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前的文学

  1

  捷克人属于西斯拉夫民族,他们的祖先生活在现今捷克的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地区。捷克国的形成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九世纪中叶出现的大摩拉维亚国,是最古老的捷克人的国家。

  捷克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始于九世纪。大摩拉亚国君主拉斯蒂斯拉夫从拜占庭请来了两位传教士康·基里尔和麦托迪两兄弟,他们创造了古斯拉夫文字,是捷克九至十一世纪的书面语言。此时,除这两位传教士翻译的《圣经》和一些祷文外,还出现了许多用古斯拉夫文写的传说故事和宗教赞美诗,如 《主啊,怜悯我们吧!》

  十世纪以后,捷克同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发生多次战争,在胜败无常的过程中,德意志封建主常常迫使捷克处于帝国藩属的地位,从而使西方拉丁文化随之渗入捷克境内,形成拉丁文化和古斯拉夫文化并存的局面。公元十一世纪,拉丁文化占统治地位。在拉丁文化中,除记述地方圣哲的传说故事外,还出现了一些爱国主义的拉丁文作品,其中最优秀的作品为科斯马斯的《捷克编年史》。该书叙述了自原始神话时代一直到作者(1045—1125)逝世那年为止的全部捷克历史。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叙述的历史形象生动,语言恢谐,是捷克古代较杰出的一部作品。

  十二世纪以后,捷克文逐渐成为书面语言,开始出现用捷克文写的诗歌,如《圣瓦茨拉夫,捷克大公啊!》。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颂歌,曾一度成为国歌。

  十三世纪初,即普热米斯王朝统治末期,捷克社会进入封建主义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德国封建主大量向捷克移民,他们在捷克国内形成一个德国教俗封建主和城市贵族的特殊社会集团,他们同日益日耳曼化的普热米斯宫廷及上层贵族相勾结,剥削和压迫捷克人民,从而加深了捷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时在文坛上则有一些下层贵族大力倡导用捷克文写作,热情讴歌贵族的骑士精神,以表达他们对德国教俗封建主的憎恨和对本民族的热爱。捷克骑士文学的代表作是《亚历山大大帝》和《达利米尔编年史》等。前者是捷克最古老的世俗叙事诗,以中世纪时期在欧、亚、非地区广为流传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他的骑士精神、显赫战功及其治国政见,想以此谏劝捷克王室振兴祖国。后者属于韵文体的编年史,记述从捷克始祖至十四世纪初的全部历史。

  十四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卢森堡王朝约翰之子查理一世统治时期(1346—1376),捷克经济与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查理一世(帝号为“查理四世”)实现了历代捷克国王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梦想。帝国朝廷所在地布拉格成为欧洲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是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查理皇帝于1347年在布拉格创办了查理大学,成为全国 的学术中心。

  十四世纪下半叶,捷克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接触更加频繁,邻近各国纷纷派学生来查理大学留学,同法国和意大利的文化关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卢森堡王朝时代倾向于法国文化所致。

  查理四世时期,捷克文坛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学开始描写普通世俗人民的生活,并揭露封建社会的矛盾,这就促成捷克市民文学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捷克诗歌以下层人民创作的抒情诗和讽刺诗最为突出,如讽刺诗集 《赫拉德茨手稿》反映了十四世纪捷克的市民生活,暴露了中世纪贵族、僧侣们的罪恶。这一时期出现了捷克世俗剧,其中较著名的是闹剧《卖油膏的人》,它对中世纪庸医的欺骗行为进行辛辣讽刺的同时,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败,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时期的散文文学,以一些下层传教士写的哲学论著较为突出。其中杰出的代表是传教士什季特尼 (1335—1400),他的《基督教日常问题六篇》论述了中世纪社会和伦理问题,批评了上层贵族的一些恶习。

  查理四世时期,捷克封建社会虽然颇为繁荣昌盛,文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查理四世本人及其整个王室的挥霍无度,上层贵族和僧侣的贪婪腐化,人民的负担十分沉重,封建社会的矛盾日益深化,捷克进步文学面临新的社会考验。

