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一节 概述

    17、18两世纪,欧洲社会、欧洲文化进行理性大调整,于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学出现。
    
  17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着血肉联系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以及体现法国专制王权兴隆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了本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产生于本世纪初的巴洛克文学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l·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发达,资产阶级势力日益强大。但是,国王查理一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却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国会里的资产阶级便和工商业新贵族结成联盟,共同反对王权。1648年,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推翻斯图亚特王朝,次年建立共和国,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克伦威尔执政。1660年,反动的“王党”又利用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不满情绪和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实现了王政复辟。直到1688年,资产阶级又进行了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才确立了自己在国会中的地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有着血肉关系,它对这个时期文学特别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有直接影响。
    2.法国专制工权的兴隆
    
  17世纪的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王权为了巩固、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发展中的资产阶级实行了开明政策,奖励工商业的发展,以便使之为王权服务。而资产阶级当时力量还不够强大,它只能在王权保护下同封建势力进行曲折的斗争,并发展海内外贸易,维护自身利益。于是,资产阶级和专制王权暂时结成了联盟。由于专制王权的强盛,服从王权的统一意志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显著特点。文学在这时也成为最高统治集团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很注重网罗文人学士,一方面用奖金津贴笼络他们,另一方面设立作品检查机构监视他们。为了使王权进一步控制文学活动,1635年,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主持成立了法兰西学士院,学士院的学士们成为中央集权在文艺界的代表。这些文艺家们在王权的保护下,对文艺创作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他们认为一切要有一个中心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服从权威,对不符合宫廷趣味的作品进行批评。在王权的扶持下,体现专制工权统一意志的古典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了。
    3.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英法两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有着独到的透辟的见解。他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代表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之同期的另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国的伽桑狄,也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在认识论上,他否认“天赋观念”说,认为感觉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标准。他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宗教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的最高美德是追求幸福,而善行是获得幸福的可靠手段。霍布斯和伽桑狄的哲学思想给17世纪的文学家们开辟了思维活动的广阔空间。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哲学以理性为核心,明确提出“天赋观念”说,认为认识来自于理性本身,而不是起源于感觉经验,理性本身不可能产生错误,人们若要使行为合于常轨5必须要以理性来控制感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笛卡尔对理性的强调虽然有唯心的成分,但有助于清除中世纪流传F来的宗教迷信,以理性代替盲目信仰。他的哲学思想适应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要求,并为古典主义作家们所接受,于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便成为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4.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古典主义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在思想上,古典主义延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的主题在古典主义作品中随处可见;在创作方法上,古典主义运用的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在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也是一脉相承的。但它也还是对人文主义文学的反拨。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人文主义文学存在的许多不合理现象需要有新的文学规则对其加以整伤,于是,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以及艺术上的规范化便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
    二、文学概况
    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巴洛克文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巴洛克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和怪诞的意思。巴洛克风格出现于17世纪初,它曾在西方建筑、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风行一时,绵亘约一个世纪,影响至今。
    
  巴洛克文学就是在巴洛克风格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侧重形式的文学流派,它表现的是所谓高雅的贵族情趣。这一流派广泛地浸润了17世纪西欧各国的文学界。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贡哥拉诗派”,法国的“矫揉造作派”和英国的“玄学诗派”等,均为巴洛克文学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表现高雅的贵族情调、气质,追求艰涩夸饰的辞藻、复杂模糊的结构和神秘隐晦的诗风。巴洛克文学虽然有其颓废性,但也创造出不少艺术珍品。
    
  17世纪的英国文学,由于受到人文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初期的英国文坛,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两个主要流派。一派是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这一派诗歌以写爱情。隐居的生活和宗教感情的题材居多,反映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另一派是反映贵族阶级没落情绪的骑士派,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以及好战的封建君主主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派诗歌的主旋律。这两个诗派共同的特点是,运用浮夸的辞藻,追求雕琢的语句。这一时期的戏剧也分为两个流派。以琼生为代表的具有民主倾向的戏剧家,倡导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戏剧中贯彻人文主义思想,而以弗莱契和鲍茫为代表的贵族派戏剧家,则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封建贵族特权。40年代革命时期,出现了革命诗人弥尔顿,其创作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60年代王政复辟时期,宫廷古典主义风行一时,代表人物是屈莱顿。来自下层的清教徒作家班扬,在创作中则继续坚持着自己的民主倾向。
    
