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文学

  1

  十九世纪上半叶,民族意识在欧洲的觉醒也直接影响了罗马尼亚历史和文学的进程。人民要求废除农奴制、实现祖国统一、摆脱异族统治的呼声日益增高。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顺应历史的潮流于1848年发动了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革命因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和沙皇俄国的反革命武装干涉而遭失败,但它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却波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学者格尔奥基·拉泽尔(1779—1823)和格尔奥基·阿萨奇(1788—1869)充分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费尽周折,分别在布加勒斯特和雅西创建了罗马尼亚语学校,从而为罗马尼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报刊的出现无疑是罗马尼亚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829年,著名作家依昂·海列亚德·勒杜列斯库(1802—1872)在布加勒斯特创办了《罗马尼亚信使报》。这是第一份罗马亚文报刊。海列亚德大力宣扬民族意识,积极译介优秀的外国作品,真诚培植后起之秀,成为十九世纪罗马尼亚文化界杰出人物之一。继海列亚德之后,历史学家米哈依尔·科格尔恰努于1840年创办了《达契亚文学》。当时的许多文学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后浪漫主义都在这份刊物上得到了广泛的介绍。之后,又有《罗马尼亚蜜蜂》、 《思想、心灵和文化》等报刊问世。这些报刊为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

  从这一时期起,罗马罗亚文学开始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像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卉,装点着文学世界。

  2

  十九世纪上半叶,罗马尼亚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以各自独特的光辉照耀着缪斯的空间。其中有一颗格外地引人注目,那就是被诗人爱明内斯库尊为“诗歌之王”的瓦西里·阿列克桑德里(1821—1890)

  阿列克桑德里生于巴格乌城一个开明官僚的家庭。童年在秀美如画的乡间度过。他从小就迷恋民间诗歌和神话故事。由于家境富裕,他先后在国内和国外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极希望他将来成为医生或律师,可他在巴黎留学时,却一时难以对枯燥乏味的医学和法律产生兴趣,几次努力,均未获得学位。最后他几乎放弃了专业的学习而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文学阅读和创作上。他的处女诗作便是在巴黎写成的。回国后,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了文学事业之中:为《达契亚文学》出谋划策,参加国家剧院的领导工作,创办文学刊物,很快便名声大振,跻声于当时最著名的作家的行列。在以下几行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当时他心中的激情:

  我看到太阳

  降落到深深的海底,

  它那燃烧的峰顶

  犹如火山般升起。

  当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罗马尼亚大地时,阿列克桑德里以诗人的敏感意识到这场革命的积极意义后,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他真诚地为民主和自由而欢呼:“自由已点燃一轮骄傲的太阳”。革命失败后,他被迫流亡国外。重新踏上祖国大地时,他壮志未减,又为祖国的统一而英勇奋斗。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在《罗马尼亚的觉醒》一诗中,诗人大声疾呼:

  你们为何沉睡不醒,毫无动静?

  睡梦中你们可曾听到

  胜利的欢呼声

  从觉醒的世界传出……

  1855年,他亲手创办的《罗马尼亚文学报》刚一出版便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份文学报刊之后一直是罗马尼亚最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与此同时,他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收集整理而成的两卷本《罗马尼亚民间诗歌》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是罗马尼亚第一部民间诗歌汇编,在文学界反响很大,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名作家都对民间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853他的第一部诗集《多依娜和铃兰》问世。他创作的诗歌《统一霍拉舞》被谱成了歌曲,成为广泛传唱的战歌。1860至1880年间,诗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创作的丰收。《田园诗》(1868—1869)、《传说》 (1872—1876)、《我们的战士》(1878)等诗集丰富着罗马罗亚诗歌园地。海内外一致公认他为罗马尼亚最大的诗人。评论界索性将1840—1880年称为 “阿列克桑德里时代”。

  除诗歌创作外,阿列克桑德里在散文和戏剧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散文集《一个金币和小钱的经历》以新颖的手法、幽默的口吻、自然的笔调描绘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摩尔多瓦社会生活的全貌。讽刺喜剧《吉利查太太在雅西》、《吉利查太太在外省》是罗马尼亚戏剧史上最早的剧作。

