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文学

  1945年5月9日,捷克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通过布拉格人民起义获得了解放。以哥特瓦尔德为首的共产党随同红军,从莫斯科来到本国领土。这时,在英国的捷克流亡政府也迁回布拉格。由所有未背叛民族、未与纳粹分子合作的政党代表参加的政府,宣布了“科西采纲领”。这纲领的原则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银行和大工厂国有化。1948年2月,政府工作中出现了危机。于是共产党和革命工会集中全部力量夺了权。从而巩固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权力,加速了社会主义的行程。1953年斯大林、哥特瓦尔德相继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使捷克的政局不稳,最后演变成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苏联出兵干涉。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持不同政见者(一大批作家、诗人,如塞弗尔特、哈韦尔、昆德拉、柯胡特等)遭镇压、关监狱、流亡国外。1989年冬天,布拉格发生了“天鹅绒革命”,以剧作家哈韦尔为首的“公民论坛派”夺取了共产党执政了四十年的政权。哈韦尔当上了总统。1990年3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离,更国名为捷克共和国。

  捷克经济与政治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中都得到了反映。

  l

  自1948年共产党掌权以来所出版的作品,可说大多使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方法,许多作者继承了捷克民族文学伟大前辈的传统,特别是那些与工人阶级有着良好关系的老一辈作家的传统。此外,他们还在很大程度上从苏联作家那儿获得教益。当时绝大多数知名作家、诗人都站在新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一边,又努力用自己的作品来巩固这一制度。他们竭力创造新的典型人物,并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这些新人物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有些作家的贫乏经验和由此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发展理解不深,使作品中的有些人物没有说服力,公式化、概念比、简单化比比皆是,未能正确反映出整个复杂的社会生活图景。此外,在捷克官方文学中也表现了所谓个人崇拜,过分强调个别人物的意义。但他们中间有些人如作家雷扎奇、库普卡;特别是日哈、科扎克以及诗人斯卡拉、陶费尔等人的作品,对教育厂大群众,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仍然有很大影响。

  博·日哈(1907—1987)出生于一庄园马车夫的家庭。1925年毕业于一师资培训所。在农村辗转各地教书。解放后任教育部在农村中的督学、作协书记、儿童文学出版社社长,大型儿童文学杂志《金色的五月》的主编等职。由于他对提高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曾多次获国家奖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可分三大类。一类是儿童文学,主要有《洪扎的旅行》、《儿童百科全书》等,由于这方面的成就,他曾获1980年度安徒生文学奖。第二类是农村小说,主要有小说《地面敞开了》、《两个春天》以及上下两卷的 《老乡》等,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捷克农村生活以及不同类型的农村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点的变化过程以及对待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态度。有评论指出他的一些作品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痕迹。其它还有历史小说三部曲:《跪在我的面前》、《等候国王》以及《仅仅剩下一把剑》。

  扬·科扎克(1921~)是一个钳工的儿子。中央党校毕业后,长期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他是捷共中委。60年代初进入文坛,不久便成了文艺界的政治领导人。 1972—1989年为全国作协主席。

  六十年代初,许多作家在写农村生活大唱赞歌时,柯扎克写的中篇《玛琳娜·拉德沃科娃》反映了农村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当时起到了某种突破作用。接着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粗壮的手》、《圣米哈尔》(1971,获国家奖金)以及《鹳巢》(1976,获国家奖金)。它们都是捷克农村社会主义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农村曲折历史的艺术剖析。

  六十年代后期,他曾多次去靠近贝加尔湖一带的原始森林体验生活。七十年代连续发表了以西伯利亚为题材的散文集 《在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的狩猎》、中篇小说《白牡马》以及长篇小说《虎区的秋天》等。在这些作品里,柯扎克以原始森林为背景,通过一些极为平凡的生活故事,展示严肃的社会道德问题。长篇小说《亚当和夏娃》(1982)是他对自己故乡、对人类劳动,对妇女美的赞扬。