  2

  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捷克历史上爆发了波澜壮阔的“胡斯运动”。自十三世纪以来,德国封建主把持了捷克王国的一切大权,使其逐渐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组成部分;在经济上虽有所发展,但社会阶级对立日益加剧。由于教会权力的无所不在,更由于世俗和宗教的上层剥削阶级大多数为德国显贵,这就使社会压迫、宗教压迫和民族压迫交织在一起了。因此,捷克人民反对社会压迫的阶级斗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宗教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性质。从十四世纪后期开始,捷克人民掀起了反对教会的运动。到十五世纪,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杰出的宗教改革家和爱国者扬·胡斯 (1371—1415),他出身贫苦。青年时代,他克服了重重困难进入查理大学攻读哲学,后留校任教,不久升任校长。他深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的财产。1402年,胡斯在布拉格伯利恒教堂任传教士,宣传宗教改革,揭露教会上层和德国大贵族的罪恶,深得广大人民和捷克中产阶级的拥护,也引起教会上层的恐惧和仇恨。他们禁止胡斯传教,并以开除教籍等手段来威胁他。1414年,皇帝齐格蒙德将胡斯骗去参加康斯坦茨会议,并强迫他放弃自己的学说,遭到胡斯拒绝。于是,教廷以异端的罪名对胡斯处以火刑。1415年7月6日,胡斯在康斯坦茨广场被活活烧死。

  胡斯一生用拉丁文和捷克文写了许多论著,它们不仅是重要的政治论著,而且也是生动的文学作品,在捷克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如《论教会》、《信仰、十诫和主祷文的释义》、《论神职的买卖》、《布道录》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宗教生活中正确的道德原则,深刻的批判了当时教会的罪恶,洋溢着他对捷克民族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胡斯用拉丁文写的《论捷克语正字法》一书中所阐述的新的正字法和基本原则今天仍在使用。

  教廷处死胡斯之后,布拉格人民举行了多次集会表示抗议。1419年布拉格市民起义,全国各地的农民组织暴动。在胡斯改革的旗帜下,掀起了震撼全欧的“胡斯战争”。这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中,人民大众创作了许多革命的诗歌,其中著名的诗集有:《伊斯特普尼采圣歌集》、《布丁辛纳手稿》和 《无上光荣的捷克皇冠之歌》等。

  1434年5月30日,胡斯军左翼在利潘尼战役中遭到失败,胡斯战争至此结束。

  胡斯革命运动在整个捷克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成为捷克人民民主斗争的起点、人民革命斗争精神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在黑暗的封建主义统治下,捷克人民一代又一代地继承胡斯的革命理想和斗争精神,采取各种斗争手段反对封建主义。当时在捷克文化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思想家和作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彼得·赫尔奇茨基(1390—1460),他用捷克文写的著作,尖锐地谴责了腐败的封建制度,反对把社会分为教士、骑士和农奴三个等级,主张废除等级制,反对劳役,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号召进行“心灵上的斗争”。他的代表作是《真诚信仰之网》。赫尔奇茨基的信徒们于1457年组织了一个“捷克兄弟会”。该组织一开始就反对任何形式的积极斗争,宣扬以精神上实现自我完善。

  3

  十五世纪下半叶至十七世纪初,捷克封建社会进入重新巩固时期。1471至1526年,波兰的雅盖隆王朝统治着捷克。1526年,由于捷克国王鲁德维克在土耳其战争中阵亡,捷克贵族选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斐迪南一世为国王。从这一年起到 1918年近四个世纪内,捷克一直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

  十七世纪初,捷克历史处于新的转折时期。1618年5月23日,捷克贵族利用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继承的危机,组织了临时政府,并在布拉格举行暴动。1620年11月8日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一战中,临时政府军被王朝军击败而投降。但这一战役,逾越捷克国境,导致了欧洲长达三十年的战争。捷克国家从此丧失独立而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份,全国四分之三的土地转入德国人手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哈布斯堡王朝立德语为国语,焚毁捷克书籍,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许多市民和作家由于不愿忍受外族侵略和压迫而逃亡国外,捷克文化受到严重摧残,直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民族复兴。这长达一百多年的时期被称为捷克的“黑暗时代”。在这时期,捷克文学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国内文学发展走向衰落,逃亡国外的文学家怀着远离祖国的痛苦,坚持继承祖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写下了许多怀念祖国和悲叹民族不幸的作品。其中最杰出的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杨·阿莫斯·考门斯基 (或夸美纽斯)(1592—1670),他出身于“捷克兄弟会”成员之家。1627年流亡国外,先后在瑞典、东普鲁士和波兰等地居住和教书。晚年移居荷兰,在阿姆斯特丹逝世。他一生有二百五十多种著述。他的主要的文学著作是《世界的迷宫和心灵的天国》(1631)。书中深刻揭露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黑暗的社会制度,看到了金钱的罪恶,也看到了社会的阶级矛盾;但他在解决社会矛盾时却乞求上帝,走向神权主义,这反映了他受兄弟会宗教思想的影响,该书译成了世界许多文字,在捷克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4