  作为诗人,阿列克桑德里最大的贡献便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给罗马尼亚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巧妙地从民间诗歌和神话故事中吸取养分,创作出了真正富有罗马尼亚特色的诗歌。

  在整整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阿列克桑德里发表了四卷诗歌、六卷戏剧、一卷散文,还有无以数计的随笔、杂文等,为罗马尼亚文学献上了一份美丽的礼物。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涌现出来的诗人中,除阿列克桑德里外,重要的还有亚历山德雷斯库、博林迪尼亚努、鲁索,他们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一片灿烂的星空。

  格里戈雷·亚历山德雷斯库 (1810—1888)在民主革命的影响下,一改早年阴沉灰暗的诗风,写出了许多富有力度的战斗诗篇。其中脸炙人口的有歌颂老米尔恰大公抗击侵略者的《米尔恰的影子》。

  迪米特里耶·博林迪尼亚努 (1819—1872)在 25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倍诗集。他的代表诗作有《斯特凡大公的母亲》、《米哈依大公的最后一夜》等。

  阿列库·鲁索(1819—1859)在诗歌、评论和语言学方面均有建树。叙事诗《歌唱罗马尼亚》(1850)是其代表作。诗人在诗中盼望着有朝一日“在田野和山坡上,朵朵鲜花为苦难的人民盛开”。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1848年民主革命前后诗坛的主要流派。但这两种流派之间有时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辉映着诗的天地。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同时受到这两种流派的熏陶。

  3

  罗马尼亚小说史始于十九世纪初期。当时,一批献身文学的作家们在大量译介法国及西欧其他国家的古典名著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开始探索小说艺术的奥妙。作为初学者和拓荒者,他们的小说虽然情节还过于简单,人物尚不够饱满,但毕竟为罗马尼亚文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这些拓荒者中,值得我们记住的是以下几个名字:内格鲁兹、菲利蒙和奥多贝斯库。

  科斯塔凯·内格鲁兹 (1808—1868)出生于雅西地区一个富裕地主的家庭。其父爱好文学并有丰富的藏书。内格鲁兹很小就开始博览群书,文学、历史、地理样样都读。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他十岁左右就初步掌握了希腊文、法文和俄文。十四岁时,他在基什勒乌与流亡中的俄国大诗人普希金邂逅相遇。两人很快便成为好友。普希金同这位小弟弟谈诗、谈小说、谈民歌,一种对文学艺术的迷恋之情在年幼的心灵中油然而生。随后,内格鲁兹便开始翻译伏尔泰的作品。二十三岁时,登上文坛,从此各种文学报刊上便会常常出现他的名字。内格鲁兹什么都写,但他的主要成就依然在小说方面。他早期发表了的两部小说《佐埃》(1837)和《赛马》(1840)讲述了两个不同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内格鲁兹的扛鼎之作无疑是历史小说 《亚力山德鲁·拉普什尼亚努》。这部小说取材于乌雷凯的编年史《摩尔多瓦公国纪事》,叙述一位具有神奇色彩的君主的故事。小说结构紧凑,气势恢宏,语言生动,被誉为罗马尼亚第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小说。而内格鲁兹的名字在文学史上往往同这部小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顺便一提的是内格鲁兹还被公认为罗马尼亚书简体裁文学的创始人。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书简达十五年之久。他的书信集《白纸黑字》和《致友人书》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和美学素养。

  尼古拉·菲利蒙 (1819—1865)出生于布加勒斯特一个牧师家庭。因其父不幸早逝,菲利蒙十岁时便迫于生计,外出挣钱。他先后从事过教堂歌手、文书等职业。菲利蒙对音乐的爱好似乎与生俱来。可以说,正是对音乐的痴恋使他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刚开始,他写音乐报道、音乐评论、音乐剧,尔后才逐步对小说发生了兴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 《新老土豪们》讲述了一个投机钻营者的故事。纨绔子弟迪努通过后门谋得了一份美差。由于他工于心计,巧于钻营,很快便青云直上,登上了御膳大臣的宝座。他整日花天酒地,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然而好景不长。最后他终因抢劫他人财产而锒铛入狱。总的来看,《新老土豪们》是一部具有一定水平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意通过这部作品来宣传一个朴素的真理:恶有恶报。作者最大的成功之处便在于成功地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特殊氛围。读了这部小说,每个罗马尼亚人都会感到这才是真正的罗马尼亚小说。