  伊·斯卡拉 (1922—)是位诗人,父亲是钳工。斯卡拉商学院毕业后任会计和采购员。1942年被抓去柏林做苦工,受尽折磨,几次逃跑未遂,直到1945年2月底才逃回祖国。解放后任党报刊的编辑、作家出版社社长、作协书记等职。是捷共中委、议员。他主要的诗集有《火镰》(1946)、《跨过门槛》、《祖国的五月》《到处摆了战场》、《早晨希望的列车》等。六十年代后期,当诗人的祖国发生政治危机时,斯卡拉在诗集《步行的信差》、 《四首死亡的诗和一棵大树》中嘲笑那些背叛社会主义事业的、盅惑人心的肇事者,表示自己永远忠于游击战士、战斗的传统和崇高的友谊。《我在路上带些什么》 (1975)、《火焰疾速》(1979)除继续抨击那些叛变者外,还嘲笑、讽刺社会中滋生出的一批市侩。他把自己一生的创作佳品搜集成册出版,取名《赫斐斯塔司的铁工厂》。《百慕大三角洲》(1982)更加敏捷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评论界认为,“斯卡拉是位时代的歌手,执著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热爱党和世界和平的忠实缠绵的痴情者。”他多次获 国家奖金。

  伊·陶费尔 (1911—)曾在莫斯科电台工作。曾任捷驻南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文化宣传部副部长以及报刊,出版社的领导人。战前的诗集有《将死了,欧罗巴!》、《再见吧!》等,战后发表了《英雄的史诗》、《年鉴》、 《谁遮住了我们的蓝天》以及近几年写的《下次再继续》和《印第安的史诗》等。他总是将个人感情同时代的脉搏、人民的感情融汇一起,使人们从诗里得到抚慰和鼓舞。他曾因翻译和研究马雅可夫斯基的全部诗作而获1951年度的国家奖金。

  2

  捷克的非官方文学一向强大、它是由地下文学和侨民文学所组成。它拥有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弗尔特、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昆德拉、现任捷总统的哈韦尔以及被称为卡夫卡式的“喻意”作家瓦楚利克等。

  当1948年共产党组成了工人阶级政党实行一党掌权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后,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与此相适应的变化,那就是在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宣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唯一正确的、一切文学艺术家所必须遵循的文学创作方法;作家要以马列主义为世界观,努力改变主客观世界。自此,凡与社会主义文学原则相悖的文学流派以及流派的代表人物均在打击、批判之列:他们是塞弗尔特、什克沃雷茨基、昆德拉、瓦楚利克、哈韦尔、科胡特等几十位诗人、作家。他们都受到过全国范围内的批判,作品遭禁,有的身陷囹圄或驱逐国外,许多作家不得不转入地下继续创作或在他国出版自己的作品。

  雅·塞弗尔特 (1901—1986)生在布拉格一工人家庭。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都十分坎坷曲折。童年生活十分凄苦,未念完中学就踏入社会,在报界任职并从事文学创作。受十月革命的影响,积极投入革命斗争,后又退了党。解放后他任过作协主席,但很快就被解除了职务。最初是以无产阶级诗人步入诗坛,发表了诗集《泪城》。二十年代中期他又是捷克“纯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是《全是爱》。三十年代初,他发表了一批描写爱情、赞颂世间一切真、善、美的诗歌,如诗集《裙兜里的苹果》、《维纳斯的手臂》等。1936年以后,捷克的独立日益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威胁,慕尼黑协定出卖了诗人的祖国。这时塞弗尔特彻底从“自我”走向了沸腾的斗争生活。他心中燃起了“爱国、爱民、爱乡之情”。他的几部著名诗集都在这一时期写成,如《别了,春天》、《披上白昼的光》、《石桥》等。

