争者的关系的呢?或者说他遵循了怎样的竞争法则呢?
答案还是陈东升自己给出的:“关于竞争的法则,首要的,还是模仿,为什么说模仿就是最好的创新呢?我加了三个定语,第一,要善于模仿,就是说你是主动的。第二,要率先,就是说你必须是第一个模仿者;第三,还要找最好的模仿。合起来就是善于率先找最好的模仿。这个概念就是中国企业赶超世界先进企业的一个企业后发优势理论。”
事实上,陈东升的这条理论法则,不仅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所有事业上。当你还处于弱者地位时,陈东升的“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应该非常适用。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