  亚历山德鲁·奥多贝斯库 (1834—1895),小说家和杂记家。他曾写过两部历史小说《暴君米赫尼亚》和《吉亚日娜夫人》。但这两部小说由于情节简单,人物单薄,描写粗糙,并未在文化坛引起什么反响。使他名声大振的却是他为作家康斯坦丁·科尔内斯库的《猎人手册》所写的序言——《伪猪人日记》。这篇被称为“艺术万花筒”的奇妙文章涉及面极广,诗歌、民间文学、雕刻、建筑、绘画、音乐等无所不谈,作者深厚的知识功底显而易见。奥多贝斯库在《伪猎人日记》的开头以幽默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唯一的一次“狩猎史”。那次“狩猎”的结果是打死了许多小小的麻雀。紧接着,他将笔锋转向了辽阔的巴尔干平原、兴旺的乡村酒店、丰富的民间习俗、奔放的山洞壁画。尔后,他又在文中穿插介绍了拉马丁、拜伦、席勒、缪塞、果戈理、屠格涅夫等外国大作家和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作者在文中海阔天空,谈笑风生,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伪猎人日记》开创了罗马尼亚文学评论史。因一篇序言而一举成名,这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奥多贝斯库却成了这样的“幸运者”。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罗马尼亚戏剧史拉开了帷幕。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列亚德和阿萨奇不畏艰难,分别在布加勒斯特和雅西组织演出。最初上演的大多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伏尔泰、莫里哀和拉辛等人的剧作。

  阿列克桑德里、科格尔尼恰努和内格鲁兹于1840年共同领导雅西国家剧院后,更注重戏剧的艺术性和民族性。阿列克桑德里曾反复强调“戏剧不是玩偶,而是艺术”。他们除了上演法国优秀剧目外,还亲自命笔,撰写剧本。阿列克桑德里创作的讽刺喜剧《吉利查太太在雅西》(1850)和《吉利查太太在外省》 (1852)上演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剧院的保留节目。多才多艺的著名作家哈西德乌(1838—1907)也写了《勒兹万和维德拉》(1867)等富有新意的剧本。卡拉迦列·米洛等一批专业演员和戏剧家的涌现更使罗马尼亚戏剧锦上添花。

  科斯塔凯·卡拉迦列(1813—1877)是罗马尼亚大戏剧家依昂·卢卡·卡拉迦列的叔叔。他曾上过表演学校,当过演员,后又长期担任过雅西国家剧院的导演。184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剧本《愤怒者》。之后又有《莱奥尼尔》 (1841)、《摩尔多瓦的一次排练》(1944)等剧本问世。其中《摩尔多瓦的一次排练》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作者有意识地在剧中摆脱法国戏剧的影响,增加了许多民族色彩,使观众观看时感到亲切和清新。评论界认为这部剧作对了解罗马尼亚戏剧的起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马太依·米洛(1814—1896)从小便酷爱表演艺术。十岁左右开始演员生涯。1840年到法国研究戏剧艺术,结识了许多享有盛誉的法国演员。回国后,担任过剧院经理。他积极组织演出,不断丰富剧目,努力培养演员。他成功地组织上演了阿列克桑德里的剧本并因在剧中反串女主角吉利查太太而成为戏剧史上一段佳话。米洛在翻译、改编法国喜剧的同时,开始了剧本的创作。他的最出色的剧本《巫婆赫尔卡》(1848)是罗马尼亚第一部轻歌剧。该剧熔音乐、民歌、舞蹈、婚礼习俗为一炉,展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罗马尼亚乡村生活的画面,被誉为“具有神奇魔力的轻歌剧”。米洛的一生同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演出许多戏,译过许多戏,写过许多戏,戏剧艺术成为他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因其在罗马尼亚戏剧史上所起的先锋作用,米洛享有“罗马尼亚的莫里哀”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