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八章 中国传统外交文化——个案分析:1405年开始的那场外交(2)      


<



  【五】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问题

  政府性质的巨大的政治与经济活动,它应该是最具有理性特色的,否则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也难以确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据明史载,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乃是要找寻建文帝。明史虽然这样认定,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朱棣根本不必如此,建文帝即使逃遁海上,对朱棣来讲,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更何况,朱棣还没有蠢到这种地步:找人哪有这样大张声势的?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建文帝赶紧藏好别出来吗?

  可以肯定地说,郑和下西洋没有经济目的。哥伦布出门就是为了黄金,而他们背后的支持者——皇家政府,两只小眼也只是瞪着黄金,这种小样儿,中国政府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从没出过。所以,大明七次下洋,七次赔钱,直到赔不起了才歇的菜!正因为劳民伤财了,所以郑和的行动在本朝就受到了批评。据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载:“成化间,有中贵迎合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库中案卷宁能失去?’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无哉!’忠竦然听之,降位曰:‘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当属君矣。’”一句话,还有太监想哄着皇上高兴,玩下洋的游戏呢。

  虽然严从简之书成于万历二年(1574年),离郑和最后一次航海已有百年之久了,郑和航海档案是不是刘大夏所烧也是个历史的糊涂案,但是百年之后大明官员对郑和航海的否定意思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刘大夏这种否定并不一定是基于反对劳民伤财之考虑,可能还有其他情绪夹杂在内。费正清先生在他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谈到“由于这项活动是由宦官主持的,因而受到士大夫官员们的强烈反对,甚至永乐帝的这次伟绩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由此看来,研究历史还得有些微妙心理学本事才对呢。

  我们还可以肯定地说,郑和航海不是探险。众所周知,郑和所经之地,所到之处,对中国来讲,并不是首次。在此之前的宋朝,其海上贸易的交通主线就是从中国到南海诸国再到阿拉伯和东北非洲等地。元朝时,走得更远,否则马可·波罗也不会被吸引得前来中国旅游一圈的。总之,郑和所经之路是前人走过的路,所以学者把他的航行叫做老马识途。如果用单田芳说评书常用的俗语来讲,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

  如果说郑和航海纯粹是宣传和平去了,没有一点点汉国霸权意识,我觉得也有些牵强。因为中国历史上既有隋炀帝东征朝鲜的事儿,更有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横扫欧洲的事。具体到郑和,其一,虽然郑和航海不搞西方意义上的殖民,但是并不妨碍他偶尔露一小手,比如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干涉了一次别国内政,废立锡兰王国国王,把老国王阿烈苦奈尔逮到北京,让他住大明的监狱,同时给锡兰另立一位新君。只是不知什么原因,大家一般对此保持沉默罢了。其二,那时的大明政府尚没有此等现代国际意识,它自己的解释有些大而化之:惠此中国,以绥万方。翻译成普通话,应该是这个意思: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与我们的和平有关。我们要让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以我们的信仰与道德价值为标准,我们要用先进的汉族文化影响落后野蛮的夷狄文化,最后达到天下大同!所以我觉得大明的执政者似乎有些周游全世界,宣传其政治理念的意思。其宣传手腕虽然不是靠征杀打伐,但最终的目的却是天下大同!  


创建时间:05-11-2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