  从十八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捷克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同德意志民族封建主义斗争,便利用广大人民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反抗,掀起了一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争取民族解放和经济文化独立的社会运动。于是,波澜壮阔的捷克民族解放运动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被称为 “捷克民族复兴”时期。

  在捷克民族复兴运动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而争取使用捷克语言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努力提高捷克语言的社会地位方面的杰出人物是约·多布罗夫斯基和约·荣格曼。随着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深入开展,捷克诗歌、戏剧和小说也空前繁荣起来,新作家的新作品不断涌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对外族奴役和压迫的斗争成了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

  诗歌:

  在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诗歌创作最为活跃,这一时期的捷克诗歌具有启蒙主义的特色,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人竭力想证明捷克民族没有消亡,证明捷克历史的光荣悠久和捷克语言的优美。瓦·汤姆编辑的两卷集《韵律诗》以及安·雅·普赫马耶尔的《诗歌选集》为捷克新诗创作奠定了基础。瓦·汉卡和约·林达两位爱国诗人认为有必要弥补捷克文学史上英雄史诗的不足,便大胆伪造了诗集《王室手稿》和《绿山手稿》。

  捷克诗歌的真正创造者是科拉尔、切拉科夫斯基、爱尔本;特别是积极浪漫派诗人马哈。

  扬·科拉尔(1793—1852)出身于一富裕的农民家庭,他曾在德国学习哲学和神学。同时对斯拉夫民族语言和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他最早的诗作是 《抒情诗集》。他的代表作《斯拉娃的女儿》(1832)共收入诗人的六百多首爱情诗和爱国诗。诗中号召斯拉夫民族团结起来,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

  弗·拉·切拉科夫斯基(1799—1852)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他在深入研究民歌的基础上,刻苦创作,于1829和1839年分别出版了他的著名诗集 《俄罗斯歌曲的回声》和《捷克歌曲的回声》。

  卡·亚·爱尔本(1811—1870)出生于农村一个贫苦手艺人家庭。毕业于查理大学法律系,曾参加爱国活动。1848年革命失败后,埋头研究民间文学。他根据民间传说以歌谣形式写成的诗集《花束集》(1853)是描写捷克人民的习俗风尚,歌颂祖国的锦绣河山,由于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优美流畅的语言和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花束集》成为捷克诗歌的典范。

  卡·希·马哈(1810—1836)生于布拉格一小商之家。自幼喜读各种神话故事和漫游各地,马哈的作品大都充满浪漫主义激情,表现出对封建阶级的道德的反抗,对民族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渴求。他的代表作抒情叙事长诗《五月》(1836)由四组长诗和两组插曲组成。主人公威勒姆是个感情炽烈的人,被家庭逐出,成了一伙强盗的首领。他杀死了诱奸他所热恋的姑娘的人,后来发现这个被杀的人正是他的父亲。天主教判他死罪。作者提出威勒姆成为强盗究竟是谁的罪过的问题。《五月》不仅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造诣也很高,他在描写五月之夜的自然景色时,充满哲理思想,以大自然美景反衬出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

  马哈的诗歌语言通俗,富于音乐性,如:

  那是五月初一,深沉的黄昏,

  黄昏的五月——爱恋的时辰。

  斑鸠加入了求爱的合唱,在那霉湿的松树丛林。

  马哈的《五月》被誉为捷克“诗歌中的珍珠”。

  戏剧:

