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宋朝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喜欢论诗,尤其喜欢在理论上指点青年诗人。他并不轻视诗歌的思想内容,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胡宗元诗集序》),即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他也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次韵杨明叔四首·序》)但他更加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与洪甥驹父》)当他因文字狱而受到迫害以后,就进而反对讪谤怒骂:“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种观点反映出宋代士大夫趋于内敛的心态,更反映出北宋后期严酷的政治气候中诗人们的畏祸心理。
  黄庭坚谈论得更多的是诗歌艺术,他对青年诗人作了许多具体细致的指点,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黄庭坚的诗论内蕴丰富,既包括诗歌艺术的入门指南,也包括通向艺术极境的深刻启示。杰出的诗人往往使初学者莫测高深,苏轼就是如此。而黄庭坚的诗论却使初学者有法可循,这使他拥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才能较平庸的诗人只要遵循黄庭坚的指点而下功夫学习,也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才能较高的诗人则可以从黄庭坚的诗论中汲取自成一家的精神,去创造各自的艺术风格。这是黄庭坚的诗论能够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主要原因。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共识。王安石和苏轼在政治思想和文学观点上都颇异其趣,但在尊杜方面却持基本相同的态度。王安石在杜甫像前顶礼膜拜,既是对杜甫“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的仁爱之心的崇敬,也是对他“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杜甫画像》)的艺术才力的钦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一饭未尝忘君”说和“集大成”说。在这种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祖的大旗。与他的整个诗论一样,黄庭坚很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见《潘子真诗话》)但他倡导学杜的重点则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黄庭坚对杜甫的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有许多细致的分析,尤其倾倒于晚期杜诗的艺术境界。他曾对一位青年诗人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与王观复书》之二)黄庭坚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在这重意义上,黄庭坚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
  黄庭坚诗论中影响很大的另一个内容是“点铁成金”之说。唐诗的成就登峰造极,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对于想要另辟新境的宋代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见《陈辅之诗话》)正流露了宋人面对这种压力的焦虑心理。如何摆脱这种窘境呢?对策之一是回避唐诗,一意求新,但是实际操作非常困难,尤其是在诗歌语言方面。黄庭坚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对策: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积极的借鉴。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在创作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点铁成金”的方法,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例如其《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诗歌结构借鉴了杜诗《存殁绝句二首》一句写存者、一句写殁者的方式,但辞意俱新,情韵宛然,仍在北宋的特定时代里,这不失为摆脱窘境的一种策略,所以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庭坚以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的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他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便于别人仿效;他的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于是黄庭坚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比黄庭坚年轻八岁的陈师道率先向他表示:“陈诗传笔意,愿立弟子行。”(《赠鲁直》)年辈更少的洪氏兄弟、李彭等人更是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黄庭坚周围。稍后,被黄庭坚视若畏友的陈师道开始在这个诗人群体中脱颖而出,并受到晁冲之、潘大临等青年诗人的推崇。于是,一个以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诗派。《宗派图》序说:“歌诗至于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后学者同作交和,尽发千古之秘,无馀蕴矣。录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源流皆出豫章也。”并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吕本中的《宗派图》本是少时戏作,名单的取舍序次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但是吕本中指出江西诗派的存在则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由于黄庭坚的深远影响,这个流派一直沿续到南宋,吕本中、曾几、赵蕃、韩淲等人也被看作诗派中人。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