  约翰·屈莱顿(1631一1700)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英国文坛的桂冠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他站在保守立场上写了大量的政治诗歌和戏剧,以适应复辟王朝的需要。在戏剧上,屈莱顿模仿西欧各国戏剧的范例,创作出了“英雄剧”。这些剧多以爱情和荣誉为题材,剧中人多是一些理想化的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和骑士等,借以描写理想化的封建君主制。“英雄剧”曾以矫揉造作、铺张浮夸而名噪一时。屈莱顿在英国文学批评上也颇有建树,他在理论著作《论剧体诗》(1668)以及许多作品的序言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张文学形式的完美,强调理性和规律,尤其是悲剧中的“三一律”,并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他由此被认为是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约翰·班扬(1628——1688)是王政复辟时期带有民主倾向的清教徒作家,他出身贫苦,以补锅为业。他曾站在英王一方参加内战,后来在家乡布道。王政复辟时,他由于自己的宣传活动被捕,入狱达12年之久。班扬的代表作是梦幻寓意小说《天路历程》(1678)。故事的主人公叫基督徒,他从故乡“毁灭的城市”逃出,朝着“天国的城市”前进。作者侧重描写了基督徒在向天国行进途中的艰难险阻,基督徒从“绝望的泥潭”中脱身,路经“名利场”,爬过“困难山”,跨过“安逸”平原,来到流着黑水的“死亡河”畔,最后到达“天国的城市”。在作品中,作者一方面用基督徒的历程象征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历程,另一方面,又描绘了一幅幅王政复辟时期社会风尚的讽刺画。作品中出现的那些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愚昧无知”、“世故的聪明人先生”、“马屁先生”、“爱钱先生”和“话匣子”等,可以说是当时英国现实生活中真实典型的生动写照。《天路历程》行文简洁明了,语言生动具体,它对后世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约翰·弥尔顿(lfi08——1674)是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出生于清教徒家庭。父亲是伦敦一收入颇丰的公证人,爱好文学、音乐,这使弥尔顿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620年,他入剑桥大学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和人文主义文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获硕士学位,并立志成为卓有成就的诗人。1638年,他前往意大利旅行,与当地的人文主义者交游甚广,并拜访了当时被天主教囚禁的伽利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并任新政府的拉丁文秘书。这期间,他写了大量政论性文章,以抨击保皇党和英国国教。后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王政复辟后,他遭受迫害,生活贫困,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并取得了卓著成就。
    
  弥尔顿早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著名的《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他的中期创作主要是政论性散文,如《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为英国人民声辩正续篇》(1651,1654)等,其基本倾向是反对君权神授和暴君统治,主张自由与和平,反对王朝复辟,歌颂共和制。弥尔顿的晚期创作主要是长诗,这财期他创作了最优秀的三部诗作《失乐园》(1667)、《复乐园y(1671)和《力士参孙》(1671),表现了资产阶级清教徒的革命理想。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杰出的代表作,取材于《旧约·创世纪》,全诗共12卷。长诗主要叙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魔鬼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了上帝的戒规.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果子,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长诗通篇贯串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在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这就是撒旦。作为清教徒,弥尔顿应当把上帝作为他的正面主人公,但诗人违背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把上帝写成一个专横的暴君,而把反叛上帝的天使撒旦的形象放在中心,刻画得有声有色一作者赋予这一形象以双重的性格。其一,他斗志昂扬、不屈不挠地反抗上帝的权威。这个长着翅膀、背负巨盾、手握长矛的大汉,果敢坚毅,满怀仇恨,他率领众天使与残暴的上帝交战,以打乱上界的秩序。败北后被打入地狱,忍受着瘴气与烈火的薰灼,但撒旦及其同伴并未屈服。在地狱中。他团结同伴,自立为王,准备继续同神的权威作斗争。借助这一形象,诗人反映出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者们毫不气馁的革命斗争精神。其二,他骄矜自大,为非作歹,这也是他成为堕落天使的重要原因。他看到人类始祖生活得很幸福,就想袭击他们居住的人间乐园,把他们从上帝手中夺走,使之屈从于自己的叛逆势力之下。他的好战,又使他的暴虐性子不断发作。他在四周散布死亡,致人于毁灭,以期自己成为新世界的主宰。透过他的这一性格,诗人暗示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
    这首长诗规模宏伟,格调高昂,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一。
    
  《复乐园》取材于《新约·路加福音》。长诗叙述耶稣不为撒旦所诱惑的故事。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经受不住诱惑,而失掉了乐园。始祖犯罪,人类处于灾难中。人子耶稣,抗拒了撒旦的财富、肉欲、权力、荣誉的诱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从而得以布道,为人类恢复了乐园。通过耶稣这一坚贞不屈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资产阶级革命者坚定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是弥尔顿的最后一部史诗。以色列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土,曾多次战胜敌人。他的力大无穷的秘密被妻子出卖给了非利士人。’敌人将其俘获,挖掉双眼,囚于牢中。参孙时刻不忘复仇,待他恢复力量后,在敌人逼他演武时,他撼倒演武大厅的支柱,与三千非利士人同归于尽。这一悲壮的史诗,表现了诗人在复辟时期所受迫害的悲愤心情,以及宁死不向复辟势力妥协的决心。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并在法国得以繁荣,它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存在分歧,但就古典主义思潮的总体来看,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
    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古典主义要求作家们在创作中必须体现一个最高原则,即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服务。因此,歌颂贤明君主的文治武功、国家的统一强盛和宣扬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成为作家们表现的重要主题。他们还特别强调私欲应当服从义务,个人利益应当眼从国家利益。由于王权当时有进步作用,因此,古典主义的这种政治倾向性也有其进步意义,但这也使得作品迎合了宫廷趣味,染上了浓重的封建色彩。
    