  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捷克戏剧的任务旨在唤起民族觉悟,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争取上演捷克戏剧而斗争。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瓦·克利茨佩拉 (1792—1859)。他写了不少喜剧,其代表作是《奇异的帽子》。到了四十年代,戏剧则进一步反映当时捷克社会的阶级矛盾,号召人们行动起来,用斗争去解决民族和社会问题,这一特点在狄尔的戏剧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捷克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约·卡·狄尔(1808—1856)出生于库特纳山城的一贫苦的乐师和裁缝之家,还在中学时就开始对戏剧和文学发生了兴趣。在查理大学学哲学。大学未毕业就参加了巡回演出剧团。狄尔所创作的二十多个剧本,可分三大类:历史剧、现实剧和童话剧。历史剧主要有《库特纳山的矿工》、 《扬·胡斯》;现实生活剧有《菲德洛瓦奇卡》、《纵火犯的女儿》,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尖锐的阶级矛盾。狄尔的爱国童话剧有《伊日的幻梦》、《林中少女》和最著名的《斯特拉科尼采的风笛手》。《斯》剧是通过为了发财而远离祖国的年轻风笛手什万达的遭遇,揭示了资本主义关系在捷克农村所引起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变比,指出追逐金钱会使人们的道德败坏。该剧一直作为优秀的传统剧目在 国内外广为上演。

  小说:

  从四十年代起,捷克现实主义文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聂姆曹娃。

  鲍·聂姆曹娃 (1820—1862)是捷克杰出的女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她生于维也纳。父亲是日耳曼人,在捷克一公爵庄园里当马夫。母亲是捷克人,是庄园的女管家。聂姆曹娃仅上过小学和缝纫训练班,完全靠自己刻苦自修,获得丰富的知识。她一生曾大量收集民间传说。写作童话、游记和小说,作品之多,达数十种。其中有《民族传奇和故事集》共七卷、《斯洛伐克童话和故事集》共十卷;中短篇小说集如《卡尔拉》、《庄园内外》、 《野姑娘芭拉》等;她在创作上的最大成就是她在185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外祖母》。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外祖母这个普通捷克农村妇女的光辉形象,真实地描绘了捷克农村优美如画的风景,介绍了捷克民间传说、故事、歌谣以及风俗人情,展现了一幅十九世纪捷克“农村生活的画卷”。作者在刻画小说的中心人物外祖母时,并非想给曾经给自己母爱的外祖母写传记,更没有局限于真人真事的描写,而是用捷克人民艰苦的生活经历和聪颖的智慧丰富外祖母的形象,把她塑造成一位灵巧聪慧,勤劳正直,风趣乐观,爱自然、爱人民,同情被压迫者的具有劳动人民各种优良品德的光辉典型——一个人人都喜爱的善良的外婆。聂姆曹娃在艺术上的造诣也很高。她观察生活细微,又能高度概括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面貌;叙事和描写细腻逼真。她的《外祖母》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5

  1848年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失败后,在奥地利建立了残酷的“巴哈专制政体”。他们想尽一切方法来消灭捷克人民中的自由思想。尽管恢复了专制制度,但它显然已经不能阻止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和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被压迫民族的不满,致使巴哈专制统治于1859年垮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无产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捷克资产阶级慑于日益高涨的工人斗争,逐渐投靠1867年新建立的“奥匈帝国”统治集团,致使捷克民族内部矛盾加深。1878年成立了工人阶级政党——捷克社会民主党。从此,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进步力量成为推动捷克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这一时期的捷克文学随着政治的经济的发展、变化而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现实主义文学日益发展。反映外族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暴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与腐朽,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号召人民起来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是这时期捷克文学的重要思想内容。聂鲁达与哈列克是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两个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

  扬·聂鲁达(1834—1891)生于布拉格。父亲是个退伍军人,在布拉格小城区开杂货铺。聂鲁达的童年常因家境贫寒而受到纨绔子弟的嘲笑。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社会不平等的印象。1848年欧洲革命所宣传的“人类平等”和“自由”的口号对他影响较大。1853年,他经多方努力进入查理大学学哲学和法律。但因家境困难,不久又中途辍学。此后他一边当教师,一边任报刊编辑。长期的新闻工作扩大了他的眼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可分为杂文、诗歌和小说三大部分。杂文有两千多篇。这些内容丰富、笔调幽默风趣、别具一格的杂文对后辈文学家有很大影响。