  解放后,诗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泥盔》、《穷画家到世间》是他爱国主义抒情诗集中最好的两部。他的代表作《母亲》获1954年度的国家奖。1950年,他开始遭到了“围攻、批判”,原因是他的一组叙事一抒情的爱情诗《维克托尔卡之歌》被认为是“它是同‘二月事件’胜利后的革命文学背道而驰。……这是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聂姆曹娃在她的《外祖母》一书中,通过维克托尔卡的悲惨命运,向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的强有力的控诉。而今的社会,再也不会产生第二个维克托尔卡了。而塞弗尔特在此时此刻发表这样的诗作,至少可说是社会现实意义不大,缺乏强烈的时代感的表现……”可诗人拒绝接受那些“大批判”。

  苏共二十大后,捷克文坛出现了新的局面。塞弗尔特在捷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带头批判了党的文艺政策和个人崇拜等问题,受到公开讨伐。之后,也由于身体健康不佳而停止创作十年。十年后他重返文坛。发表了诗集《孤岛上的音乐会》、《哈雷慧星》、《铸钟》。1967年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他又竭力支持一批作家“造反”,接着又因受到批判而搁笔十二年。之后发表了诗集《皮卡迪利之伞》、《避疫柱》、《身为诗人》等。

  塞弗尔特由于“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全面发展的自由形象”获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

  约·什克沃雷茨基(1924~)生于一银行职员家庭。1945年进查理大学先学医后改修哲学。致力于英美文学的译介、研究工作。曾任《世界文学》副主编。1959年被撤职。1968年事件后流亡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任英语教授至今。 1971年他在多伦多创办“68出版社”,用捷克文出版捷克流亡作家和国内遭禁作家的作品。

  他的小说大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往往以同一人物为主人公,反映不同的历史事件。作品政治意识较明显,针对性强。他一直将海明威的一句话:“作家的职责是讲真话”作为座右铭,持所谓“写真实”的创作态度,故在捷克屡遭查禁却又多次获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新坎特伯雷故事》 (1948)获查理大学文学竞赛一等奖,但不久即被查禁。长篇小说《尼龙时代的结束》1956年写成,未能出版,在地下传阅,但1967年却获作协颁发的最佳小说奖。长篇小说《懦夫们》是他的代表作,于 1958年出版后,引起全国性的大批判,被查禁。因为它是被苏联红军解放了的人民民主共和国里头一本将一个“阿飞”式的人物当作作品的主人公来塑造,从而与当时风靡整个文坛以描写战争中的英雄、生产中的劳模、政权中的革命老干部的高、大、全的人物大相径庭。可1964年平反后再版印数高达十万册。他较著名的作品还有 《坦克部队》、《雄狮俱乐部》、《奇迹》等。这些作品大多写于1968年事件后,在国外出版的。

  米·昆德拉(1929—)出生于布尔诺一钢琴教授之家。1948年进查理大学哲学系,学习时停时续,未能毕业。1958年毕业于艺术学院电影专业,之后留校任教。1970年起失业。1975年成为雷恩法国大学客座教授。1979年11月被取消其捷克国籍,流亡法国,在巴黎大学执教和创作至今。主要作品有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最后的五月》、《独白》,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小说《玩笑》。到巴黎后,发表了小说《可笑的爱情》、《为了告别的聚会》、《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生活不在这里》以及《不朽》等。关于昆德拉、关于他的作品;特别是《玩笑》(1967),历来就有争议。五十年代初,昆德拉就被当局视为喜欢“标新立异、突出自我的诗人,不守本分的党员。” 《玩笑》一书被禁是因为它描写了查理大学的一名学生会干部、共产党员,他在乡下劳动锻炼时给一年级的一名女生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乐观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托洛茨基万岁!”他想开个玩笑,显示几分幽默。可他在大学里的党领导、党员同志们却不认为是个玩笑,于是给他上纲上线彻底批判,最后开除出党,勒令其退学,并发落到各矿区劳动大军里服劳役。舆论认为,昆德拉在给党的劳动改造政策、社会主义抹黑。