  2.思想上崇尚理性。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把理性看作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最高标准。他在其诗体论文中写道:“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古典主义所推崇的理性原则,实际上是封建王权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个人对王权的拥戴、对国家利益的服从和对公民义务的履行等。古典主义作家往往借助于各种形式,强调人们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谴责非理性行为,表现荣誉、责任、义务等理性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对王权的妥协。-.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古典主义者认为,每一种符合美学理想的典范作品,都已经被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大师们创作得很完美,以后的作家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遵循和模仿古人留下的这些理想范例。因此,他们大力提倡向古代学习,并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创作题材,再按照法国专制政体的需要,与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联系在一起,采用借古喻今的方式,进行创作,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与主题内容的规范化相一致,古典主义者还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也加以规范化,形成了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古典主义作家还把文学体裁也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他们片面地规定悲剧为“高雅”的体裁,只能表现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语言要典雅;而喜剧则是“粗俗”的体裁,表现人物是平民百姓或破落的小贵族,可以使用日常用语。这流露出了某种贵族偏见。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它对于促进法兰西民族文学和民族语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影响很大。但古典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古典主义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迎合宫廷趣味,塑造人物时往往忽视描写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变化,人物类型化。到19世纪初叶,浪漫主义运动兴起后,古典主义便作为一种过时的文艺思潮在欧洲文坛上消失了。
    
  法国古典主义的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7世纪30一4O年代是兴起时期,60——70年代是全盛时期。法国古典主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生活于法国专制君主制上升时期,其作品着力于塑造具有爱国主义倾向的理想英雄人物,表现理性对感情的胜利这一中心主题。高乃依一生写了30多个剧本,其代表作《熙德》(1636)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主人公罗狄克是西班牙老臣杰葛之子,他与高迈斯伯爵之女施曼娜相爱。不料高迈斯因杰葛被国王任命为太子的师傅而心怀护意,争吵中打了杰葛一记耳光。罗狄克为维护家族荣誉,向高迈斯挑起决斗并杀死了他。施曼娜请求国王惩处罗狄克以报父仇。这时,摩尔人入侵,罗狄克受命出征,并获“熙德”称号而荣归。最后,在国王的精心安排下,这一对有情人消除隔阂,终成眷属。当个人感情与封建家族义务发生冲突时,个人感情服从于封建义务;当封建家族义务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封建义务让位于国家利益。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的冲突中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表现了理性战胜感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1636年,此剧一公演,即轰动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因此剧没有恪守“三一律”而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公开批评,致使高乃依愤而搁笔达四年之久。
    
  让·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繁荣时期的悲剧家。他的作品与高乃依的作品不同,他多是写被情欲淹没理智的人物,以其悲惨的结局,从反面强调理性的重要。拉辛一生共创作了11部悲剧和1部喜剧,其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剧本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的寡妻,城破家亡之后,她成了爱庇尔国王——阿喀琉斯之子皮洛斯的女俘。皮洛斯爱上了她,迟迟不和未婚妻爱弥奥娜结婚。这时,爱着爱弥奥娜的希腊使节奥雷斯来到爱庇尔,要皮洛斯命安德洛玛克交出赫克托耳的儿子,以绝后患。安德洛玛克为保全儿子的生命,被迫答应与皮洛斯结婚。爱弥奥娜闻讯后妒恨交加,唆使奥雷斯杀死皮洛斯,随即自尽,奥雷斯也因受刺激而发疯。作品通过四个人物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欲望冲突中的表现,谴责了情欲横流、丧失理智的贵族人物,赞扬了临危不惧、富于理性、反抗强暴、尽忠于祖国的安德洛玛克。由于理性和感情的高度统一,使她既保全了儿子的生命,又保住了自己的名节。一
    
  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奥(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他的最大成就是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74)。这部作品是在总结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并经国王路易十四审阅钦定,因而,这部著作被视为法国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典。《诗的艺术》标榜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正宗,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位一体的主张。他认为只有真才美,要求真就要摹仿自然,并告诫作家要遵循“理性”原则,一切要合情合理,合乎“自然”,即合乎封建统治者的正常秩序。布瓦洛还把诗体划分为“大体裁”和“小体裁”,史诗、悲剧和喜剧是大体裁,其它是小体裁,认为它们各有所属,不能相混。布瓦洛还制定了一些创作规范,悲剧创作要求格守“三一律”。《诗的艺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布瓦洛由此而获得古典主义立法者的称号。
    
  让·拉封丹(1621——1695)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寓言诗)(1668——1694)收有239篇寓言故事。他在这些寓言诗里,通过动物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寓言中的动物大都影射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如狮子暗指国王,狼隐喻资产阶级,受欺压的羊等指代下层人民。通过动物王国发生的故事,作品揭露了法国封建王朝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和缺乏理性,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寓言诗》以其别致的体裁、独特的风格而饮誉欧洲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