  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主要都收在六本诗集中,即《墓地之花》、《诗册》、《宇宙之歌》、《故事诗与浪漫曲》和《平凡的主题》以及《礼拜五之歌》。这些诗作题材广泛,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的《礼拜五之歌》政治性较强。这部诗集中的一些名诗如《爱》、《再前进》等,在捷克人民反对黑暗统治的长期斗争中经常被引用和朗诵。

  聂鲁达还是个优秀的小说家。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 (1878)。内容都是反映布拉格小城区的生活。作者一方面对小市民的狭隘、愚昧、庸俗、顽固进行了讽刺和揭露,同时对贫苦劳动人民寄予深沉的同情和爱。

  维·哈列克 (1835—1874)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作家。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在乡村度过。他在查理大学学哲学时,曾广泛阅读捷克及世界名著。并给学生杂志写稿。他的主要诗集有《黄昏曲》、《大自然中》、《民间故事诗和浪漫曲》以及《我们村里的童话》。他除写诗外,还写了一些反映阶级分化问题的短篇小说,如《退休老人》和《荒山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民族解放的乐观主义情绪,紧密地联系着时代的进步思想,因此受到人民的热爱。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宰了八十至九十代的文坛,诗歌界的代表是捷赫、斯拉德克和伏尔赫利茨基;小说界则首推伊拉塞克。

  斯·捷赫 (1846—1908)是诗人。六十年代,捷赫在查 理大学攻读法律时,就以文学为武器参加了当时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他创作有诗歌和小说。其诗歌大体可分为历史题材:《波罗的海边上的胡斯信徒们》、《日什卡》、 《西蒙山上的罗哈奇》以及《米哈洛维茨的瓦茨拉夫》等。反映现实生活题材:《莱塞金斯基的铁匠》、《收割者》等诗集。他的代表作是抒情叙事诗集《奴隶之歌》(1894),长诗采用寓言的形式,借东方奴隶主拿着鞭子驱赶一群奴隶在古老森林中艰苦服劳役的情景,讽喻和控诉反动统治者残酷压迫捷克人民的罪行。他的诗作文笔清新,幽默风趣,犀利辛辣,洋溢着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捷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问题。

  约·瓦·斯拉德克(1845—1912)一生写了许多表现捷克民族勇敢精神的诗作。最早的诗集《诗书》、《海上的火花》,记录了他在美国的见闻和作者的心情,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他在 《光明的足迹》、《在天堂门口》、《来自生活》和《太阳与阴影》等诗集中,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工人阶级的创造力,坚信它所创造的新社会定能给捷克民族带来幸福和光明。他的儿童诗集《金色的五月》、《云雀之歌》以及《钟与小铃铛》等,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音乐性的儿童诗,为许多小读者所喜爱。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三十二部剧作。

  雅·伏尔赫利茨基(1853—1912)一生写了八十多部作品,包括抒情诗、叙事诗、戏剧和文艺评论以及译著,主要 诗集有《史诗片断》和《农民叙事诗》。他的喜剧《查理城堡之夜》(1884)一直作为优秀传统剧目保留至今。

  阿·伊拉塞克(1851—1930)捷克现实主义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出身于面包师家庭。他在查理大学学历史。他选择了捷克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时期:“胡斯革命运动”、“黑暗时代”和“民族复兴运动”的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

  关于胡斯运动,他写了小说三部曲:《在激流中》、《抗击众敌》、《兄弟军》和未完成的《胡斯派国王》;戏剧三部曲《扬·胡斯》、《扬·日什卡》和《扬·罗哈奇》。在这些作品里,作者揭示了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的初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关于黑暗时代,他写了长篇历史小说《黑暗时代》、《峭壁》、《狗头军》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十七世纪捷克人民在“白山战役”以后处在哈布斯堡王朝残酷统治下的苦难生活。

  关于民族复兴运动,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弗·勒·维克》(五卷)和《在我们这里》 (四卷)。它们展现了民族复兴运动的整个过程。

  他的重要著作还有描写 1848年革命年代的中篇小说《哲学生纪事》以及根据古老的编年史和民间传说写的一部诗意盎然的小说《捷克古代传说》。他还写有剧本《伏依娜尔卡》、《父亲》以及神话剧 《灯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