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宋朝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陈师道的诗歌

  学苏与学黄 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陈师道(1053-1102)也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他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35岁时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他视苏轼为师长,曾不顾朝廷禁令私自离境为出守杭州的苏轼送行。但陈师道作诗的方式的“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自称:“仆于诗,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答秦覯书》)虽说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陈师道家境贫寒,性格狷介,一生中除了做过几年州学教授以外,一直是位布衣。直到48岁才任秘书省正字,次年冬天即因冒寒参加郊祀,又不肯穿妻子从品质不端的亲戚处借来的绵衣,受冻得病而卒。他的生活圈子相当狭小,曾自叹:“苦嗟所历小,不尽千里目。”(《和魏衍三日二首》之一)诗歌的题材内容也比较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的后人称赞说:“其境皆真境,其情皆真情,故能引人之情,相与流连往复,而不能自已。”(清卢文弨《报山诗注跋》)如《别三子》和《舟中》: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夫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前一首是写因家贫无力养活家口,妻子带着三个孩子随岳父远去的情景。后一首写自己迫于生计而到处奔波,在荒江旅途中的感受。情真意挚,十分感人。
  陈师道不像苏轼那样才气过人,也没有黄庭坚那样精深的学力,但他在诗歌艺术上颇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有自己的风格追求。他以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在创作中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追求,从而创造也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清人叶燮认为:“宋诗在工拙之外,其工处固有意求工,拙处亦有意为拙。”(《原诗》)陈师道以冥心孤往的苦吟形成了朴拙诗风,正是“有意为拙”的典型例子。其实他早年的诗风并不朴拙,例如《十七日观潮三首》构思新奇,《放歌行二首》则绮语旖旎,但这些诗后来都被他自己删去了。可见陈师道的风格追求是自觉的行为。
  陈师道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例如: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示三子》)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九日寄秦覯》)
  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陈师道的缺点是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此外有一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显然,陈师道诗的缺点也是刻意求新所造成的。