  鲁·瓦楚利克 (1926—)的作品充满卡夫卡式的“喻”意”。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斧子》、《豚鼠》和《实验室的老鼠》等。他是著名的政治宣言《两千字》和为争取人权的《七七宪章》的起草人之一。由于他坚决反对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因此被开除出党,新、旧作品均遭查禁,故在地下或他国出版。

  瓦·哈韦尔 (1936—)是捷克剧作家、政治活动家。出身于布拉格一富有的建筑企业主家庭。因所谓出身不好,故无权进文科大学,仅获得中级夜校文凭。曾在军队服役两年,退役后成为布拉格“ABC”剧院和“栏杆剧院”的一名管理舞台布景的技术员。从二十岁起,他就开始在文学、戏剧杂志上发表评论,研究文章。1963年出版的剧本《花园盛会》引起剧坛激荡,使他成了有棱有角的青年一代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后他一面创作,一面积极投身政治运动,曾三次被捕入狱,关押达五年之久,但他仍继续创作,其作品只好在地下或他国出版。主要剧作有《乞丐的歌剧》、《谒见》、《展览会的开幕典礼》、《抗议》、《过失》、《凄凉的广板》、《诱惑》以及闻名于世的给他妻子奥尔佳的《狱中书简》和三部随笔。

  哈韦尔以其自己作品和民权活动家的身份而多次获各种国际奖和诺贝尔和平奖提名。1989年12月当选捷克共和国总统至今。

  巴·科胡特(1928—)捷著名剧作家、民权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68年被开除出党。1979年离开捷克,同时被取消国籍,流亡维也纳。1990年返回布拉格。他的作品大多涉及当代青年的道德问题,大胆暴露、抨击现实,从而引起争论、异议和非议。他主要的作品有诗剧《好听的歌儿》,戏剧《九月的夜晚》、《不幸的凶手》、《冒险的游戏》等。他的代表作《如此爱情》 (1958)在布拉格公演后,立即引起轰动。剧本描写一女大学生丽达举行婚礼前夕,偶遇初恋时的情人—— 已婚的彼得,当两人早晨醒来后意识到世界还大得很。彼得强调面对现实,丽达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只有死亡一条路可行。

  对作者的评价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科胡特是一位有良知的党员作家,他能勇敢地站出来面对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另一派则认为,他这是在污蔑现实,给自己的党抹黑。后来当局出面干涉,六十年代初起,该剧便从捷克舞台上消声匿迹了。剧本也被禁止再版再演。但该剧却在德国等十八个国家的舞台上继续演出。

  还有一大批作家,他们并非持不同政见者,但他们的艺术个性则十分鲜明,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战后的捷克文学,他们是被称为“哈谢克式”的幽默讽刺大师“天才的民间说书人”博·赫拉巴尔(1914—)。他在1965年出版的描写捷克一青年炸毁德国军火列车的英雄行为的中篇小说《严密的监视下的列车》曾轰动文坛。七十年代地下传抄了他的三部小说《我曾为英国国王效劳》、《时间禁止了的城市》和《过于喧嚣中的孤寂》。这三部小说被捷克非官方文学派的作家们誉为“捷克现代文学中的杰作和‘高峰’”。

  以揭露现代社会生活中市侩们的种种恶习为特色的、被称为“野兽派”的弗·帕拉尔(1903—)的主要作品是小说 《情人和凶手》、《青年人和鳄鱼》、《总奇迹》、《幻想带来的痛苦》以及《诱惑—A到ZZ》(1982)等。用现代派手法描写现 实社会主义日常生活及其腐化虚弱的本质的伊·什维达 (1949—)的主要作品有《事故》、《两千个光年》、《火灾和火场》等。

  还有一批老作家,如扬·奥青纳谢克 (1924—1979)的以现实社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公民布里赫》和取材于反法西的中篇小说《罗密欧、朱丽叶与黑暗》和另一位老诗人弗·赫鲁宾(1910—1970)的一些刻画了广泛的时代、理想、人生等的诗作为战后的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蒋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