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面对生死习题的迷思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面对生死习题的迷思
「人活着不过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在,所以你一切都在。」
--圣严法师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反义词,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禅宗有句名言「大死一番,再活现成」,倘若不以身体做为死亡的依据,人的一生当中,总是要面临无数次死亡与重生的体验。
而最近发生的SARS新世纪病毒,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敌人,那种死亡阴影随时在侧的感觉,总是让人不寒而栗。
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费尽心思追寻的是:不确定的爱情、得不到的财富、过眼云烟的名利,却很少人能够停下来想一想,要如何正视终须面对的死亡。
生死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面,生时不能无忧,临死必将慌乱。
人生是一连串的未知、不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死亡」。但却也是人们最难以接受的事实。悲恸、嚎啕与怨天尤人都于事无补,唯有坦然接受,好好准备,然而,我们准备好了吗?
人的一生之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死亡无疑是不如意中最不如意的一桩。死亡和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失败或者失去是一样的,都令人感到无比的沮丧,尤其是面对自己或亲友终将死亡的事实,往往更难以接受。
发生在周遭朋友身上的生命故事,会不会也会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呢?
死亡,是很多人的忌讳;但是,谁又能决定死亡?
死亡,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
在《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中佛陀以四种良马譬喻众生的根器。
认为最利根的人听闻老病死苦,心中便会生出警惕,依正法思惟而调伏身心,有如上等的良马见鞭影即知行进的方向。
比较次等根器的人,则是在见到邻里有人受老病死苦时,便心生警惕而发心修行,这样的人有如次等良马,虽然不能在睹见鞭影时,即知前进,但只经鞭杖轻触毛尾后,便知如何行走。
第三等善根的人,则是要见到自己亲近的人深受老病死苦时,方才惊觉而发心修行,就如第三等良马,要等鞭杖轻抽,肌体微疼后,才知策进。
第四种人,则要自己身遭老病死苦的折磨之后,才能认真面对生命的苦恼,犹如拉车的马虽经鞭子抽打仍不知策进,非得以铁锥刺身,彻肤伤骨之后才惊觉,进而「牵车着路,随御者心,迟速左右」。
至于顽劣难以教化的劣马,则是伸颈狂嘶,作势噬人,前脚跪地,后脚踢人,不愿就轭,即或受轭,稍受鞭杖,便断缰折勒,纵横驰走。
看完前面的故事,想想佛陀的譬喻,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人生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事,但有一件事是绝对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到最后││终究不免一死。
把时间拉长,生死、死生是无尽的轮回。如同昨天、今天、明天的无尽延续,前生、今世、来生也是无始无终的连结,而贯穿无尽时间的是││当下。
这一刻是生,但对下一刻的生而言,前一刻的生已然是死。
前生已逝,未来未到,这都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唯有每一个现在,是我们可以把握得住。因此,我们不必因为终将死亡而变得消极虚无,也不必因为今生的不美满而寄望来世,把握当下的生活态度,其实就已决定我们的幸福与悲哀了。
在每一刻的现在,学习努力,并在每一刻的当下练习「为而不有」,那么,每一刻都将是圆满的结束,也就是崭新的开始。
孔的学生季路问孔子:「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也许,在了解死亡的意义之前,要先知道怎么活?
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必以生死命题来钻牛角尖,也毋须在虚幻中迷失自己。因为,人生是永远的舍弃和永远的追求。
我们无法预知死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活在现在、活在当下。
当下,就是生命最好的礼物。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